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采取了非均衡的區域對外開放戰略及遞進式的區域開放模式,使得外商直接投資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而且,由于外商直接投資與區域對外貿易的高度相關關系,最終也使得我國的區域對外貿易也出現了非均衡的現象。當然,外商直接投資對于東中西部的影響也并不相同,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及中部崛起的區域發展戰略實施,中部地區正在成為我國吸引外資增長最快的地區,但是,西部地區卻并沒有出現我們所預想的那樣,即外資的大量進入以帶動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關鍵詞]區域政策;非均衡增長;區域對外貿易;區域差距
[中圖分類號] F061.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10-0065-08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面向中亞區域的新疆特色產業選擇與發展戰略研究》(70663008)與上海市重點學科資助(B802)研究成果。
一、非均衡的區域發展戰略、區域政策與遞推式的開放模式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采取了非均衡的對外開放區域發展戰略,而這種非均衡的對外開放戰略與區域政策就體現出了明顯的區域性特征,也即我國區域發展中的遞推式的區域開放模式。從“六五”計劃開始,中國的區域政策重心開始向東南沿海地區傾斜,并以提高國家經濟綜合實力、追求經濟整體增長效率為目標。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六個五年計劃》中明確指出:“要積極利用沿海地區的現有基礎,充分發揮其特長,帶動內地經濟發展”。從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上看,以沿海地區的區域性開放為主,中央首先對廣東、福建兩省采取特殊政策,并于1980年先后創辦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1984年進一步開放沿海大連、天津、上海、湛江等14個城市,1985年,增設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的59個市縣為沿海經濟開放區,進一步開放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與閩江三角地帶,隨后又增加了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1988年又建立了海南經濟特區及海南省,1990年中央又決定開發開放上海浦東,逐步形成了以東部沿海地區為主的對外開放格局,以及沿海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地的梯度開放布局。即以東南部沿海地區的區域性開放為主,然后逐步形成了以東部沿海地區為發展極,以沿海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為點,通過大江大河和主要交通干線逐步向內地推進的點軸發展模式與梯度開放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1]。
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東、中、西部地區① 對外開放的差距越來越大,中央政府開始使用新的區域開放政策予以調節。1996年中央政府出臺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優惠政策,以縮小中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差距。主要內容包括:第一,進一步擴大中西部地區特別是沿邊地區和內陸中心城市對外開放的范圍和領域,尤其是在開發當地優勢資源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允許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第二,外國貸款項目、多邊或雙邊援助項目,除有特殊要求以外,將全部安排在中西部地區。第三,中西部從速從寬審批本地區大中型生產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對外經營權。第四,對外貿易方面,結合國家配額、許可證管理制度的改革措施,對中西部地區實行某些優惠政策,凡以中西部地區為主產地的配額商品,要實行定向招標,將大部分配額撥給該地區,對其它商品則盡量照顧。1999年,為了配合“西部大開發”的區域發展戰略,國務院對設在中西部地區的國家鼓勵類外商投資企業,在現行稅收優惠政策執行期滿后的三年內,可以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可執行本項稅收優惠政策的中西部地區包括: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共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全部行政區域。為了促進中西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2001年我國外經貿部宣布,將對中西部地區實行鼓勵政策和優惠政策,其主要內容包括:第一,進一步擴大中西部地區,特別是沿邊地區和內陸中心城市對外開放的范圍和領域,尤其在開放當地優勢資源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允許這些地方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其中具體措施有:適當擴大中西部地區開發利用本地資源的權限;鼓勵中西部地區吸引外資共同開發資源,允許其出口部分資源性產品以償還外債;對一些先行試點的領域和項目,將適當在中西部地區有條件的地方安排試點;放寬中西部地區審批外資項目的權限,原則上與沿海開放地區相同;第二,外國政府貸款項目、多邊雙邊受援項目,除有特別要求以外,今后將全部安排在中西部地區;第三,從速、從寬審批中西部地區大中型生產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對外經營權;第四,在中國對外援助項目的安排上,對中西部地區實行同等優先的原則。
