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全國很多土地改革試點一樣,徐莊土地合作社現在有一種“矛盾”心理:希望被關注,以得到更多支持,并增加信心,同時又怕被過多關注而給自己引來不必要的“麻煩”,因為在當下,土地實在是一個敏感的話題。
“我們歡迎各界的指導,但是等十七屆三中全會結束后,你再采訪吧”,山亭區徐莊鎮經管站高站長客氣地對記者說。高的態度不難理解,棗莊市一位政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避免與十七屆三中全會出臺的政策“撞車”,棗莊市主要領導曾明確表示,全崮山合作社是個好事情,但不宜過分宣傳,有關方面要保持低調。“希望你能理解我們”,高站長說。
公司模式
在爭取外界理解和支持的時候,合作社社員已經對這種新的經濟形態表現出極大熱情。
“以前我外出打工,沒有時間照顧果園和糧田。現在好了,我把5畝花椒和兩畝多糧田入股到土地流轉合作社,不用操心,一年可拿到2500多元的入股收入,年終還有分紅。抽空到合作社干一天,還能拿到40多元的工資。”合作社社員張德俊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說。
張德俊對土地合作社的熱情是有原因的。山亭區地處純山區,區內山地丘陵面積134萬畝,平原面積13.6萬畝。隨著越來越多的當地農民外出打工經商,其承包的果園和糧田,因缺乏管理,造成莊稼大量減產,甚至出現了撂荒現象。
面對產出差距的拉大和撂荒的現象,如何更好體現土地收益的最大化?徐莊鎮土山村農民張凱華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與其他7位農民一起,組建了棗莊市山亭區全崮山土地流轉合作社,并于今年7月在區工商局登記注冊,成為具有法人資格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這是山東探索成立的首家農村土地流轉合作社。成立之初,該合作社被命名為“山亭區全崮山土地流轉合作社”,后來為了擴大合作區域,在9月14日改為徐莊土地合作社。
在徐莊土地合作社成立之前,重慶、成都等地已出現土地流轉合作社試點。不過這些組織多是由民政部門審批。去年7月1日,重慶市工商局曾以文件形式給當地某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公司的試驗正名,引起社會極大關注,但終因擔心公司經營失敗、農戶利益受損而被中央叫停。在工商部門注冊成立合作社,徐莊土地合作在全國范圍內還是先例。
5月1日,全崮山農村土地流轉專業合作社召開了全體成員大會,確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為張凱華,即合作社理事會主任。8名發起人分別以土地經營權的方式出資5000元,共計4萬元作為注冊資金。張凱華坦言,徐莊人均只有七分地,土地不集中沒有出路。“合作社的不少社員由于各種原因自己無法耕種。成立合作社,以土地的經營權入股、委托代耕等流轉形式進行統一規劃、統一經營,把過于零碎的土地集中起來,能夠推動規模種植,提高經濟效益。”
張凱華強調說,合作社的耕地屬于村集體所有,承包權仍屬于村民個人,合作社只是在合同期間內,享有對這些土地的經營權,也就是說,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這三個權利是分離的。
“土地交易”憑證進場
據了解,這個合作社先期由徐莊鎮土山村、柿行村兩村農民自愿聯合,以土地入社形式依法成立。農民以戶為單位,用土地承包經營權入社,把自家經營的土地、果園全部交于合作社管理經營。雙方簽訂土地流轉合同,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
在收益分配上,按入社土地折股,實行保底分配和二次返還分配等相結合。當年總收益扣除必要管理費用后,首先按入社約定的每股保底收益平均分配,剩余純利潤按股分紅,并留存部分合作社集體積累和風險基金。
