[摘 要]開放經濟條件下,通過國際貿易、FDI等渠道帶來的技術擴散,是發展中國家實現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文章分別從貿易量、貿易結構、貿易條件等方面討論了國際技術擴散對我國外貿發展的影響。分析表明,國際技術擴散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的外貿發展。
[關鍵詞]技術擴散;貿易增長;結構優化
[中圖分類號] F74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10-0058-03
※湖南省教育廳資助科研項目 ( 08C306)。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一國的技術進步不僅依賴于本國的創新,而且還需要充分利用他國的先進技術資源,通過各種渠道的技術擴散和技術外溢,分享世界領先技術。國際貿易作為技術擴散的主要渠道之一,不僅直接作用于一國的經濟增長,而且由其帶來的技術擴散有利于貿易國吸收世界先進技術并提高本國技術水平[1]。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近年來我國的技術水平也獲得了較大提高。通過國際貿易的跨國技術外溢,以有形和無形的形式影響著我國技術與貿易的發展。
一、國際技術擴散與我國貿易量增長
國內外的大量研究文獻表明,基于國際貿易與FDI的技術擴散對于東道國的技術進步具有明顯的外部正效應。特別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世界貿易大國,通過國際貿易渠道更能帶來顯著的技術擴散效應。同時,我們認為國際技術擴散與外貿發展應該存在一種互動關系,國際貿易所產生的技術擴散效應反過來會推動一國的貿易增長,而且這種增長不僅僅只表現在量上,它同時會促進貿易實現“質”的飛躍。而這對于目前我國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策略來說相當重要。
1.從出口貿易量來看。自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開始實施對外開放政策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量發展迅速。1978年到2006年,我國的對外貿易額從206.4億美元擴大到17,607億美元,增長了85倍;進口額從108.9億美元擴大到7,916億美元,增長了72.7倍;出口額從97.5億美元擴大到9,691億美元,增長了99.4倍。對外貿易額、進口額和出口額的年均增長率分別高達17.2%、16.6%和17.9%。①同時,我國的出口貿易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發展態勢,不僅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逐年遞增,而且出口增長速度也顯著超過了世界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2006年,我國出口額在世界總出口額中所占比重為8%,居世界第三位。從宏觀層面來看,促進我國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市場化導向的經濟改革,適宜的貿易與匯率政策,積極引進外資的開放政策,國內的資本積累與技術進步,對教育和RD的日益重視等。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我國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貿易的迅速發展。而其中關于政策與制度方面的因素,只是給出口企業提供了必要的自主權與激勵機制,它們本身并不能成為出口持續增長的原動力,動力的最終來源應該源自國內的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2]。
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和知識經濟的蓬勃發展,當代國際競爭越來越表現為技術水平和知識積累的競爭,因而一國的技術水平是影響其出口貿易的重要因素。首先,基于國際貿易的技術擴散會促進一國的技術進步,這將直接帶來國內生產技術的變革以及企業產出的擴大,而這部分擴大的產出額中會有一部分轉化為出口。其次,技術進步通過加快產業的進口→國內生產與進口替代→出口擴張的轉化過程,將促進新出口產業的形成,這也會促進出口貿易量的擴張。最后,技術進步也將直接促進本國產品品種的增加、產品質量的提高和生產成本的下降,從而增強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擴大原有出口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我們可以以商品出口額(LnEX)為因變量,以技術進步率(LnTFP)為自變量對二者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結果發現,二者呈正相關關系??梢?,國際技術擴散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我國出口量持續增長的原因。
2.從進口貿易量來看。首先,通過引進某些先進技術或產品,我國的相關企業將對其進行模仿與吸收,并逐步掌握這種產品的生產工藝,從而完成從進口國到出口國的角色轉換。在我國這類產品中最典型的即為計算機整機生產。其次,由于發達國家要保持其技術領先地位以及他們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嚴格措施,落后國家并不能獲得國內所需的全部生產技術,因此仍然需要繼續進口其尚未獲得的領先技術或產品,以滿足國內的市場需求。當前,我國在資本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制造業上整體仍處于進口依賴或初級進口替代階段,對計算機相關軟件(如windows,office系列產品等)的大量進口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同樣地,我們可以以商品進口額(LnIM)為因變量,以技術進步率(LnTFP)為自變量對二者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結果發現,二者也呈正向關系,不過影響不太顯著??梢?,基于國際貿易的國際技術擴散不僅有利于我國技術水平的提升,而且它反過來還會促進我國對外貿易量的增長,二者之間已經表現出較好的互動關系。
二、國際技術擴散與我國貿易結構優化