2003年,為了進一步鼓勵外商投資進入西部地區,國務院有關部門又制訂了一系列非常詳細的區域性優惠措施,其中包括:第一,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的領域。外商投資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的項目,可享受外商投資鼓勵類產業的優惠政策;第二,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稅收優惠。對外商在西部地區新辦交通、電力、水利等企業的企業所得稅實行“兩免三減半”。對外商投資于能源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產品出口型企業、軟件和集成電路企業,實行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第三,擴大服務貿易對外開放。將外商對銀行、商業零售企業、外貿企業投資的試點擴大到西部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自治區首府城市;第四,拓寬外商投資渠道。在西部地區擴大BOT方式吸收外商投資的試點,開展以TIT方式吸收外商投資的試點。對國家鼓勵和允許類產業的企業,可通過轉讓經營權、出讓股權、兼并重組、中外合資企業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方式吸收外商投資;第五,放寬利用外資條件,其中包括允許外商投資項目開展包括人民幣在內的項目融資;第六,鼓勵在華外商投資企業再投資。外商到西部地區再投資項目,凡外商投資比例超過25%的,均可享受外商投資企業相應待遇,允許沿海地區外商投資企業到西部承包經營管理外商投資企業和內資企業;第七,鼓勵外資投資非油氣礦產資源開發;第八,建立國家級開發區。允許西部各省區市在其省會或首府城市及兵團所在地選擇一個已建成的開發區,申辦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九,方便外籍人員出入境。在西部地區投資數額較大的外商投資企業,其外方投資者和企業的外籍高級管理人才、技術人員可獲提供出入境便利;第十,改善投資軟環境。放寬多種所有制企業市場準入,簡化國內投資項目審批程序,相應簡化外商投資項目審批程序[2]。
所以,我國的區域開放是一個漸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各個區域經濟在對外開放程度上自然會出現發展差距,而這些差距也會對外向經濟發展產生相應影響。本文將從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兩個角度分析我國區域政策對東中西部三大區域利用外資和進行對外貿易的影響程度,進而研究對外開放區域政策對區域外向經濟發展差距產生的影響。
二、非均衡的區域開放政策與區域利用外資的差距
根據我國東中西部三大區域的劃分,對各省市和自治區的實際利用外商投資額進行加總,從總量上比較外商直接投資在三大區域間分布情況,并做出曲線擬合圖(如圖1所示)。
億美元
圖1、1983~2003年間我國三大區域外商直接投資額曲線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經過20多年的對外開放,我國三大區域外商直接投資額在增長的同時也呈現出區域間總量差距越來越大的趨勢,特別是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間的差距拉大非常明顯,而中部和西部地區由于數值均較小差距相對要小的多。這種變化趨勢從具體的數據也可以看的出來,1983年,東中西部三大區域的外商直接投資額分別為5.37、0.23和0.14億美元,東部分別是中西部地區的23.35倍和38.36倍,絕對差額僅為5.02億美元和5.23億美元,中部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額還不到西部地區的一倍,而且絕對差額僅為0.09億美元。到2003年,東中西部三大區域的外商直接投資額分別增長為453.86、58.31和17.23億美元,東部分別是中西部地區的7.78倍和26.34倍,雖然區域間相對差距在縮小,但絕對差額卻達到395.55億美元和436.63億美元,同時,中部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額是西部地區的3.38倍,絕對差額也擴大為41.08億美元。總之,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和中西部區域外商直接投資額的相對差距雖然縮小,但絕對差距卻仍然在持續擴大,而中部和西部的外商直接投資額無論是相對差距還是絕對差距都在擴大,但從量的差距來講,仍然小于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之間的差距。
1999年我國政府實施了旨在促進西部地區發展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但是,西部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額增長速度仍然很慢,2002年西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額仍然低于該區域1993年的外商直接投資額,而且更為意外的是2003年,西部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額竟然再次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并且,東部地區也略有下降,只有中部地區仍然保持著與前兩年相同的增長態勢,外商直接投資額曲線這種變化趨勢說明雖然區域政策在扶持西部地區的發展,但以追逐利潤為目標的外商直接投資卻選擇了更有吸引力的中部地區。這種經濟現象啟示區域政策制定者:旨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區域政策并不一定能夠促進目標區域外商直接投資的增長,還必須要考慮經濟發展規律,而不僅僅是從縮小區域差距的角度來制定區域政策。
為了更清楚地分析外商直接投資額在三大區域間的分布情況,本文將各區域外商直接投資額占全國外商直接投資額比值進行比較,從而明顯看出三大區域外商直接投資額比例的變化情況(見表1)。表1. 1983~2003年間三大區域外商直接投資額比值表 單位:%
資料來源:《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