土地流轉合作社不改變土地所有制關系。合作社立足培育發展傳統優勢產業,積極鼓勵和引導農村能人、專業大戶和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領辦農村土地流轉合作社,加快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和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并圍繞做大做強徐莊小雜糧產業基地,建立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現代觀光農業示范園區,實行“村集體+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形式,統一為社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增加農民收入。
事實上,合作社的成立和運作得到了棗莊市政府的大力支持。8月29日,棗莊市市長陳偉曾親自到山亭區調研。據當地媒體報道,陳偉在調研時動情地表示,“這次來,就是想看看大家在合作社成立之初,還有什么困難和問題,需要政府幫助解決。希望大家暢所欲言,多提好建議,咱們一起把土地流轉這件好事辦好。”
就在這次調研半個月后,棗莊市在土地流轉方面又邁出一大步。9月14日,陳偉再次來到徐莊,棗莊市山亭區政府向280位農民發放了“農村土地使用產權證”,這在全國尚屬首次。而在發證儀式上,除棗莊市農業局局長等政府部門負責人外,人民銀行棗莊市中心支行行長也赫然在列。引人矚目的是,棗莊市賦予“土地使用產權證”所具有的折股、抵押擔保等功能,在強化土地的財產屬性方面邁出關鍵一步。在十七屆三中全會就農村改革重大決定出臺之前,棗莊的做法讓人略感意外。雖然還只是一種探索和嘗試,但其影響勢必將激蕩整個農村的新一輪土地制度改革。
同日,配合“農村土地使用產權證”使用的平臺——農村土地使用產權交易所,也在徐莊鎮掛牌成立。所有的土地流轉都要通過交易所,避免私下流轉可能引發的糾紛。交易所創舉是持證人在不改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和農戶承包權的基礎上,具有土地的使用權、流轉權、轉讓權和收益權;在產權期限內,按規定用途,可依法使用、經營、流轉土地,也可作價、折股作為資本從事股份經營、合作經營或抵押擔保。目前發放農村土地使用產權證的,都是參加了土地合作社的農民,土地沒有流轉的,還沒有發證。
據介紹,交易所可以提供農村使用產權申請登記、土地收益評估、合同鑒證等多種服務,還成立了土地使用產權糾紛調解庭。在由其監制的《土地流轉合同書》上,條款包括流轉土地情況、委托期限、流轉價格及支付時間方式、違約責任等內容相當完備。
流轉涌動
土地使用產權證甫一亮相,即為合作社社員解決了一大難題——資金。這些證書,為張凱華等村民帶來了大筆的貸款。目前,徐莊鎮作為產權抵押的土地使用產權面積是1727.3畝,一共從當地農村信用社貸了45萬元,分兩次發放到農民手中。與此同時,當地農業銀行也開始嘗試針對“農村土地使用產權證”進行貸款。10月7日,農行工作人員專門到徐莊鎮進行調研和宣傳。不過山亭區農村信用聯社辦公室負責人表示,現在放貸的做法都是暫時的,還需要等待明確的政策信號。
除徐莊鎮外,棗莊市滕州西崗鎮農村土地流轉交易大廳也開始運作,交易大廳每天都可以提供來自全鎮的土地流轉信息,農民可根據自己的土地流轉需求,隨時在這里進行土地流轉交易。目前,西崗鎮全鎮土地流轉面積已經達到1.3萬畝,占全鎮土地總面積的20.6%,形成了41處規模化產業基地。在棗莊土地流轉實驗進行之時,山東其他地市的類似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展開。
今年6月份,臨沂市由政府投資建立土地交易大廳,通過農村信息員采集農民流轉信息,匯總到交易系統,統一發布,統一交易,統一簽訂合同,使農村土地流轉進入有序、公開、快捷軌道。作為試點鎮,臨沭縣南古鎮共流轉土地面積8050畝,占總耕地面積的17.8%。土地交易大廳負責供求信息登記發布、土地流轉價格評估、合同簽訂和鑒證、紙張檔案管理等工作。除了在鎮上建立交易大廳,南古鎮還在各村設立土地流轉服務站,聘請專門的信息采集員,負責村級土地流轉信息收集上報。愿意流轉的農戶與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簽訂委托流轉協議后,由流轉服務中心統一把信息發布給規模經營戶或農業企業。供求雙方遵循平等協商、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進行交易,流轉不得改變承包地的農業用途,期限不得超過承包的剩余期限,一般為10到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