國際技術擴散不僅會促進我國對外貿易額的增長,同時也會給我國的貿易結構優化帶來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我國對外貿易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對外貿易結構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初級產品貿易額占總貿易額比重逐年下降,工業制成品貿易額占總貿易額的比重持續上升,加工貿易蓬勃發展,成為我國出口貿易的主要力量,產業內貿易不斷深化等等。這些都與國際技術擴散帶來的技術進步密不可分。以技術擴散為表現形式的技術進步往往會引起產業結構的急劇變革,并誘發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從而在改變社會分工的基礎上,促進國際分工的深化,使以國際分工為基礎的國際貿易得到發展,貿易結構得到優化。
首先,技術擴散將引起一系列新型部門的出現及傳統部門的衰落,從而改變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使資本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日益攀升。一方面,國際技術擴散使成長期產業的技術迅速發展并日趨成熟,從而縮短了這些產業向成熟期過渡的時間。另一方面,對于那些已經處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傳統產業,國際技術擴散也會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特別是對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而言,由于種種原因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一些傳統的老產業,在新興產業發展尚未成熟的時期,技術擴散促進了這些老產業的改造,增加了其科技含量,提高了產業的整體素質。其次,通過國際技術擴散,我國將獲取世界領先技術,這將大大加快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某些新興產業的發展速度,從而促進我國技術貿易的迅速增長。近年來,我國的技術貿易有很大發展,但相對于貨物貿易的國際地位來說仍顯不足。隨著國際技術擴散效應的不但增強,我國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商品在工業制成品中的比重也逐漸上升。從而使我國的貿易商品結構本身得到不斷優化,貿易商品的種類和內容也不斷增加。第三,國際技術擴散同樣會對我國的服務貿易結構優化帶來促進作用。目前我國的服務貿易結構開始出現由傳統的服務內容(如旅游、建筑服務等)轉向新興的服務(保險、計算機、專有權利使用費和咨詢服務等),這和國際技術擴散帶來的國內服務行業的技術進步是密不可分的。
國際技術擴散對我國相關產業生命周期的影響最終將促使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而“后發優勢”也給我國提供了產業結構飛躍式升級的機遇。這將進一步促進我國貿易結構向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化,實現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3]。通過技術進步,提升優化我國產業結構,增強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提高我國產品出口中資本、技術型產品的比例,真正優化我國的貿易結構;同時通過技術進步,可以擴大我國的產業內貿易,開展與發達國家的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獲得更多的貿易收益[4]。
三、國際技術擴散與我國貿易條件改善
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一國的技術水平是影響該國貿易條件的重要因素。最早研究影響貿易條件因素的是普雷維什和辛格,他們(1950)把貿易條件定義為一國出口與進口的交換比價,即隨著出口商品相對于進口商品價格的變化,出口每單位商品所購買的進口商品的數量。如果在一定時期出口一單位商品所能換回的進口商品比基期增加(減少),則被認為是貿易條件改善(惡化)。因此,貿易條件是衡量一國一定時期出口盈利能力(相對于進口)的重要指標。他們認為,從初級產品貿易條件下降而言,導致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惡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①初級產品與工業品的需求收入彈性差別很大;②由于技術進步,替代初級產品作為原料的合成品、替代品大量涌現,這些新產品的出現降低了對非食品類初級產品的世界性需求;③技術進步還降低了工業生產中原料的消耗系數,因而對初級產品原料的進口需求并不隨進口國工業生產的規模擴大而同比例增加;④發展中國家在歷史上大多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或附屬國,被殖民者作為原料的供應地,這樣的貿易格局決定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缺乏供給彈性,出口結構具有剛性;⑤發達國家的勞動要素收入比發展中國家高得多。以上五個因素中,除需求價格彈性差異和貿易格局形成的歷史原因外,其他三個因素都與技術相關。而近年來對貿易條件影響因素的諸多研究中,也發現技術進步是影響貿易條件變化的重要因素[5]。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貿易自由化成為了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經濟全球化在世界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的同時,也拉大了各國的經濟差距,各國并非均等地分享了全球化收益。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那些技術進步快的國家往往會比那些技術進步慢的國家獲益更多。而作為技術落后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由于資金、人力資本、市場環境等方面的差距,在和發達國家的貿易往來中往往要接受對本國不利的貿易條件。因此,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提高技術水平對于改善本國貿易條件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一國的企業可以通過技術創新來提升原有產品質量和開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產品,從而調整和優化該國的產業結構與貿易結構,改變本國在世界貿易中的比較優勢,增強出口產品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各種技術擴散的渠道(如國際貿易、FDI),引進并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并在此基礎上自主開發高技術產品,以擴大出口貿易總額和實現一定程度的進口替代。
