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充滿猜想的“一周局長”制度已被叫停。何為“一周局長”?解釋起來很簡單,其實就是局里的干部職工都來排隊輪流充當“一把手”,一周一換。
局長也能換著當,聽起來還真有些不可思議,但在云南省曲靖市羅平縣,這樣的“不可思議”已經作為試點工作被推行了4個多月。縣里挑出7個窗口單位作試點,已有近百人先后體驗過當“周官”的滋味,反映似乎不錯。
在行政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的今天,“一周局長”有什么現實意義,能起到多大的效果?這項制度能成為發現人才的渠道,提高年輕干部的工作能力?能促進換位思考從而加強上下級之間的溝通?還是一種形式大干內容的“走過場”?“一周局長”又試圖解決什么樣的問題?
一句玩笑促成“一周部長”
“一周局長”制度的來由,是從一句玩笑話開始的。羅平縣委組織部人才科科長、辦公室副主任許洪亮介紹,今年5月底的一天,他跟隨縣委組織部長陳波外出辦公時,兩人在車里談論起近期工作,感慨之余,部長陳波開了個玩笑:“要不,讓咱部里的人輪流體驗一下,一人當一段時間部長試試?大家共同出謀劃策,也許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突發奇想,陳波和許洪亮卻放在了心上。回到單位,部長陳波召集部門要員召開部務會議研究,大家商量著擬定出了一套方案:開展“一人一星期‘組織部長’”活動,借此加強自身建設。
隨后,羅平縣委組織部向下屬各科室下發“羅組通[2008]18號”文件,要求在部機關全面開展“一人一星期‘組織部長’”活動,通過活動進一步解放思想,豐富“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樹組工干部新形象”主題實踐活動內容,提升組工干部綜合素質、自身能力及大局意識、責任意識、主人翁意識。激發組工干部創業敬業激情,努力把組工干部培養成黨性最強、能力全面、作風正派、業績最優的干部。
“一開始設想讓每人輪值一個月,但一年下來才能輪12個人,達不到最佳效果,于是改成每人輪值一周。而考慮到‘一人一星期組織部長’的叫法又太繞口,后來改稱為‘一周部長’。”許洪亮說,經過再三改進完善方案,活動終于在今年6月9日正式在羅平縣委組織部展開了。
科長成了首任“一把手”
上級授權許洪亮擬定出參加“一周部長”活動的干部人員名單,沒有提過多要求和限制。而整個縣委組織部里人員也不算多。經過隨機挑選,在部里工作了9年的科長陳學里成了首任“一周部長”。“工作時間長,對各項業務都比較熟悉。”許洪亮表示,這就是選擇陳學里做首任的原因。
陳學里,羅平縣委組織部干部科科長,首任“一周部長”,任期為6月9日至15日。
32歲的陳學里,1995年考入云南工業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就讀,畢業后選擇轉行,進入羅平縣委組織部工作。從干部科科員到干部監督科科長,后又回到干部科任科長,陳學里靠著勤懇敬業贏得了同事的好評和尊敬。作為部里工作時間最長、資歷最老的“大哥”,同事們也一直同意由陳學里來“帶這個頭”。
不過陳學里坦承自己當時承受的壓力不小:“沒想到‘一周部長’活動后來還發展成了‘一周局長’的制度,要是當時就知道自己是要給這么多局長當‘開路人’,可能更緊張。”
當“一周部長”時,陳學里的職務是組織部干部監督科科長,“‘升官’第一天,就遇上上級部門下來檢查縣里‘干部選拔任用’的工作情況,這也是那一周里最重要的工作。幸好也剛巧是我平時的業務,才沒出什么亂子。”陳學里顯得很謙虛,他回憶說,自己當部長只是做了查閱檔案、準備名冊材料等相關工作,而涉及需要調用人手、組織協調等方面時,還多虧了同事的支持,他才不辱首任“一周部長”的使命。
而據了解,陳學里輕描淡寫所說的“只是準備些名冊材料”的工作,實際是要對近5年里全縣干部的基本信息進行統計,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陳學里說,卸任“一周部長”后,他感覺自己不僅能力有所提高,責任感也大大地加強了。