雖然政府從1996年就開始對中西部地區吸引外資企業進入實行優惠政策,但是政策效果并沒有預期那么明顯,本文認為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國家區域政策的優惠程度并沒有顯著提高外商投資企業在中西部,特別是在西部的獲利能力。從國家制定的政策可以看出,國家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在現行稅收優惠政策執行期滿后三年內,可以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即前五年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的外商投資企業享受同樣的優惠,只有后三年中西部地區的外商投資企業才享有額外的優惠。對一個新建的成長中企業來說,成長期前五年的投資和收益顯然是非常關鍵的,因而,在外部環境較不完善、產業關聯度或者說配套產業并不十分成熟的條件下,外資企業或外資很少愿意承擔“冒險”去追求五年之后的三年額外優惠,所以,政策的刺激作用就會因此減弱,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第二,外商投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削弱了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的影響。目前,外商投資企業在全國范圍內都可以享受到稅收等方面的超國民待遇,這些超國民待遇對于吸引外資企業到中西部地區投資的效用相對較小,其結果必然會加大東部地區外商投資企業及外資的聚集程度,因而,應該逐步取消全國范圍內外商投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力度。并且,從長遠發展看,我國政府也應該逐步取消這種對外商投資企業的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努力構建良好的、有特色的區域產業發展平臺,因為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投資的主要目標是利用我國豐富的生產要素資源和占領發展潛力巨大的國內市場,而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稅收方面的優惠。
我們可以定量分析非均衡的區域開放政策對各個區域利用外資的具體影響,本文將區域政策作為變量引入計量模型中進行分析,利用《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和《中國統計年鑒》中各區域1983~2003年間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利用統計軟件SPSS進行時間序列回歸得到的模型如下所示:
I東= -17,541.74+308,381.3t+720,192.1D
R2=0.916 F=98.09 (-2.921)(10.662 ) (1.751)
I中= -2,566.81+37,320.93t+11,841.8D
R2=0.864 F=57.27(-2.803)(8.462 ) (1.831)
I西= -2,108.76+20,938.34t+143,162.4D
R2=0.789 F=33.71 (-3.721)(7.670 ) (3.689)
其中I東、I中、I西分別代表東、中、西部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額,t代表時間,D表示區域政策虛擬變量。可以看出,回歸模型的R2、F值和t值都可以通過檢驗,時間t的系數為正值,說明回歸模型符合統計規律,可以解釋現實經濟問題。三個模型中區域政策變量的系數則說明區域政策對東中西三大區域的投資均有促進作用,但相比較而言,區域政策對東部地區利用外資數額的影響最大,而且時間變量的系數也顯示出東部地區的利用外資數額增長速度遠遠高于中西部地區。中西部地區相比較,雖然西部大開發等政策的影響使西部地區的政策變量系數大于中部地區,但是從數值的時間變化來看中部地區的增長仍然高于西部地區,這些實證分析都可以說明區域政策對區域利用外資數額具有明顯影響,也說明區域政策對區域利用外資數額差距有影響。
三、非均衡的區域開放與區域對外貿易的差距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開放度是該國或該地區經濟發展、市場化進程以及與其他國家與地區經濟聯系程度的重要指標。本部分將主要從區域對外貿易、對外貿易依存度及外商投資企業與區域外貿之間的關系等幾個方面來分析非均衡的區域開放政策對區域外貿差距的影響。
1.非均衡的區域開放政策對區域外貿差距的整體影響
為了說明各區域進出口總額的發展差距,按照東中西部地區的數據做出我國三大區域1992~2004年對外貿易發展折線圖(如圖2所示)。
億美元
圖2、1992~2004年間我國三大區域進出口總額圖
圖2顯示出1992到2004年間我國三大區域的進出口總額的變化趨勢,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東部地區的進出口總額與中西部地區的進出口總額之間的差距在逐步擴大。1992年,東、中、西部地區的進出口總額分別為1,208.08億美元、119.79億美元和77.93億美元,2004年,東、中、西部地區的進出口總額分別為10,693.22億美元、485.30億美元和367.02億美元,三大區域的進出口總額分別增加了9,485.14億美元、365.51億美元和289.09億美元,其中,東部地區的進出口總值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比值也從1992年的85.94%增加到93.54%,中西部地區的進出口總值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比值呈現出直線下降趨勢,2004年的比值分別為3.60%和2.85%(見表2)②。表2.1992~2004年間三大區域進出口總額占全國進出口總額比值表 單位:%
資料來源:《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
表2中數據表明東部地區進出口總額占全國的比重處于穩步上升的趨勢,該區域對全國進出口貿易的貢獻率也在逐年增加,而中部和西部地區的進出總額比例卻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顯示出三大區域間的進出口總額不但在總量上出現差距越拉越大的現象,而且在相對比重上也出現了相同現象。
上述三大區域進出口貿易總額的變化趨勢說明在我國區域政策的影響下,東中西部三大地區的對外貿易均有了明顯的增長,但東部地區的對外貿易總量遠遠超出中西部地區,即在各區域對外貿易總量共同增長的同時,區域間對外貿易的差距也在逐漸拉大。不過,由于東部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數量也比中西部地區大了許多,因此,僅僅根據區域進出口貿易總額比較還不足以充分說明三大區域的外向經濟發展程度。為此,本文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所列的相關年份人民幣對美元的平均匯價將1992到2004年三大區域的進出口貿易總額折算為用人民幣表示的進出口總額,然后用這些數值與該區域當年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相比,得出三大區域歷年的對外貿易依存度變化(如圖3所示)。
