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寒的冬季是體弱多病的老年人死亡率最高的季節,其中低體溫也是重要死亡原因之一。由于低體溫測試起來有些麻煩,很多人也不知道低體溫會誘發死亡,所以,也沒引起多數老年人和家屬的注意。
老人冬季低體溫是指體溫(肛門內溫度)降至35℃以下時的一種綜合征。一般在室內溫度降至18℃~10℃時最易發生。據國外調查,患病率大約在10%左右。70歲以上的老人若發生低體溫,死亡率高達70%。其主要表現為患者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模糊,面色灰白,手摸感覺皮膚表層發涼,即使不暴露在外面,如腋窩、腹壁也都感覺發涼。當體溫降至35℃~36℃時,老人往往還能自訴冷感,一旦體溫下降至35℃以下時,就會出現明顯的低體溫狀態,病人反倒沒有寒冷感覺,這可能與意識逐漸喪失有關。發生這種病癥的老人,可出現定向力障礙、思維混亂和運動失調,在離床時常會突然摔倒或在夜間小便時跌倒,以致常在數小時后才被發現,因而容易引發危險,甚至可因突發性室顫及心跳驟停而導致死亡。
低體溫的發生常需要幾天時間才能形成,這之前往往有前驅癥狀和行為變化,如老人畏寒怕冷,皮膚出現濕冷,手摸四肢冰涼,面部水腫,頸部及四肢肌肉僵硬。胃部脹滿,不思飲食,或有寒顫,或有紫癜,有的老人動作思維發生障礙,呼吸頻率及咳嗽反射降低,心跳緩慢,脈搏微弱。研究表明,即使是被褥較厚但室溫較低,也容易誘發低體溫。所以,高齡體弱老人若出現以上前驅癥狀,就應特別警惕,以免引發危險。
冬季老人低體溫的發生,主要是缺乏自身鍛煉,年老體衰,自身產生的熱量不足造成的。另外,由于老人血管硬化,臟器組織功能衰退,體溫調節功能發生障礙,對寒冷反應出現缺陷,對溫度的識別能力較差。一般人冷了會發寒戰,皮膚緊縮,以減少體內熱量繼續散失。但老人這種反應不明顯,身體熱量不斷散失出去,使體溫不能維持在正常水平上,以至體溫越來越低,如不及時保暖,就容易引發低體溫癥。低體溫的發生,與老人平時所服用的藥物也有關系,如冬眠靈、安定和甲基多巴之類能抑制寒戰,可誘發低體溫。此外,此病的發生大多還與老人體質虛衰、嚴重營養不良,患有貧血、慢性消耗性疾病、甲狀腺功能低下、老人肺炎、心肌梗塞、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有關。
對老人低體溫沒有特效治療藥物,重在平時預防。對年高體弱的老人,特別是有可能會發生低體溫的老人,應注意采取有效的保暖措施。
★選擇陽光充足的房間做居室,在風和日麗的天氣可在戶外曬曬太陽。
★重視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素質;衣被應柔軟輕便、保暖性能好(如輕便的皮衣、羽絨服等),忌硬重厚板。
★俗語說:“寒從腳下起”,而且天氣越冷頭部散失熱量的比例越大,所以平時(特別是外出時)一定要戴帽子、戴圍巾和穿棉鞋,防止鞋襪濕冷。
★高齡老人不可獨居;住房應安裝取暖設施,室溫要保持在18℃以上。
★適當食用高熱量食品,如羊肉、牛肉、雞肉、魚類、豆制品及生姜、辣椒、芝麻、核桃、海帶等為最佳。也可與中藥人參、黃芪、黨參、附片、肉桂、當歸、枸杞子、肉蓯蓉等配制成藥膳,如當歸生姜羊肉湯、枸杞黨參燉烏雞、羊肉蔥姜粳米粥、肉桂甘草牛肉、附片蒸羊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