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突破閾值、降低風險、協同優勢、技術標準和并行工程分析了專利池的創新效應,從動力、路徑、模式和功能分析了專利池的溢出效應,探討了專利池創新效應和溢出效應的關系,并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專利池;創新效應;溢出效應
[中圖分類號] F224.1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7-0030-04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中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知識溢出效應研究》(07CJY032)成果之一。
一、專利池的創新效應
專利池是一種由專利權人組成的專利許可交易平臺,平臺上專利權人之間進行橫向許可,有時也以統一許可條件向第三方開放進行橫向和縱向許可,許可費率是由專利權人決定的。“專利池”(聯合許可)平臺上的各個專利權人之間依然有專利許可問題。專利的集合,最初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專利所有者達成的協議,通過該協議將一個或多個專利許可給一方或者第三方,后來發展成為“把作為交叉許可客體的多個知識產權—主要是專利權—放入一攬子許可中所形成的知識產權集合體”。進入專利池的企業可以繼續用池中的全部知識產權從事其研究和商業活動,而不需要就池塘中的每個知識產權尋求單獨的許可。甚至池中的公司彼此間不需互相支付知識產權使用費。池外的公司則可以通過一個許可證自由進入池塘中的全部知識產權。美國在很早以前就出現過縫紉和航空工業專利池[1]。目前,美國有關音像制作、傳播、播放的專利池如MPEG-2、DVD-Video、DVD-ROM、 MP3早已進入國門。我國產業界和有關部門也積極組建專利池如3G、TD- SCDMA、AVS、閃聯等。
專利池的創新效應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即突破閾值、降低風險、協同優勢、技術標準和并行工程(如圖1所示)。
(1)突破閾值。科學技術日益向高度化和大規模化邁進,技術創新日益依賴眾多學科積累發展的結合,尤其是技術邊界的相互滲透,其特征是研究開發需要巨額投入,并且涉及到多種尖端技術綜合開發和組合運用。因而,技術創新門檻也越來越高,僅憑單個企業或研究機構的力量已無法駕馭,即使是“巨無霸”型的跨國大企業面對現代高科技發展日趨增大的創新閾值也無能為力[2]。技術創新閾值理論表明,只有當企業RD人員和投入超過某一閾值時,才可能產生創新成果(如圖2所示)。其中的創新閾值相當于物理學中的臨界值,也就是一說,只有當企業技術創新投入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專利池幫助企業超越創新投入的初始規模、突破技術創新閾值。

(2)降低風險。隨著科學技術發展日趨復雜,新技術研制成本日益增大,而且蘊含著極大的技術創新風險,特別是一些技術密集、資金密集型產業為適應競爭的需要,必須支付巨額的產品開發費用和固定資產投資。專利池避免重復研發,加速新技術的研制與商業化應用過程,從而使產品的生命周期縮短。專利池促使企業間的緊密合作增強其研究開發能力,降低研究開發競爭失敗的風險,同時有多個企業共同承擔風險,風險被分散,每個企業承擔的風險相應減少。
(3)協同優勢。專利池使企業能加強相互間的分工協作,在技術創新中實現優勢互補,專利池使不同領域、不同產品生產及不同行業的技術知識交流,有利于促使成員企業通過干中學獲取彼此的核心專長,從而彌補自身的薄弱環節,更快地發現和利用新的機會,有效地突破技術貿易壁壘,迅速獲取所需要的專業技術,在新技術研制過程中取長補短,獲取更大的技術協同優勢。
(4)技術標準。經濟全球化與技術創新的多極化,使在世界范圍內建立統一的產品規格和技術標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統一的技術標準僅僅依靠單個企業的強勢地位則很難建立,特別是在全球一體化市場中,若要確立行業技術標準不僅要求技術領先,而且還必須擁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企業之間通過締結專利池,共同確立某些關鍵部件或系統的技術標準,從而既可以提高社會化協作生產的效率,對企業來說將增強其在行業中的競爭優勢,對整個行業來說則有利于維護行業內部的有序競爭。專利池的網絡擴大技術的應用范圍和影響,就能促使更多的企業來使用這種技術或標準,有助于企業推廣其技術標準,獲取某種程度上的技術壟斷優勢,擴大市場占有率[3]。
(5)并行工程。市場環境是決定企業行為的外生條件,而企業行為的基礎是企業自身的能力,因此環境的變化意味著企業能力的調整和重建。社會發展帶來消費者需求特征和生產者供給特征的變化,在變化的消費者與變化的供應商之間達到動態均衡,使產品生命周期發生異變:設計周期變短、階段性特征消失、飽和消費量降低、盈虧平衡點和利潤峰值點提前,形成了以快變為核心特征的實時變化的市場環境,誰能搶先推出新產品,誰便能占領市場。專利池可使處于同一技術創新鏈條上的企業組合起來,加強成員在不同的技術環節合作創新,實行并行工程,有效縮短技術創新的時間,獲取更多的技術成果。