圖3、1992~2004年間我國三大區域的外貿依存度
圖3說明東部地區的外向經濟發展程度要遠高于中西部地區,而且與進出口貿易總額的區域差距相一致,三大區域的外向經濟發展程度差距也存在著明顯擴大的趨勢,東部地區的對外貿易不但總量得到了增長,而且進出口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也顯著上升,說明隨著東部地區的經濟增長,經濟的外向程度以更高的速度在上升;與東部地區的情況相反,中西部地區的進出口貿易雖然在絕對數量上也有所增長,但是這些地區的外向經濟發展與經濟總體發展水平基本持平,表現為外貿依存度變化很小。
我們同樣利用區域政策虛擬變量來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區域政策對區域外貿的整體影響,根據1992~2004年間按經營單位所在地為統計口徑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利用統計軟件SPSS進行時間序列回歸得到的模型如下所示:
T東= -1,496.54+724.66t+852.22D
R2=0.817 F=22.35 (-0.733) (3.852 )(1.640)
T中= 16.60+26.44t+38.77D
R2=0.676 F=10.44(1.863)(2.731 )(0.833)
T西= -18.44+21.91t+41.51D
R2=0.744 F=14.54(-1.212)(2.406 )(0.896)
上述三個回歸模型中T代表區域進出口貿易數額, t代表時間,D代表區域政策虛擬變量。可以看出,回歸模型的R2、F值和t值都可以通過檢驗。三個模型中區域政策變量的系數則說明區域政策對東中西三大區域的進出口貿易均有促進作用,但相比較而言,區域政策對東部地區進出口貿易數額的影響最大,而且時間變量的系數也顯示出東部地區的進出口貿易數額增長速度顯著高于中西部地區,中西部地區相比較,雖然西部大開發等政策的影響使西部地區的政策變量系數大于中部地區,但是從數值的時間變化來看中部地區的增長仍然高于西部地區,這些實證分析結果說明區域政策對區域進出口貿易數額具有明顯影響,也說明區域政策對區域進出口貿易差距有影響。
2.非均衡的區域開放政策對區域外貿結構差距的影響
以上整體分析說明在我國非均衡的區域開放政策影響下,東中西三大區域對外貿易和外貿依存度都存在著越來越大的差距,不過,對于這種差距的內在結構仍然并不清楚。為此,本節通過計算各區域外商直接投資企業進出口與按進出口經營單位所在統計的進出口總額的比值關系,從而分析外商投資企業在進出口、進口和出口三個方面對所在區域對外貿易發展的影響,進而分析是否由于外商投資企業的影響推動了區域的對外貿易發展。
首先分析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與當地進出口總額的關系。從表3中所列的數值可以看出,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出口總額占所在地進出口總額從三大區域的整體上來看呈現出上升趨勢,東部地區的這一比例非常明顯,除1992~1994年間有上下波動外,1994~2004年間基本上呈現出上升的趨勢,1992~2004這段時間內所占比例的幾何平均值為49.97%,即13年內東部地區進出總額的大約50%是由外商投資企業完成的,而且2004年該數值達到了60%以上,說明外商投資企業已經成為東部地區進出口貿易增長的主要動力。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與當地進出口總額的變動情況基本相似,在1992~1996年間所占比例有所增長,并在1996年基本達到最高點,1996年以后,中西部地區所占的比例均開始縮小,與中部地區相比,西部地區的比例降低的更多,計算結果得出1992~2004這段時間內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所占比例的幾何平均值分別為25.32%和16.7%。
然后對東中西三大區域間的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出口總額、出口額、進口額和該區域的進出口總額、出口額、進口額這些變量進行相關分析,檢驗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并根據相關程度的高低來說明非均衡區域開放政策對區域外貿的影響。SPSS在顯著性水平為99%的雙尾檢驗下得出的相關系數(見表4)。表4. 三大區域外商投資企業與當地對外貿易相關系數表
對比表3和表4中可以發現,東中西部地區的外商投資企業與當地對外貿易關系有所差別。東部地區的外商投資企業與當地對外貿易的相關度均為99%,進而表明其高度相關性,但并沒有象表3那樣顯示出東部地區外商投資企業對該區域對外貿易的那個方面影響最大;中部地區的外商投資企業與當地對外貿易的相關度與表3中的比例值比較一致,顯示出外商投資企業與當地對外貿易相關度均達到了95%以上,比較而言,外商投資企業與當地進口貿易相關度最高,其次是進出口貿易;西部地區外商投資企業與當地對外貿易的相關關系與表3中的比值差別很大,表4中相關系數表明外商投資企業與當地出口貿易相關度最高,其次是進出口貿易和進口貿易,雖然表3顯示出西部地區外商投資企業進口額在當地進口額中占較高比重,但綜合結果表明西部地區外商投資企業進口額只是占當地進口貿易比例較高,對當地對外經濟真正影響比較大的是出口貿易。
總之,綜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兩點結論:第一,東中西三大區域的外商投資企業對當地外向經濟發展均具有明顯的拉動作用,雖然東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企業占當地外向經濟發展的比重呈現下降趨勢,但是對外向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卻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第二,從進出口總額、出口額和進口額三個方面比較外商投資企業對當地外向經濟發展影響可以看出,東部地區已經形成了“以進口貿易帶動出口貿易,從而擴大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模式,中部地區處于“以出口貿易為主,促進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的階段,西部地區雖然同樣以出口貿易為主,但對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影響還不大。