陳學里的值周檔案上,領導和同事們給予的評價是:“能大膽解放思想,組織協調好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值周期間,恰逢市委組織部對我縣干部選拔任用工作進行檢查,該同志能較好較快地組織協調好相關部門、相關人員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值周期間無不足及失誤。”
據了解,也正是因為工作成績突出,陳學里迄今為止已先后輪值了三次“一周部長”。
縣委書記推動全縣試點
轉眼一個多月過去了,“一周部長”活動在縣委組織部開展得如火如荼,而又是一次偶然的機會,“一周部長”活動引起了上級領導的重視。
“那是在一次縣委常委會議上,縣委書記和我談起了這個話題,書記對此顯得興趣很濃。”羅平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陳波說,他將“一周部長”活動的指導思想、目標要求和主要措施一一作了匯報,當場就得到了縣委書記的肯定,“書記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工作方式,值得在全縣范圍內推廣”。
經過隨機挑選,7月15日,羅平縣委決定將林業局、教育局、建設局、交通局、計生局、農業局和旅游局7個窗口單位作為試點,開展第一批“一周局長”工作,輪流充當一把手的活動升格成為了制度。縣委要求,干部職工人數在25人以下的,應在全局職工范圍內進行;干部職工人數在25人以上的,可以在中層干部中開展。
“試行‘一周局長’制度,主要是想進一步提升干部職工隊伍的綜合素質和大局意識,培養一般干部職工換位思考、統籌協調、學習實踐、文字表述、工作落實、調查研究、服務群眾和創業創新八種能力。讓大家換位思考:今天我是某某干部、我是某某局長了,我該怎么做?”羅平縣委書記高陽說,他希望“一周局長”們能從全局工作的大局出發,大膽協調上下、聯系內外、溝通左右,統籌兼顧安排好整體工作,做到為領導分憂不添亂,給自己鍛煉不越權。
“一周局長”工作,實行的是輪流值周制,因此,縣委還要求各局在每周一上午8點30分至9點,根據工作需要和時間安排,由上周值周局長進行“一周局長”簡要工作總結,局領導及其他干部職工對“一周局長”進行評價分析,肯定成績,指出不足及改進意見建議,并建立值周檔案。
“目前看來,這項工作的開展情況非常理想,已得到上級相關部門的肯定和進一步推廣等建議,我們一定會再接再厲!”高陽表示,通過4個多月的實踐,他發現廣大干部職工確實從中受益匪淺,大多數“一周局長”在位時,都敢于大膽運用新思維,推出新舉措,為所在單位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更像權力稍大的局長秘書”
陳丹,羅平縣委組織部辦公室主任、秘書科副科長,“一周部長”、“一周局長”工作中年齡最小的干部,任期為6月30日至.7月6日。
今年25歲的陳丹工齡3年,是個個頭不高卻滿臉寫著干練精明的女孩。雖然領導再三鼓勵“一周部長”要大膽創新,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但陳丹說自己在接任時,印象中似乎并沒做出什么特別有創新的工作。“反而在個人思想和工作方法上收益很大,比如學會了統籌安排,遇上急事時該怎么安排處理等等。”陳丹介紹,因為“一周部長”只是個專門設置給大家體驗和鍛煉的職位,本身并不占用部門人員編制,也更不能參與常委會議等,同時,遇上諸如批閱重要文件、接待信訪群眾及批示大額活動經費等重大事項時,還是要請示正式的部長或相關領導,不能擅自作主。
“其實,‘一周局長’更有些像權力稍大的局長秘書。”一名今年7月輪值過“一周局長”的職工,有他自己的見解。
10月下旬,由于個別媒體的質疑,羅平縣宣布暫停試行“一周局長”活動。“我們想停下來分析、研究它存在的問題。”縣委書記高陽說。
(作者為都市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