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化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傳統的教學面臨巨大的挑戰,掀起了一場教育的革命。在新的環境下教學從“資源型學習”向“社會性學習”轉變。網絡教育有效地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創設適于交互的、自主學習環境,改革傳統的教學與管理模式,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傳統教學 網絡教學 改革 Web2.0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times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CHEN Xiao-yan
(Guizhou University School of Management, Guizhou Guiyang, 550025)
Abstract: Social networking era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is facing enormous challenges, set off a revolution in education. In the new environment from the teaching of \"learning resources\" to \"social learning\" change. E-learning effective advantag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he creation of interactive, self-learning environment, teaching and reform of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ls to adapt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Traditional teaching, teaching network, reform,Web2.0
21世紀是一個以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時代,數字化、網絡化和信息化是21世紀強烈影響著人類社會的各方面的時代特征。當前,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所帶來的變革正在迅速地改變我們的學習、生活與工作方式,這無疑對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整合的今天,我們必須對教育進行全方位的變革。
一、傳統教學面臨的巨大挑戰
傳統的大學學校教學要求學生們必須按時到校,進入指定的教室,在指定的時間與指定的同學一起聽指定的老師講課。若因身體不適或路上交通擁擠等無法人為控制的原因而未能出現在課堂上,那么錯過的教育機會只能由自己負責。如果已經按時進入課堂,卻發現教學用具沒有帶齊或者身體突然不適,也只能選擇要么在教室里坐到下課,要么就尷尬的離開教室。無論老師的講解有多么的枯燥無味,學習的內容你是多么的不感興趣,除了無聊的等待下課鈴聲外,你就別無選擇。
僅從上課環節來說,傳統的大學至少有以下三大缺陷:
第一、 學生如果要上課,必須親自到教室,否則就無法參加教學活動。這就要求學生必須住在學校里面或者學校附近,否則,授課、聽課、提問、答疑、提交作業、批改作業以及實驗這些必不可少的學習環節就無法正常的進行。這樣,就大學里必須建設教學樓、宿舍樓、食堂、浴室、商店以及周圍的交通設施等。然而,無論我們現有的學校和教室,能容納的學生也是極其有限的,尤其是以現在中國的國情,想要接受高等教育和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有那么多。客觀條件的限制剝奪了許多人的受教育權利。
第二、 按現行教育方式,只有極少數人才能在知名學校聽到知名學者、知名教授的課,無法做到教學資源貢獻。
第三、教師的講課過程是無法重復的,事后也沒有辦法重現講課的全過程。對學生來說,如果當課堂上沒有聽懂,就只能是種損失,需自己課后彌補;對于教師來說,一位教師可能在一大段時間內在幾個不同的班級中重復相同的內容,嚴重的,或許年復一年地重復同樣的知識。這樣的結果只能是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
從信息傳播的角度來說,現在的大學教學中存在以下障礙。
第一, 現今,學校的信息傳播速率很難突破。學生基本上只能按照學校指定的教學計劃安排學習進度,上課也基本上只能按照教師的授課速度學習。整個接受信息的過程是勻速的,學生無法實現根據自身的情況非勻速、跳躍式地學習。
第二, 在學習過程中,很多時間的浪費無法避免。例如,上課老師板書、學生記筆記的時間;學生吧作業交給老師,老師收到作業批改好再返還給學生,這中間通常要花一個星期的時間,這么長的時間間隔可能已經淡化了師生間交流的效果。
在這樣一個更新換代如此之快的信息時代,傳統的大學教學是否有被虛擬網絡教學所取代呢?
二、全新的網絡化教學
在社會化網絡時代,基于web2.0的網絡化校園中,學生可以向老師學習知識,也可以向知識系統、專家系統學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程度、目的選擇學習內容和名師,也可以利用電子郵件和網上交流園地與教師、同學共同探討問題。對教師而言,通過網絡,可以傳輸聲響圖文并茂的多媒體信息,虛擬演示教學實驗,快捷地與學生溝通,實現遠距離教學、交互式教學、多元化教學、形象化教學。而多種教學方式的運用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最終達到教師教得輕松、學習學得愉快、教學效果好的良性運轉。
教學包括兩個階段,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網絡在教學的這兩個階段都能發揮強大的優勢,實現傳統教學無法達到的教學效果。
1.充實老師的教學
教師通過互聯網可以充實自己的教學內容,獲取本學科、本專業的最新知識、最新信息。利用網絡備課將大大豐富教師能獲取的信息。網絡話教學可以不受時空限制,所以教師只需把自己要講授的內容輸入計算機中心以供傳播即可,教師還可以在網上為學生答疑、批改作業、修改論文。而這樣可也為教師節省出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學術研究。
網絡使教師在教學手段的選擇方面有了更多的余地。教師可以實現利用計算機建立模擬股票市場、模擬法庭、模擬地球、模擬海底世界,通過網絡的接入,在相應的課程中加以利用,從而在改進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方面發揮特有的作用。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集合多種多樣的圖像、文字、聲音、以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教學,從不同的方面給學生以刺激。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從而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也可以將教師從傳統的大學里機械的、重復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改革,進行自己的教學研究工作。
