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上的同濟人
喻大翔
當你馳過一座大橋,你可能會想到同濟;當你走進一座高樓,你可能會想到同濟。同濟以醫學開山,以工學立校,卻以土木和建筑名世。現在,那么當你翻開文學史,會有哪些同濟人的身影?
宗白華
1907年之前,沒有同濟人能夠進入文學史。七年之后,同濟人在文學史上草寫了首頁,第一位當然是詩人、美學家宗白華。
1914年秋,少年宗白華入讀當時的同濟醫工學堂中學部,1918年冬經同濟同學魏時珍介紹,參加了現代史上著名的“少年中國學會”的籌建,繼而擔任《時事新報》副刊《學燈》的主編。這時他發現了以后在中國現代新詩史上有著里程碑意義的郭沫若,促成了郭沫若與田漢的友誼,三人鴻雁往還,心心相印,談詩論藝,最終成就為現代文學史上的名作《三葉集》。
殷夫
多種版本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幾乎不能不提一個夭亡的詩人——殷夫!可惜,他只在詩的世界活了不到人生的四分之一,就匆匆而逝。從1909到1931年,不到22歲,就在罪惡的子彈中停止了呼吸。
1927年秋天,那真是同濟的一個好季節!蔡元培支持了同濟大學的國立,又恰逢創校20周年紀念。殷夫就在這年秋天入同濟大學德文補習科,也進入他政治和文學生命的新境界。殷夫屬于那種淮南之桔,是一個天才!他在同濟學習近兩個學期,寫了十幾首詩;發現了《太陽》月刊并從同濟寄去了第一次在獄中創作的五百行長詩《在死神未到之前》,發表了并由此結識了錢杏;1928年3月加入“太陽社”;6月再次被捕。他學德文大約半年左右,就可以閱讀和翻譯原著,并能指出翻譯家的錯誤,以學術的態度與前輩文人彭康和成仿吾商榷。他被槍殺后,魯迅的《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披露了殷夫翻譯的裴多菲《格言》: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一直以來,很多人以為這首詩是魯迅譯的,當代人知道這首詩與殷夫有聯系的更是少之又少。僅僅這一首四行二十字的詩歌,殷夫就應該在現代翻譯界不朽了!
馮至
在同濟歷史上,1910年代有宗白華,1920年代有殷夫,那1930年代有誰呢?當然就是馮至了。馮至自1936年7月到同濟任教,1939年冬移職西南聯大,在同濟大學服務三年多,有幾個方面不得不提:
一是擔任附中校長。熟悉同濟大學歷史的人大約都知道,同濟對附中校長一職歷來十分重視,每屆任職必是挑之又挑,選之又選。因它是大學預科,學生年齡相對較小,但學習狀況和成績卻直接影響著大學新生的質量及教育水平。因此,附中校長一職,其重要性在學校僅次于大學校長和秘書長。可以這么說,在同濟百年的附中發展史上,馮至是所有校長中最重要的一位。
二是馮至全家跟隨同濟西遷的萬里長征。這當然是被迫的,也是艱辛的。1937年8月12日上午七時許,馮至在江灣借用同濟附職的教室為附中招考新生,回吳淞后,小火車就斷了。他只有坐小船,僥幸從一艘又一艘日本軍艦中穿過,直到夜里十點多才回到城里暫借的家中。從此,他們全家與同濟一起漂泊,由吳淞到地豐路,由地豐路到浙江金華——江西贛州——廣西賀縣——云南昆明,只是因為他轉職西南聯大,才沒有流徙最后一站——四川李莊。
此后,20世紀40年代在同濟工作和學習的郭紹虞、陳銓、穆木天和楊益言;50年代至2000年在同濟城規學院任教的陳從周;2000年以后在同濟中文系任教的馬原,也成了現當代各類文學史里的常客。他們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創作或文學理論貢獻,有的還領一代文學之風騷!
(喬偉摘自《文景》)
南樓和北樓
學校的教學樓主要有兩幢,分別在圖書館的南北兩面,一幢叫做南樓,另一幢就叫做北樓,都是四層的建筑,不高卻很長,紅磚的外墻,古典又有一點刻意,像一副贗品的山水畫,看上去也是古色古香,卻少了那么一股韻味在里面,那種感覺猶如為了懷舊而穿上了30年代的衣服,時間和空間都有些不協調。
南北樓由于它們的位置而得名,這也使得它們成為兩個幾乎對立的群體的載體。南樓這一邊的宿舍區清一色是男生樓,而學校里的女生宿舍樓,基本上是在北樓的這一邊。盡管在上課的時候,由于教室的不同,南北樓的性別界限不是那么明顯,一旦在晚上或是周末,南樓就是一個男生的世界,而北樓的大部分都由女生所占據,于是南北樓就像牛郎織女一樣在圖書館的兩側佇立著。
曾經有一段時間,大家在開玩笑時總是說:想看女生嗎,去北樓吧。北樓曾幾何時變成了一個神秘的所在,除了在上課時可以堂而皇之地進去外,其他時間進去就猶如闖入了女生宿舍。對于這其中的荒謬大家都心知肚明,然而雖然都不同意這種說法,卻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
據說牛郎與織女開始并不是被打算這樣拆散的。在造這兩幢教學樓的時候,曾經設計成雙方都是七層的建筑,然后在中間架起一座天橋,如此牛郎織女便可來去自如,不必苦待一年一度的七夕相會,可是由于某種原因,流傳千年的悲劇仍是沒有大團圓的結局。這話我是從一位老師的選修課上聽來的。
選課
張國清老師的課雖然不容易選,不過嘗試一下,選上之后會省很多麻煩——
1.學期開課之前:“同學們,我一個學期只點三次名,既然你們有人一次都不來,我只能給一個良了。”
2.考試之前:“大家盡力完成啊,好一點就是優了,實在不行給良。”
3.某同學在閉卷考試中翻書,被張老師發現。張老師:“你這同學,考試怎么這樣呢?”說罷,便取走了試卷,直接在試卷上寫了個“良”。
4.考試收卷之前:“趕緊交卷啊,再不交卷我給你良了啊。”
5.某同學缺考找到張老師。張老師:“唉,你這個同學,我就安排一次期末的考試。你連考試都不來,那我就給你個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