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頻,貓科獅子座A型血,被譽為“文案天后”。她7年內出了26本書;她創作了數十個精彩的廣告文案,廣告作品包括中興百貨、遠東百貨、誠品書店、臺新銀行玫瑰卡、臺北藝術節、統一企業等;擔任四屆廣告流行語金句獎評審、廣告金句創作比賽評審、南瀛獎動畫類評審、董氏基金會大學筑夢計劃決選評審。現在李欣頻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并在北大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廣告策劃與創意》課程。這么上進的女人,生活應該很單調、很無趣吧?可是人們怎么也想不到她是這樣一個女人:一天讀一本書,一天看一部電影,37歲去了37個國家……
讓自己的生活如草本
植物般緩慢地生長
幸福,與擁有多少無關,它只是內心順應自然的一種節奏,像春天到了,草長鶯飛;夏天來了,果實豐美。從容地享受當下每一個日子時,生活就會如接近一株植物般優美。25歲時,李欣頻懵懂地意識到這點。而在那之前,她過著跟大多數人一樣的生活。
進入廣告公司之前,李欣頻曾在我國臺北一家合資公司工作,那時的她每天睜開眼,就想著穿什么衣,如何搭配,化什么妝。上班后她就是要鉆研一連串的調查數據,撰寫沒完沒了的企劃案,然后拖著疲倦的身體回到家。她不輕易服輸,拼命地工作,祈盼著休假。可真閑下來了,她又覺得無所事事,好像世界已將她拋棄。最后,李欣頻還是耐不住那寂寞,便呼朋喚友,直奔KTV、酒吧,半夜才趕回家。
在外人眼里,她生活優越:翻翻時尚雜志,直奔高級時裝店、買最新款的衣。她見過很多有錢人,他們很自私,為了錢甚至不在乎一些社會準則,活得也不開心。當時在李欣頻看來,賺錢是個很可怕的事情。
有女友經常對李欣頻抱怨說:“為什么我所有的元素都是好的,卻拼湊不出一個完整的幸福的樣子?”李欣頻告訴她:“欠缺來自于你的內心。”
李欣頻明白這點,一直本著活在當下的信念。有多久沒有收到朋友親筆信了呢?有了網絡后,一切都簡化了。她至今都堅持用鋼筆給朋友寫信。如今,她收到的信件已是厚厚的一沓。在一切都講究快捷的當下,這歲月凝成的平實讓李欣頻更懂得友誼的可貴。這一切都是她到廣告公司之后才開始的,因為它可以讓李欣頻的心變得很柔軟。
平日生活里,李欣頻十分喜愛練瑜伽。瑜伽講究氣定神閑,呼吸吐納。在夜晚的冥想中,她放松身心,忘記煩憂。朋友們笑稱她為“神仙”——是啊,清凈拙樸之樂是李欣頻最樂于享受的。
她崇尚簡單生活,清閑度日。棉麻褲子她穿得很舒服,除了和朋友聚會,李欣頻極少外出吃飯,自己做飯吃得健康、吃得香甜。
“其實,我并不是沒有壓力,但還是希望我的日子能靜靜地、緩慢地生長,不急不躁,心平氣和。”少欲知足,知足常樂。李欣頻開始不斷地精減家里物品,將很多當擺設一樣堆放在書架上的雜志和書籍,包括閑置的衣物用品都送給了需要的朋友。李欣頻偶爾去商場,看著琳瑯滿目的各式商品,只是路過、看過,并無買回家的欲望。
她還是會有煩惱,但不會像從前那樣難以自拔,她說:“我體會到生命里流動的寧靜。我希望自己能與身邊的人一同成長,得到心靈的提升,像漣漪一樣把愛泛開。”
來北京后,李欣頻覺得比在臺北更有家的感覺。她覺得呆在北京,會知道這里有很多的故事,即便有些記憶不是自己的,但也可以找到生命底層中的脈動部分。在臺北的大都市里,每天有太多或悲或喜的故事,但每個人的心卻像飄來飄去的浮萍,迷惘之極。不知道它什么時候會長出根,因為不知道水什么時候會干。沒有根,找不到可以安身立命的土地。而在北京,李欣頻擁有很強的踏實感。“在這邊呆兩三個月,會看到明年、后年的自己,就像樹一樣,種子種了,會知道兩三年后長的樣子。”
逛了37國,旅行是改變
一個人慣性最好的方法