一般地,企業進入專利池的預期會鼓勵創新。專利池有利于減少專利糾紛,加快技術發展速度,平衡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s)所引起的創新投入的減少,有助于減少專利許可的交易成本,因而對企業的技術創新有促進作用。
二、專利池的創新溢出
無論專利池的創新成果是以新產品還是新工藝的形式出現,其中都包含了新的技術知識。按照產權經濟學理論的分析,知識往往具有公共品的特性,而一般公共品在使用中具有非獨占性和非排他性的特點。非排他性是指同一單位的公共品可以被很多人或企業同時消費或使用,它對某一方的供給并不減少對其他方的供給;非獨占性是指公共品的擁有者無法阻止或排除他人對公共品的利用。專利池中的專利成果由于包含了新的技術知識,因而具有一定的公共品特性,技術知識所具有的公共品特性使技術創新成果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創新的“外部性”就是創新的“溢出效應”。創新溢出效應是指某一企業得知識和技術的自然輸出和外露,創新活動的成本或收益并不完全通過市場價格機制反映出來,而可能會自動地“溢出”到其他生產企業或消費者手中,這是技術創新外部效應的集中體現。專利池創新溢出效應包括內部知識溢出效應和外部知識溢出效應[4]。
所謂內部知識溢出是指,在專利池內,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采用模仿策略而非自主創新策略時,創新網絡內部的創新性知識溢出將會減少,單單依靠創新性知識溢出已不足以維持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動態競爭的創新性知識導致了模仿型企業對創新性知識顯性需求的增加。隨著知識更新速度加快,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不斷推動企業的自主創新步伐,使得創新網絡系統的自主創新力度呈現出螺旋上升的趨勢。因此,在一定的產權制度安排下,企業對自主創新與模仿的選擇將會達到一定的均衡狀態,知識溢出由于市場調節的作用而穩定在一定的水平。
所謂外部知識溢出是指,專利池的外部知識源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助于組織創造新知識;二是有助于組織更好地利用內部知識。外部知識源的這些作用在知識(或技術)密集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對于技術優先的企業而言,獲取外部知識源的焦點是吸收新鮮知識來沖擊、更新已經較為厚實的知識基礎以隨時準備切換技術軌道;而對于低端技術的企業而言,獲取外部知識的焦點是吸收先進知識來充實、提升原先薄弱的知識基礎以激活其創新活力。
(1)創新溢出的動力。專利池中的各個企業通過自身發明專利以及從與別的企業的研發合作中所得到的知識積累可能降低產品價格,導致最終產品未來預期成本的降低,不僅是每個企業自身努力的結果,也要歸因于專利池中其他企業的研發,而未加入專利池的企業則其預期成本明顯高于內部企業,因為它無法通過合法途徑獲得別的專利知識給自身帶來的成本降低。假設這個企業可以采用敵意的手段來獲取別的企業的專利知識,但是這種敵意的獲取與專利善意的轉讓相比,成本高、速度慢。正是由于存在著專利池中的所有成員對技術的預期收益,且技術變化主要是互補的,導致了創新溢出的發生。

(2)創新溢出的路徑。專利池的創新往往是通過多種路徑溢出的。例如通過對專利池中間投入品專利的使用,對下游企業中的技術研發產生溢出;通過對比專利池中對方產品的特性,自己進行研究推敲,從而進行二次創新產生溢出;通過技術人員培訓以掌握某種新技術和新方法;通過成員企業采取非常正式的形式如制定詳細的合同條款允許競爭企業間交叉實用專利許可證;通過專利池中各方的交流,積累經驗,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相互觀摩學習,改進生產率,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質等。這些溢出是在使用專利中自發形成的。
(3)創新溢出的模式。第一,通過技術許可發生溢出,被許可方不僅獲取當前的技術專利,更從許可方那里獲得未來創新的權利,有效的專利提供者能夠比被許可方為自己提供的創新更為便宜的創新;第二,通過示范效應發生溢出,專利池核心企業先進的技術專利對其他企業產生刺激,發生示范效應;第三,通過競爭效應發生溢出,專利池中的企業為了保持優先地位,爭取發展機會,迫于競爭的壓力,采取各種可能的措施提高效率,促成溢出效應的發生;第四,通過學習效應發生溢出,競爭壓力下不得不投資于學習過程,而學習過程的投資越大,企業的技術能力越強,進而產生溢出效應[5]。
