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跳看似簡單,卻是一項全身性的運動。要跳得好,人的頸部、肩部、上下肢等都要參與運動。跳動時身體不停地震顫,脊柱、下肢等處骨骼反復地撞擊,會促進骨內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人的血液流動是單向循環,血液的回流不僅取決于心臟的泵血和動脈的彈性,骨骼肌的舒縮壓擠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下肢離心臟最遠,跳動時足部、下肢肌肉的舒縮,對血液流動有促進作用。全身回流血液的增多勢必加強心臟的泵血功能和肺的換氣作用。從中醫的角度看,足底有反映全身各個部位的穴位,足底按摩舒心悅體,輕跳是最好的足療。跳躍運動可增強人體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和神經系統的功能,預防諸如糖尿病、關節炎、肥胖癥、骨質疏松、高血壓、肌肉萎縮、高脂血癥、失眠癥等多種疾病,還兼有放松情緒的積極作用。
美國科學家在最新研究中發現,各項鍛煉中,跳躍運動是預防骨質疏松的最佳方法。骨質疏松是老年人健康的大敵。因此,預防骨質疏松是中老年人保健的重要環節。對于如何預防骨質疏松癥,學者們提出了很多見解。其中跳躍運動便是一種簡便易行的好方法。有研究者對絕經前后的婦女進行了觀察,發現每天堅持做上下跳躍運動的女性,一年后使可使骨密度增加。婦女在絕經期前就應該開始多做跳躍運動,中老年男性也宜盡早多做跳躍運動,并隨著年齡的增長長期堅持做下去,便可大大增高骨密度,對預防骨質疏松癥極為有益。
輕跳的方法多種多樣,極富趣味性,其做法如下。
1、腳尖跳:兩腳平行站立。間距同肩寬,兩手背在身后,膝關節稍屈,兩腳用前腳掌蹬地原地向上跳起、下落,腳跟不著地。連跳十次。
2、腳跟跳:兩腳平行站立,間距同肩寬,兩手背在身后,膝關節稍屈,兩腳用腳跟蹬地原地向上跳起、下落,腳趾及前腳掌前部盡量不觸地面。連跳十次。
3、腳內側跳:兩腳平行,間距60厘米左右,做動作時,保持兩膝略向內扣,用腳內側部著地。連跳十次。
4、腳外側跳:兩腳平行,間距小于肩寬,用腳外側著地,腳內側空出。連跳十次。
5、全腳跳:(1)腳尖著地跳:當身體向上跳時,腳跟先起,后過渡到前腳掌;下落時,前腳掌先著地,后過渡到腳跟。連跳數次。(2)全腳著地跳:上跳時,腳跟先起。后過渡到前腳掌,下落時,用全腳同時著地。連跳十次。
6、轉體跳:跳起后,身體向左或向右轉動,可連續向左或向右轉,也可左一次,右一次,轉動的角度可大可小。因人而異。連跳十次。
7、叉腰跳:由兩腳貼緊平行站立開始,再向兩側分腿跳躍,兩腳間距比肩寬,跳躍收腳后腳并齊。連跳十次。
8、大字跳:由兩腳貼緊平行站立開始,雙腳向兩側做分腿跳躍,同時,兩臂向上做側平舉,放臂同時收腿,使兩腳重回并齊站立姿勢,依次往復。連跳十次。
9、弓步跳:(1)叉腰弓步跳:兩手叉兩側,由兩腳并齊開始,一腿在前做弓步,后腿在后要繃直,接跳躍后收腿并腳、依次進行。(2)兩臂側舉弓步跳:由兩腳并齊開始,做弓步跳躍的同時,兩臂側平舉,手心向下,收腳放臂同步進行。連跳十次。
10、單足跳:一腿屈并懸空,另一腿支撐并跳躍,兩臂可維持平衡,協調配合。可一腿連續做數次,后換另一腿支撐跳躍;也可做一次支撐腿在空中交換一次,依此類推。連跳十次。
11、開合跳:兩臂側平舉,兩腳向左右跳開與肩同寬,然后兩腳跳回初始位,兩臂還原,連跳十次;兩臂側平舉,兩腳左前右后向前后跳開,前后腳相距一步,隨后兩腳跳回初始位,兩臂還原,連跳十次;兩腳改右前左后,連跳十次。
12、蛇形跳:兩腿屈膝,上體稍前傾,兩臂向后。兩臂向前擺起,兩腳蹬地向左斜前方、向右斜前方跳,前腳掌著地后兩臂放下。連跳十次。
13、踢毽跳:左腳原地跳起,右小腿向左前方擺動。右腳跳時,左小腿向右前方擺動。連跳十次。
14、拍腳跳:左腳原地起跳,同時右小腿屈膝向右側擺起,用右手拍擊右腳外側。右腳跳時換左腳,動作相同,方向相反。連跳十次。
15、擺腿跳:雙手叉腰,左腳原地跳起,右腿屈膝由后向前擺動。右腳著地后原地起跳,左腿屈膝由后向前擺動。連跳十次。
16、跳繩跳:根據個人情況,可做單雙腳的各種跳繩動作。連跳十次。
上述練習方法不拘場地、器材、氣候、時間等條件限制,一學就會,聽音樂或晚上看電視時就可完成。每次可做全式或多式,也可只選幾式。
中老年人進行跳躍運動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循序漸進,次數由少到多,不可急于求成。運動量因人而宜,做到身體發熱、舒適、肌肉略有酸脹感為宜。
2、做完練習后一定要做放松練習,可正壓、側壓腿,也可由下向上按壓或拍打小腿至大腿部等,或抖動腿部等。目的是使腿部等部位的肌肉拉長,放松,使體力迅速得以恢復,有利于身體健康。
3、有關節炎的人也可進行跳躍運動,但在急性炎癥期或腫脹疼痛較重時,必須停止跳躍。
4、已患有嚴重骨質疏松癥的人,最好不要做跳躍運動,可以參加散步、徒手體操、太極拳等活動。
5、患有心腦血管病等其他疾患的中老年人,在進行跳躍運動之前,一定要征求醫生的意見,醫生同意后再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