“我的人生有37個頻道,即便在不旅行的時候,也可以隨時切進任何一個頻道,去感受那些國家帶給我的人生體驗。”37歲的李欣頻已經游歷了37個國家。只要確定了一個想去的地方,她就會拋開其他的事情。
有人羨慕地問她:“為什么你如此灑脫?”李欣頻笑著回答:“工作推掉之后還有很多機會,但有些地方必須要第一時間去,等到有空的時候就來不及了。”
“有很多人總想著年輕的時候賺錢、存錢,等退休了再去環球旅行。可到那個時候,已經因為長期工作而體力不佳,太冷的地方不能去,太高的地方不能爬,太遠的飛行不能承受……”所以她家里的旅行箱,不會放在柜子里面,而是隨時可以拿著就走的。
李欣頻會為每個想去的國家準備一個箱子,看到有關這些國家的資料就會撕下來放到里面。比如想去希臘了,她如果出國之前很忙的時候,就在飛機上看這些資料。
李欣頻去旅行的時候至少要問去過這個國家的5個人。一次,她去瑞典的斯德哥爾摩的一個冰酒吧,在旅游指南沒有看到這個資料,因為身邊很少人去瑞典。李欣頻就不厭其煩,找到了朋友的朋友的女朋友的爸爸,因為他曾經在斯德哥爾摩出差了半年。
在李欣頻看來,一趟喜馬拉雅山之行要比看一次紐約的心理醫生便宜得多,而且收獲更令人滿意。旅行可以喚醒她沉睡已久的潛能,感官變得特別敏銳,比平時的生活多了游戲和幻想的成分,也提高了對痛苦和不適的忍受程度。李欣頻想,唯有擺脫平日熟悉的環境,從另一個角度思考自己,才能清楚地理出以后的人生方向。
旅游對李欣頻的寫作影響很大,她說:“如果我僅僅以廣告人的角色來寫文案,一定會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李欣頻每到一個國家會把自己當成當地人,置換身份,用異國的角度來審視自己原來的作品。旅行是改變一個人慣性最好的方法,李欣頻認為,比如早上幾點起床、吃哪些東西,都很固定。但她在旅行的時候一定會打破習慣,因為有時差,會在不同的地方起床,換一種睡覺、起床和吃飯的方式。她聽到的聲音也會是不一樣的,所以旅行其實會改變人很多。
在希臘的時候,李欣頻看到的都是藍色的天空、藍色的房屋。回國之后,她就覺得,那種藍色是自己永遠都不會忘記的藍色。所以,她看電視的藍色好像不那么純粹,還請人來修理電視機。
她也會享受旅途中的小挫折。李欣頻旅游很久后會覺得很累,這時她最開心的就是能找到旅館住下來。有一次,她去威尼斯的嘉年華會,到了那里已經是凌晨1點了。威尼斯的路很難找。她打電話問原先預訂的旅館能不能出來接自己。接電話的人說,他們旅館是新開的,不能出來接她。
李欣頻辛苦地搬著行李上橋下橋,問了大概30多個人才找到那家旅館。她一看,旅館大門的油漆還沒上,電梯還沒好,馬桶的塑料套還在上面,那個接電話的人就是老板,還沒有請員工就開張了。附近的酒店是最貴的,大概要5千到1萬臺幣,而眼前的這家旅館還沒有被太多的人知道,所以很便宜。早上起來時,李欣頻還要叫起老板,告訴他要吃早飯,由于她的朋友要來看自己,李欣頻說要兩份早飯。老板卻說因為只有1個人,所以只能一次做1份早飯。
在李欣頻的旅行箱里,沒有來自巴黎的埃菲爾鐵塔模型,或者來自日本的富士山模型。她會跟一群建筑師去看西班牙建筑,跟幾位藝術家朋友去德國看文獻展。旅行對她說,是一種生活狀態,更是改變慣性的最好方法。每當來到一個新地方,李欣頻會把自己當作“重新投胎變成當地人”一樣融入其中。回國以后,李欣頻經常會放一些國外的音樂,想象自己在希臘的海邊或者在其他國家,想象那里的美食、那邊的人……
過有欠缺的生活,
不為喝牛奶而養一頭牛
李欣頻只要自己想要的東西,她對名牌和珠寶興趣不大,反而對面具、有特色的衣服、非洲傳統手工首飾充滿興趣。她覺得,品位和價值不是由商家決定的,即便你戴著Tiffany的鉆戒也不一定表明你有品位。品牌與品位是自己建立的,在每一個階段建立自身的風格非常重要。李欣頻覺得那些自得其樂的人才是真正自由與富裕的。
有朋友這樣對李欣頻說:“你的生活看上去真是非常完美!”李欣頻笑了:“完美?我從不那么認為,我一直在追求有一點兒欠缺的生活啊!”