網絡使人們之間的協作更為有效。一個科研小組可以建立自己的一個網絡,內部的每個成員一旦有了新的想法和思路,就可以馬上將其變成文字、圖像或聲音放到網上,供全體成員評論和借鑒,而不必召集會議或逐個進行電話交流。
大多數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在中國傳統的課堂上,要真正組織一場面對面熱烈的討論或交鋒是很困難的。可能是受到傳統觀念和習俗的干擾,中國人很不習慣當面指出別人的錯誤,或對別人的工作發表評論。雖然爭鳴于學術的重要性人所共知,但是很多時候無論老師怎樣鼓勵都很難形成這種勇于當面交鋒,把問題爭論到底的風尚。而在網絡這個虛擬的課堂中,這個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不再有面對面的尷尬,討論的雙方可以不受約束、沒有顧及地展開嚴肅的學術討論。通過網絡進行的討論還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最大可能地擴大討論的范圍,集思廣益。對于某個范圍內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在更加廣泛的范圍內征求解答和尋求幫助。通過這樣不受時間、地點制約、開放、廣泛、交互、平等的討論方式,問題的解決將會是很方便的全面的。
2.便利學生的學習
有了網絡,學生的學習可以不再受課時和教學進度的限制,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程度確定學習進度,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各學科學習的時間。學生能與教師共享各種信息知識資源,教學的時空范圍擴展之后,學生們可以在互聯網上就某一教學內容向自己欣賞的老師請教、展開討論,以求個別指導,實現個別化教學。
著名學者專家在一個地方授課,那些無法到現場的同學完全可以在自己的計算機終端上收看、收聽。而且,他們的授課過程完全可以被記錄下來,放在網上,供以后人們方便調用。學生經過思考后,若有什么意見和觀點,也可以放到網上與其他人討論、共享。信息化加強了我們需求的信息,也使更有效地利用我們所掌握的信息成為可能。
網絡化教學的意義和作用將是深遠的,它能解決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中人們必須面對的許多教育教育難題,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解決了優先傳授與無限需求歐德矛盾。學習者對知識的需求是變化和無限的。未來的人才是全方位的,對教育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教學網絡化的構建可以使教師的知識傳授在廣度很深度上獲得擴充,學生可以通過連網的計算機瞞足自己不斷增長的求知欲,這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教與學的矛盾。
第二,解決了特定教學與廣泛需求的矛盾。傳統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只能容納有限的學習者但對教學的需求是人人共有,社會的進步,也需求要更多的人受更好的教育,剛性圍墻的學校模式必須突破,只有網絡才能讓學習者擺脫上下課的時間限制和地域限制,從根本上解決特定教學與廣泛需求之間的矛盾。
第三,解決了知識信息有限實效與快速更新的矛盾。現在的知識信息不僅數量快速增長,而且內容日新月異。網絡化教學提高了傳遞知識的速率,同時也改變了人的大腦加工信息的模式。


三、基于web2.0的網絡教學
Web 1.0的主要特點在于用戶通過瀏覽器獲取信息,Web2.0則更注重用戶的交互作用,用戶既是網站內容的消費者(瀏覽者),也是網站內容的制造者。虛擬學習社區中存在著分布式認知、分布式智能和分布式專業技能。每個學習者都具備專業技能和特長之處,通過資源共享、經驗分享,每個人與他人分享知識,在彼此的互動、互助和雙向溝通下,既成為知識的傳授者,也成為知識的受益者。與其說這是技術的新發展,不如說是教育觀念的革新。
現代新教育理念與Web2.0有許多類似的地方,Web2.0時代用戶不再圍著門戶網站作圓周運動,用戶變被動的信息接受者為信息的發布者,用戶可以在網絡中充分體驗,在互聯網上交流互動。新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鍛煉能力,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學生在教育中互動、分享,充分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下面以博客為例做具體分析:
該模式主要由五部分組成:明確任務、學習分工、建立資源庫、協作學習、匯總評價。教師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起引導作用,主要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對學生學習狀況做出反饋,協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等為主,整個過程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教師具體從事的工作有布置任務、學習引導、形成性評價、組織小組成員評價、最終成果評價。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主要發揮主導作用,自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與學習伙伴和教師之間的交互來促進學習的順利進行。具體做的事情有學習分工、建立相關資料庫、書寫學習日志、匯報階段性成果、互相評價提議、學習匯總、成果發布等。
基于Blog的協作學習模式存在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三個環節:建立資源庫、協作學習和匯總評價。在建立資源庫這個環節中,充分利用了Blog分類資源庫和網絡資源共享的功能,實現了學習資料的更有效和充分利用;在協作學習這一部分,增加了學習日志、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評價、教研會等,使網絡交互增加了更多的人性化色彩,并且能夠更充分地發揮小組成員及教師的作用,對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教師能夠及時地輔導解決,提高了協作學習的效率;形成性評價中教師的依據充分,評價的精確度高。教師的評價一方面來源于自己的觀察,另一方面參考學生的學習日志和每一階段匯報的成果,評價的參考依據更加充分。在匯總評價過程中,小組成員所做的事情就是實現各個成員成果具體的匯總,教師的作用就是對小組匯總的最終成果進行評價和驗收,以及評價小組各個成員在協作學習中的表現,個人評價的具體依據參考每個成員的學習日志和教師平時的觀察,綜合起來更具有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顧鍵萍:網絡時代高校基礎教學改革[J].職業樹,2007.2.
[2]魏霞:基于Blog的網絡協作式學習模式的構建[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 2006.12.
[3]馬和民吳瑞軍:網絡社會與學校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羅丹:網絡遠程教育一中在線異步交互內容與行為的研究[A].首都師范大學.
[5]甘永成陶舟:e-learning、知識管理與虛擬學習社區[J].電化教育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