(4)創新溢出的功能。專利池中許可方通過許可容易獲得創新補償,減少了產供銷的風險;技術被許可方能通過使用創新成果生產最終產品,給其帶來超額的利潤。獲取超額利潤對被許可方而言,將是最直接的激勵。技術許可交易并不是一次性買賣。因此技術許可交易也提供了一種創新成果買賣雙方長期合作的可能性。專利池內部的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會促進下一次的技術進步,今天企業的技術進步為明天其他企業的技術進步奠定了基礎,創新溢出促進了進一步的創新。這是因為創新溢出減少了競爭企業涉及相同技術的需要和費用,創新溢出使更多的企業可以在新技術提供的基礎平臺上有效地工作。
三、專利池的溢出效應與創新效應的關系
(1)溢出效應對創新效應的抑制。首先,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中,創新和創新溢出的矛盾非常嚴峻。假設某一企業付出了大量的金錢和努力去實施它的專利技術,但是結果卻發現包括其競爭對手在內的其他公司很快就分享到了它的勝利果實,那它為什么還要花費時間、精力和金錢去從事這樣的創新呢?也就是說在某種意義上,創新的所有者認為專利技術是一種私人產品,但技術知識在運用中邊際使用成本減小,從而創新具有一種半公共產品性質。正是在專利使用中凸現的公共產品屬性,降低了企業的創新激勵,使創新產出減少。其次,技術創新成果是專利池中的成員企業相互促進的產物,在池中容易被傳遞和擴散,專利池中雙方通過技術貿易的形式實現創新成果的溢出,或者通過技術合作的形式在合作企業間實現溢出,最終為更多的企業所享用,這種創新溢出與創新激勵產生了矛盾,那么將在很大程度上減緩進一步創新的速度[6]。第三,專利池中的新技術成果某種程度外部性的存在,容易使其他企業滋生“搭便車”行為,即免費占有或享用其他企業的創新成果。這樣導致技術創新成果淪為公共品,從而嚴重削弱企業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也迫使創新企業強化其對創新成果的獨占性和壟斷性,阻止技術創新成果的擴散,最終使技術創新成果不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7]。
(2)溢出效應對創新效應的促進。溢出效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創新激勵,但在一定的范圍內,可以增加整個專利池的績效。研究證明,存在一個創新溢出的最優帕累托區間。專利池中的競爭者付給專利技術所有者的許可費給技術所有者帶來的收益略高于他自己使用該技術所獲得的收益,促使該技術所有者將專利技術許可給它的競爭者使用,該競爭者比技術所有者使用該項技術有更高的效率,許可給技術所有者帶來的機會成本通過價格進行補償,提升了被許可方的創新活力。專利池內相關企業通過溢出效應,削減了重復性的工作,提高合作創新的工作效率,消除了不同企業在合作研究開發中相互不信任而出現的機會成本,消除了合同交易必然帶來的不確定性和技術相互依賴而互相導致的高交易費用,而且還使企業對研究開發成果的外部效果的可占有性得到很大提高,同時加快創新速度、加快企業之間知識的共享、降低企業獲取知識的成本、提高企業專利池的效率、提高整體專利池的知識積累水平、提升整個專利池的創新能力。溢出是是專利池內部企業集聚的主要動力,也是專利池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8]。
(3)創新效應與溢出效應的博弈。在存在溢出效應的條件下,實際的創新投資小于專利池最優的創新投資,因為創新不僅僅為創新者帶來私人利益,而且還增加了專利池績效;但是如果專利池的創新成本由創新者承擔,但創新者可能得不到創新的全部收益,私人利益小于社會利益削弱了創新激勵;溢出效應限制了企業進行專利池最優的創新投資數量,導致專利池績效的損失,但是溢出效應同時又增加了專利池績效。在這一博弈過程中,創新溢出為零對專利池來說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當存在很大比例的溢出時,又可能挫傷創新的積極性,所以必須采取一些措施來保護創新的積極性,同時又能增加專利池績效(見圖4)。研究證明,存在一個最優的溢出比率,使專利池績效實現最大化,即使專利池績效沒有實現最大化也存在一個溢出比率的帕累托最優區間。在實踐中,專利池可以通過設定產權的有效期限、創新成果許可制度、對創新活動的競爭性投標等方式達到這一目的。

四、結 語
專利池中的創新者比創新成果的使用者在創新生產中更有優勢,而創新成果使用者對創新成果應用于直接生產過程中比創新提供者更有效率,專利池協議使得創新使用者能夠保證創新生產者的生存,同時創新生產者保證創新使用者的有效率和持續存在。這就有效地解決技術創新中外部性的問題,使“外部效應”內部化,從而提高技術創新成果的使用效率。專利池中的技術許可交易保證了創新的增長,通過對創新直接成本及機會成本的彌補,激勵和促進了創新。專利池中的創新成果具有某種程度的互補性,企業有沒有強激勵動力防止其所有的技術知識的泄漏,而且專利池通過設定專利的有效期限及專利許可制度,增加了創新的外部收益,從而增進整個專利池的績效[9]。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保證專利池運行的穩定性以及技術創新與創新溢出的相容,必須滿足這么幾個條件。(1)企業必須以長期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從而使合作成員間的博弈變為一種重復博弈;(2)參與合作的成員企業對共享知識的期望收益應該大于知識保密的收益期望;(3)參與合作的成員企業在研發能力等方面必須實力相當;(4)對進行欺騙的成員將受到排除的懲罰威脅,通過規范的合同保障合作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1]詹 映. 標準和專利戰的主角——專利池解析. [J]. 研究與發展管理,2007,(5):72-75.