說到這里,李欣頻講了自己的一段經歷。她曾經跟絕大多數女人一樣愛慕虛榮,夢想著過上“豪華”的生活。她剛畢業不多久,收入一般,好友卻買了大房子,邀請她去參觀。朋友自然是眉飛色舞地向她描述著新房。李欣頻一邊聽著,一邊樂呵呵地恭喜她。好不容易聽朋友嘮叨完,李欣頻回到家后看著自己亂糟糟的家,許久以來的失落立刻涌上心頭。
朋友們紛紛買房、買車、出入美容院,雖然她們大多靠自己的男友,但還是讓李欣頻羞愧得不想再見她們。李欣頻有一個朋友叫珍妮。那么多年,很多人都不停地跳槽,珍妮卻一直呆在原單位。李欣頻拜訪珍妮時,總是會聊到工作上的事情。李欣頻會不解地向她提意見:“依你的能力,大可換個大公司施展一下自己的才能啊,你為什么不那樣做呢?”珍妮這樣回答:“為什么要變化呢?變了也不一定會好啊,我在堅持一種有欠缺的生活。”
珍妮默默地從一個小小的出納干到會計,再到成本組組長直至財務負責人,一步一步,對全套工作都掌握得爐火純青。珍妮的沉著和熟練贏得了很多人的好感。很多外資公司邀她加盟,她都拒絕了。
李欣頻感到很奇怪,珍妮說:“我這樣已經很好了,工作熟練、輕松,我也能應付自如,而且在一個單位呆到底,領導、同事都了解我的優點缺點,這樣做人也顯得輕松,不至于被新的人際關系所困擾。至于錢,對我們這類不是高消費的人來說,也差不了太多。”于是,珍妮平靜而從容地生活著,住著單位分的房子,也不換房,也不折騰,也不攀比。
這對李欣頻觸動很大。她也買了一套老式房子,陽光好、通風好,家里更加栽滿了花花草草。對李欣頻來說,這樣的生活是安寧幸福的。別人在折騰時,她卻有大把的時間坐在花草包圍的陽臺上,泡一壺喜歡的清茶。今年的朋友聚會上,在一群花枝招展、顯山露水的女朋友中間,李欣頻顯得特別惹眼。
“一個女人靜態的生活也許是勝于動態的。”李欣頻素面朝天,卻是最有女人味的。她的口頭禪是:“換了大房子又怎么樣呢?還不是只睡一張床?”多年以來,李欣頻還保持著以前在學校的習慣,喜歡騎自行車。她常在電話里跟朋友描述自己騎在車上看清風、白云、紅日、藍天、鴿哨聲,多么美妙的事,怎么能錯過?
李欣頻經常這樣笑著對女友說:“不變其實也挺好的啊,欠著一點,讓他人和自己留有余地,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智慧。能保持現狀也是一種大氣。”
每年年末,李欣頻都會在床上想十個經典畫面。如果這十個畫面和去年、前年差別不大,李欣頻會覺得那是很失敗的一年。如果今年有全新的十個經典畫面,李欣頻會覺得相當精彩。她現在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同時在北大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廣告策劃與創意》課程。她選擇到北京念書,是想逃離浮躁和忙碌,過一陣安靜的日子。在北大,她在學生和老師兩個角色中穿行,有著小女孩般的感受。
李欣頻覺得,即便自己到了40歲,她心里還會住著一個小女孩,她看到洋娃娃還是會喜歡甚至買下。今年5月,她在北大附近租了一間30平方米的房子。記者采訪時好奇地問她:“為什么不租大的公寓呢?”李欣頻粲然一笑:“啊,30平方米足以滿足我對生活的需求了。”
(編輯/李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