四、區域利用外資與對外貿易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我國三大區域的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差距均在逐年拉大,其中對外貿易的差距更為明顯,那么,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出口貿易額、出口貿易額以及進口貿易額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的關系。由于大多數外商直接投資采取“以進帶出”的貿易方式,因而,有必要研究三大區域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的內在聯系。為消除投資發展與對外貿易形成之間的時滯效應,在外商直接投資數據與進出口貿易總額時間序列回歸中我們采用滯后一期的投資數據方式。本文利用統計軟件對外商直接投資與東中西部三大區域進出口貿易總額分別進行相關分析,并利用皮爾遜積矩相關系數作為進行相關性判斷的相關系數,顯著性檢驗采用雙尾檢驗,顯著性水平為99%,結果(見表5):
從上述三大區域外商直接投資與三大區域進出口貿易額相關分析可以看出,東部地區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與該區域進出口貿易額的皮爾遜積矩相關系數為0.684,雙尾檢驗概率為0.01,說明該區域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出口貿易具有顯著相關性;同樣,中部地區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與該區域進出口貿易額的皮爾遜積矩相關系數為0.705,高于東部地區的相關系數,雙尾檢驗概率為0.007,說明該區域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出口貿易具有比東部地區更加顯著的相關性;西部地區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與該區域進出口貿易額的皮爾遜積矩相關系數為0.258,遠低于東部地區的相關系數,雙尾檢驗概率為0.395,說明該區域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出口貿易不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即西部地區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對該區域進出口貿易額變化并沒有明顯影響。
三大區域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出口貿易額的相關分析結果說明,東部和中部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出口貿易額具有顯著的相關性,為明確兩個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利用統計軟件對東部和中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出口貿易額進行曲線擬合分析。通過統計軟件的計算可以得出,東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出口貿易額擬合結果顯示出二者的關系比較符合三次曲線模型,雖然復合曲線模型、增長曲線模型和指數模型擬合結果也比較理想,但由于這三種模型的判定系數均為0.779,低于三次曲線模型的判定系數0.801,所以,本文選擇三次曲線模型作為擬合曲線模型,為此,本文列出相應的回歸系數及其檢驗值如下:
Y=-2,152.1+53.39X-0.26X2+0.000,4X3
R2=0.801 F=32.08 (-0.897)(1.358)(-1.618)(2.015)
上述計算結果中Y代表東部地區的進出口貿易額,X代表東部地區的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回歸模型的回歸系數一次項為正值,二次項系數雖然為負,但絕對值很小,只起到曲線修正作用,不影響曲線的基本趨勢,因而,回歸模型整體表明東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對進出口總額具有促進作用,長時期的回歸模型中F檢驗與T檢驗值均能通過,判定系數0.801也說明東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對進出口總額的促進作用具有長期穩定性。同樣對中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出口貿易額進行曲線擬合分析,擬合結果顯示出二者的關系比較符合增長曲線模型,中部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對進出口總額具有促進作用。
其次分析三大區域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口貿易的內在關系,同樣利用皮爾遜積矩相關系數作為進行相關性判斷的相關系數,顯著性檢驗采用雙尾檢驗,顯著性水平為99%,結果(見表6)。表6.三大區域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口貿易相關分析表
從上述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東部地區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與該區域進口貿易額的相關系數為0.672,雙尾檢驗概率為0.012(顯著性檢驗水平為95%),說明該區域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口貿易具有顯著相關性;同樣,中部地區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與該區域進口貿易額的相關系數為0.658,略低于東部地區的相關系數,雙尾檢驗概率為0.015(顯著性檢驗水平為95%);西部地區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與該區域進口貿易額的相關系數為0.257,遠低于東部及中部地區的相關系數,雙尾檢驗概率為0.397,說明該區域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口貿易的關系并不顯著,即西部地區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對該區域進口貿易額的變化并沒有明顯影響。
三大區域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口貿易額的相關分析結果說明東部和中部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口貿易額具有顯著相關性,而且東部地區的相關性相對較強。為確定兩個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為此,利用統計軟件對東部和中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口貿易額進行曲線擬合分析。通過統計軟件計算可以得出,東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口貿易額比較符合三次曲線模型,所以,本文選擇三次曲線模型作為擬合曲線模型,相應的回歸系數及其檢驗值如下:
Y=-1,122.32+28.41X-0.14X2+0.000,2X3
R2=0.791 F=11.38(-0.965)(1.492)(-1.747)(2.129)
其中Y代表東部地區的進口貿易額,X代表東部地區的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回歸模型的回歸系數一次項為正值,二次項系數雖然為負,但不影響曲線的基本趨勢,因而,回歸模型整體表明東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對進口總額具有促進作用,長時期回歸模型中F檢驗與T檢驗值均能通過,兩變量之間的判定系數0.791也說明東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對進口總額的促進作用具有長期穩定性。同時,東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口總額模型中一次項值和相關系數等均小于該區域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出口總額模型中的對應數值,說明與對進出口總額的影響相比較,外商直接投資對進口總額的影響相對較小。利用同樣步驟對中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口貿易額進行曲線擬合分析,擬合結果顯示出二者的關系比較符合增長曲線模型,中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口總額回歸模型的判別系數為0.553。
最后來探討三大區域外商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的內在關系,仍然選用皮爾遜積矩相關系數作為進行相關性判斷的相關系數,顯著性檢驗采用雙尾檢驗,顯著性水平為99%,結果(見表7)。表7. 三大區域外商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相關分析表
上述結果表示,東部地區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與該區域出口貿易額的相關系數為0.694,雙尾檢驗概率為0.008(顯著性檢驗水平為99%),說明該區域外商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具有顯著相關性;同樣,中部地區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與該區域出口貿易額的相關系數為0.747,高于東部地區的相關系數,雙尾檢驗概率為0.003(顯著性檢驗水平為99%),說明該區域外商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的相關性高于東部地區;西部地區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與該區域出口貿易額的相關系數為0.229,雙尾檢驗概率為0.452,遠低于中部與東部地區的相關系數,而且也低于該區域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口貿易額的相關系數,說明該區域的外商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相關性更差,即西部地區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對該區域出口貿易額的變化并沒有明顯影響。
三大區域外商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額的相關分析結果說明東部和中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并且,中部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額相關性相對強于東部地區。為確定兩個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為此,利用統計軟件對東部和中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額進行曲線擬合分析。通過統計軟件計算可以得出,東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額關系比較符合增長曲線模型,具體的回歸系數及其檢驗值如下:
lnY=4.52+0.006X R2=0.812 F=47.54(13.85)(6.90)
上述計算結果中Y代表東部地區的出口貿易額,X代表東部地區的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計算結果顯示出東部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對出口總額具有促進作用,回歸模型中F檢驗與T檢驗值均能通過,兩變量之間的判定系數在0.8以上也說明東部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對出口總額的促進作用具有長期穩定性。利用同樣步驟對中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額進行曲線擬合分析,結果顯示二者的關系同樣比較符合增長曲線模型,相應的判定系數為0.781。
綜合上述三大區域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出口貿易、進口貿易及出口貿易的相關關系實證分析結果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西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出口貿易、進口貿易及出口貿易均無明顯相關關系,即外商直接投資并不是影響西部地區對外貿易變化的明顯因素。
第二,東、中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出口貿易、進口貿易及出口貿易具有明顯相關關系,其中相關性分析表明上述兩區域外商直接投資對進出口貿易和出口貿易的相關性大于與進口貿易的相關性,回歸模型分析則表明與進出口貿易相比較,外商直接投資對出口貿易的影響更大。