[2]林 劍. 透視跨國公司“專利池”策略. [J].安徽科技, 2006,(12): 24-26.
[3]郭麗峰. 專利池的形成機理及對我國的啟示. [J]. 中國科技產業,2006,(4): 41-45.
[4]Joshua A. Newberg. Antitrust, patent pools and the Management of Uncertainty [J] .Atlantic L J, 2000,(1): 6.
[5]Bradley J. Levang. Evaluating the Use of Patent Pools for Biotechnology: A Refutation to the USPTO White Paper Concerning Biotechnology Patent Pools. [J]. Santa Clara Computer High Tech. L,J,. 2002,(19): 229-249.
[6]威廉#8226;鮑莫爾. 自由市場創新機器——資本主義的增長奇跡 [M].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4.
[7]Marjolein C.J. and Bart Verspagen Barriers to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regional convergence in an evolutionary model [J]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2001 , 11(3), 307-329.
[8]Keilbach, Max C. Spatial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the Dynamics of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Growth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86(3), 562-583.
[9]Nonaka I, Takeuchi H. Embeddings, Knowledge transfer clusters and global competitiveness: A case study of the Indian software industry [J]. Tech-novation, 2002,(22): 551-560.
Spillover Analysis of Innovation of Patent PoolSun Zhaogang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450000,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begins with analyzing the innovation effect of patent pool from breaking threshold value, decreasing risks, synergetic advantages, technology standard and parallel engineering. Then, it analyzes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patent pool in terms of dynamism, path, mode and function. Thirdly, it discus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innovation and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patent pool. Finally, some advice is given.
Key words: patent pool; innovation effect; spillover effect
(責任編輯:張丹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