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O月份以來,新一輪宏觀調控的鼓點越來越密。17日,國務院在部署完四季度經濟工作后,刺激性的公共政策紛紛亮相,尤其是19日至22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出臺的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政策和降低住房交易稅費政策,更是搶眼。
在此前后,受全球金融危機波及,實體經濟“痛感”明顯,地方政府也陡然感到陣陣“寒意”襲來,紛紛深入當地企業調研,出臺各種舉措,幫助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渡過一個難捱的冬天。
然而,這僅僅是開始。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以降息為代表的貨幣政策和以擴大內需為代表的財政政策還將更加密集地出臺。
至此,誰也不會否認,大洋彼岸掀起的金融風暴,裹夾著席卷而來的寒潮,已經在拍打中國實體經濟。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調控部門已將調控目標從年初防過熱、防通脹的“兩防”轉為7月份保增長、控通脹的“一保一控”,那么,隨著國內經濟增速的回’落,以及企業出口的嚴重受阻,新一輪宏觀調控的主調是什么?
顯然,在短短的3天內,連續出臺降低利率、提高出口商品退稅率等兩大十分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標志著“保增長”的行動已經全面開始,“保增長”與“保就業”無疑將成為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的主要宏觀政策走向。
拿本次出口退稅政策調整來說,重點突出紡織、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很顯然,在確保出口不出現嚴重下滑的同時,對如何保證就業不受到嚴重影響也作了周密而充分的考慮。中小企業特別是吸納勞動力多、就業面廣的一些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經營面臨較大壓力,倘若大面積倒閉,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穩定都有可能造成重大沖擊。
但減稅讓利充其量僅是“少取”而已,從企業那里少拿點,并不完全等同于支持企業。在當前的情況下,“少取”固然需要,可直接給市場以政府資金支持的“多予”,恐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尤為迫切。
如何“多予”?主流觀點幾乎一致:中國下一輪的經濟增長更多地依賴內需而不是靠外需拉動。盡管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已經不是第一次提出,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內需一直是被反復強調卻遲遲無法啟動的一塊領域,但要保住增長與就業,在用足貨幣政策的同時,刺激消費和投資的擴張性財政政策仍將登臺唱主角,擴大內需還會再次成為調控部門應對本次經濟增長下滑的“分母對策”。
問題的關鍵是,啟動內需的鑰匙在哪里?
根據以往的經驗判斷,加大投資力度對我們來說不是難事,拉動消費卻成了難中之難。這幾年,政府雖然在醫保、社保和義務教育方面增加了投入,但是還遠遠不夠。從某種意義上說,過于昂貴的醫療、教育、住房價格,扼殺了政府擴大內需的希望。此番宏觀調控恰逢醫改、教改啟動和樓市深度調整之際,這極有可能成為啟動內需的一次契機。
毫無疑問,這次啟動內需的難點和重點仍然在農村。歷次的調控表明,只要農戶抑制消費,啟動內需也就變得困難重重。既然已經意識到這一輪的擴大內需重點和難點仍然在農村,還不如將財政支出更多地向解決農戶后顧之憂傾斜,釋放農戶的潛在需求。因為將公共投資更多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建設,并以此來改善民生,縮小城鄉差別,也許將造就一個遼闊的城鄉一體化的市場。有了這個市場,農村將釋放出巨大的消費需求,有了需求,企業何愁走不出冬天?企業走出了困境,農民的工資性收入才能增長,收入增長了,又進一步釋放消費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的許多政策正在釋放出積極的信號:如前不久中央公布的有關農村改革的決定,以及國家發改委出臺的“較大幅度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和增加對糧農的補貼”一攬子強農惠農政策等,其出發點就是扶持新農村建設,搞活農村市場,拉動農村消費,放到當前的背景下,還具有增加農民收入、啟動內需的現實意義。
由此可見,啟動內需的鑰匙是做活農村消費的“龍眼”。有了這個“眼”,未來中國經濟才會活力四射。
本期編輯部觀點:
啟動內需的鑰匙是做活農村消費的“龍眼”。有了這個“眼”,未來中國經濟才會活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