第三,中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出口貿易相關性強于東部地區,但是東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對進出口貿易的促進作用卻強于中部地區;進口貿易方面,東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口貿易的相關性及促進作用均強于中部地區;出口貿易方面,中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的相關性強于東部地區,但東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對出口貿易的促進作用卻強于中部地區。
五、總 論
從外商直接投資在東中西部三大區域間總量分布情況的分析可以看出,從1983年到2003年間,三大區域的外商直接投資額均有明顯增長,但同時也存在著東部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額明顯大于中西部外商直接投資額的區域差距現象。2000年以后中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額顯示出強勁的增長態勢,但是從三大區域外商直接投資額所占比例來看,東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額所占比例是在持續下降的,這一變化說明外商直接投資額已經開始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中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額增長明顯,已經超過了全國外商直接投資額總量的10%,而且增長勢態也非常好,顯示出中部地區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吸引力也在增強;西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額雖然在1996年前曾出現過一段時期的小幅度增長,但總體上變化不大,反映出西部地區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吸引力仍然有待提高。從外商投資企業的投資總額分析也得出同樣結論,即雖然區域間投資總額的總量差距在擴大,但中部地區的增長速度已經開始明顯高于西部地區。
外商投資的區域分布不均衡導致了我國區域外貿的非均衡特征,這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資與外貿有著較高的相關關系。從各區域進出口貿易分析可以得出東中西三大區域外商投資企業對當地外向經濟發展均具有明顯拉動作用,雖然東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企業占當地外貿的比重呈現下降趨勢,但是外商投資企業對外向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卻呈現出上升趨勢;從外商投資企業對當地外向經濟發展的進出口總額、出口額和進口額三個方面比較可以看出,東部地區已經形成了“以進口貿易帶動出口貿易,從而擴大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模式,中部地區處于“以出口貿易為主,促進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的階段,西部地區雖然同樣以出口貿易為主,但對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的影響還不大。
綜合分析三大區域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出口貿易、進口貿易及出口貿易的相關關系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外商直接投資對西部地區的對外貿易沒有明顯影響,對東中部地區的影響主要在于進出口貿易總額和出口貿易,并且外商直接投資對外貿的促進作用還有待提高。
[注 釋]
①東部地區包括:京、津、冀、遼、滬、江、浙、閩、魯、粵、瓊、桂共12個省市;中部地區包括:晉、黑、吉、皖、贛、豫、鄂、湘共8個省;西部地區包括:蒙、渝、川、黔、云、藏、陜、甘、青、寧、疆共11個省市自治區。
②由于計算數據經過四舍五入,所以加總的和可能不等于1。
[參考文獻]
[1]劉乃全,鄭秀君,賈彥利.中國區域發展戰略政策演變及整體效應研究[J].財經研究,2005,(1):25-37.
[2]陳家海.中國區域經濟政策的轉變[M].上海: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Regional Policy, Regional Openness and Regional Disparity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Liu Naiquan,Jia Yanli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200433,China;2.Nantong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Nantong 226001,China)
Abstracts:China has carried out 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olicy since 1978 and the FDI mainly distributes on eastern coastal economic developed area. Then in the regional foreign trade unbalanced phenomena appeared because of the high degree relationship of FDI and regional trade. But the FDI is brought into different effects to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 Now the central area becomes the fast region in attracting FDI, but it is not anticipated that the FDI dose not promoting western reg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regional policy;unbalanced development;regional foreign trade;regional disparity
(責任編輯:張改蘭)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