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氣候寒冷,易致外邪侵襲而引起咳嗽。中醫認為,一般咳嗽多為外邪侵襲、肺氣失宣所致,也可由于臟腑功能失調,累及肺臟而發生。凡由感受外邪引起的咳嗽,稱外感咳嗽,一般起病較急,病程較短,常伴有畏寒、發熱、頭痛等表現,當以疏散外邪、宣肺理氣為治。凡由臟腑功能失調引起的咳嗽,稱為內傷咳嗽,一般起病較慢,往往有較長的咳嗽病史和其它臟腑失調的癥候,當以調理臟腑為主。外感咳嗽,失治或治之不當,日久不愈,耗傷肺氣,易發展為內傷咳嗽。內傷咳嗽,臟腑受損,氣血虧虛,常因氣候變化或寒冷季節而易感外邪,使咳嗽復發或加劇,日久經年,反復發作,可變生它證。
足浴療法對咳嗽有明顯療效,現介紹幾則足浴方,供選用。
麻桂蘇辛湯:麻黃、桂枝、蘇葉、細辛各10克。諸藥擇凈,放入藥罐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溫時足浴,每次15~30分鐘,每日2次,每日1劑,連續3~5天。可發散風寒、宣肺止咳,適用于咳嗽、痰色稀白呈泡沫狀,頭痛,鼻塞,流清涕,或伴有畏寒、無汗、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等。
桑菊魚腥草湯:桑葉、菊花、魚腥草各10克。諸藥擇凈,放入藥罐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溫時足浴,每次15~30分鐘,每日2次,每曰1劑,連續3~5天。可疏風清熱、宣肺止咳,適用于咳痰黃稠,不易咳出,咽干疼痛,口渴,常伴有發熱,頭痛,頭暈,舌紅,苔薄黃,脈浮或浮數等。
桑杏耙葉湯:桑葉、杏仁、枇杷葉各10克。諸藥擇凈。放入藥罐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溫時足浴,每次15~30分鐘,每日2次,每日1劑,連續3~5天。可清熱生津、潤肺止咳。適用于咳嗽痰少黏稠,或干咳無痰,或痰黏難咯,胸痛、口干咽痛、尿黃、大便秘結,舌干紅、苔少而黃,脈細等。
梔芩二葉湯:山梔子、黃芩、桑葉、竹葉各10克。諸藥擇凈,放入藥罐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溫時足浴,每次15~30分鐘,每日2次,每日1劑,連續3~5天。可清熱宣肺、化痰止咳,適用于痰黃黏稠,不易略出,咳引胸痛、咽干口渴、小便短黃、大便秘結,或見痰多而喘者,舌紅、苔黃、脈數等。
法夏二苓湯:法半夏、茯苓、豬苓各20克。諸藥擇凈,放入藥罐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溫時足浴,每次15~30分鐘,每日2次,每日1劑,連續3~5天。可健脾燥濕、止咳化痰,適用于咳嗽痰多,色白而黏,胸脘滿悶、呼吸不暢,或見雙下肢水腫、腹脹,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淡苔滑、脈滑或數等。
麻黃黃芪湯:麻黃、黃芪各10克。二藥擇凈,放入藥罐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溫時足浴,每次15~30分鐘,每晚1次(以臨睡前為佳),1日1劑,連續5~10劑。可益氣補肺,適用于咳嗽痰稀、氣短懶言、喜溫怕冷、心悸、肢軟乏力、納差食少,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