目前我國的對外貿易主要是出口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進口則以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這是由我國的資源狀況、技術水平、市場環境等基本國情所決定的。在我國的出口商品中,勞動密集型產品比重過高,約占出口總值的70%,而技術、資本密集型產品比重過低,不僅大大低于主要發達國家的水平,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盡管近年來我國的主要出口部門——制造業發展迅速,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制造業部門勞動生產率上仍存在較大差距。因而,我國的貿易條件總體不高。根據武海峰、牛勇平(2004)的計算結果,雖然1989~2002年期間我國的貿易條件有兩次明顯提升,但總體上是呈下降趨勢。2000年我國貿易條件降至了最低點,入世后雖有所好轉,但升幅不大。
現實經濟中,技術進步對貿易條件改善乃至整個國際分工格局的改變都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技術進步影響貿易條件的幾種情況,要改善貿易條件,我國應在出口部門發展資本節約型技術進步,而在進口部門發展中性技術進步。但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引進的技術大多為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如自動化設備、數控機床等,這些技術雖然節約了勞動,實現了資本對勞動的替代,但是卻惡化了我國的貿易條件。同時,在技術和產品的引進過程中,我們過分重視硬件設備的進口,而忽視了技術專利和專有技術的引進,從而導致對引進技術吸收能力不強,加大了對外來技術的依賴程度,最終不能形成良好的技術創新機制。近年來,我國設備投資中的60%是靠進口,其中光纖制造裝備的近95%、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裝備的80%以上、數控機床等的70%被國外產品占據。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國際技術擴散雖然有助于一國的貿易條件改善,但是我國由于貿易伙伴、貿易結構等方面的原因,貿易條件總體呈下降趨勢。可見,在我國,國際技術擴散帶來的技術進步還沒有達到其預期的目標。因此,筆者認為,要充分發揮技術進步對改善貿易條件的促進作用,就必須調整和優化我國的貿易結構,并提高本國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和創新能力。
[注 釋]
① 文中數據均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5年、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6年、2007年。
[參考文獻]
[1]李 平. 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利用國際技術擴散的對策分析[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 2005,(2): 1-6.
[2]朱 勇. 新增長理論[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9: 170-196.
[3]張培剛, 張建華. 發展經濟學教程[M].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1: 125-127.
[4]高艷梅. 淺談我國外貿結構的發展及影響因素[J].魅力中國, 2008,(6): 98-99.
[5]武海峰, 牛勇平. 改善我國貿易條件必須依靠技術進步[J].經濟學動態, 2004 ,(12): 24-27.
The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from International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Wu Jianjun,Qiu Yi
(School of Busines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open economy condition, the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through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DI is the important way in which developing countries realiz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act o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reign trade of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from respects such as the volume of trade, trade structure, terms of trade, etc. separately.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international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has brought about an advance in foreign trade of our country greatly.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trade increases;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責任編輯:張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