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間溝通,要客氣,但又不冷淡;要親密,但又不矯情。
有人說,上班等于進入永無止盡的人際戰場,你既不能輸,輸了沒前途;卻又不能贏,贏了沒友誼。美國人際關系專家卡耐基也說:“工作中最痛苦的,莫過于想討好每一個人。”但一天24小時,一個人除了睡眠,幾乎一半的人生都給了工作,而且是把思路最敏捷、精神最活躍的時間段“給”了同事。如此一來,哪怕是職場“老人”,我們也不可不小心行事——
不要有了刀叉忘了筷子
網絡時代,溝通更便捷了,但“老干部也有新問題”。“網絡溝通對工作關系有100%的影響。”某網站總經理坦言,網絡讓好或壞的溝通都更容易,但要謹慎使用。他認為,直接走入對方辦公室溝通,有一段緩沖時間,能多一些冷靜思考;網絡溝通則沒有太多時間讓你修正或后悔。網絡沒有表情,難以表達人的情緒。他建議,寫郵件時多加些符號,讓收信人感受到你的情緒。因為一按了“傳送”,信息永遠追不回來,可能一輩子的友誼就被毀了。
郵件的副作用是導致人與人溝通的練習變得很缺乏,許多人因此得了“語言能力退化征”。在一場國際會議演講中,微軟某事業部總經理提到兩個真實的例子。在一場產品發表會上,微軟工程師正聚精會神地盯著計算機屏幕示范新產品。突然計算機出了狀況,人群開始鼓噪,工程師又不知如何與聽眾溝通,只好悶著頭猛修程序。修了半天未成,滿頭大汗的工程師手足無措,呆望著黑漆漆的屏幕半晌,干脆抱起計算機走掉,留下全場聽眾目瞪口呆。另一個例子是,有一位工程師站在臺上發表產品演示文稿。因為緊張關系,他在臺上走過來走過去,走了好幾趟,結果麥克風的線把他的腳團團纏住,令他動彈不得。他惱羞成怒,竟對著與會者罵起臟話,會場一片尷尬。溝通方式直接沖擊著工作中彼此的關系,可以預見,在未來科技社會里,人際溝通將更重要。
爭到了理,也丟了情
面對面的溝通,是良好工作關系的關鍵。傾聽,是有效溝通最重要的關鍵,卻也最容易被忽略。掌握溝通的三個重點是:一是具體、有組織地說出來。盡量以討論問題,而不要用指責的方式提出想法。二是對上級說話要簡明扼要,說問題前先擬好解決腹案,上級一般會比較愿意溝通。三是讓對方覺得與你溝通有收獲,下次傾聽的耐性就會提高。溝通考驗說者,更考驗領導者。
在美國哈佛大學曾廣泛討論過一個命題,即如何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他們認為最成功的領導者能對別人有很高的期許,并且幫助別人實現這些“別有用心”的期望。關鍵在于如何引導。“當你要求別人做事時,要去引發他心中做這件事的渴望。”溝通專家舉例說,每個人都知道釣魚時,不能拿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喂魚,運用到職場上也是同樣的道理。
“理是永遠說不完的。”一位吳姓部門經理認為,在職場中,理是多面呈現的,一旦你爭到了理,也丟了情。如果非要爭,他會采取“500米自療法”以緩和情緒。即他會刻意走出辦公室,疾走或者漫步,負面情緒上升時,他以那500米路程來決定要不要吵。通常他走了500米,氣也消了一大半。很多單位有集體活動,甚至集體過生日,這有利于大家接觸不同部門的同事,豐富了人際相處的話題,也增加了橫向、縱向溝通的契機。員工可以透過各種活動建立非正式的關系。
許多溝通專家認為,職場除了講理,也要談心。人際專家黑幼龍建議,與同事平時要多談心。一開始可能有點難,不妨從問題開始。比如:“你過去這一年來最有成就感的事?你覺得最近工作最愉快/挫折的事?你未來的計劃?”黑幼龍認為,同事之間若能單純從工作的項目進行溝通,提升到情緒,甚至價值觀的溝通,自然能產生親密的職場關系。
說得狠不如說得巧
中國人容易被影響,而不容易被說服。例如跨部門會議常因本位主義作祟而導致大家意見不合。主事者不妨施以小惠,先到最難溝通的部門走走,送點禮物以聯絡感情。特別強調一點的是有關“表情氛圍”:眼睛應該正視對方、把心打開接納對方,臉上別忘了微笑,表明很樂于跟對方溝通等,這些方法都可以解開對方在溝通初期的心理防衛,讓他們敞開心胸、放松警覺。
正式溝通之前,你不妨挪出一個緩沖期,例如泡茶、煮咖啡、閑話,或者做個深呼吸等,讓彼此的心情調適到最佳狀態。還有,表現真誠至關重要,在言語、肢體上流露出一片真誠,自然能讓對方感動。若缺少關心他人的誠意,不論多么會說話,冷漠的心思就算能暫時遮掩,時間久了,溝通者有多少誠意,終究是瞞不過對方的。
說話技巧也是一招。有一家臺資企業急需200名員工,結果人事部門只招來120人。工程部主管是這樣對人事部主管說的:“我知道現在人才難找,人事部費盡心力招來120人,值得肯定;只是如果能多招80人,那么對公司整體獲利以及業績成長,將會很有幫助。”聽了這番話,人事部當然愿意加把勁招人。
人際關系專家卡耐基強調:“要求別人前,先肯定對方。”大多數溝通者易犯三個共同的錯誤,影響對對方要傳遞的信息的理解。
第一個錯誤是,一些人認為溝通單純是進行說服的活動,對于他們來說,說服意味著要比對話者說得更多,他們錯誤地認為,“說”是一種積極姿態,而“聽”就有些被動。他們忘了,沒聽清楚對方的東西,又怎么能有力地說服對方?
第二個錯誤是,對于你想表明的觀點進行過多的準備,當持對立意見者講話時,你想的只是你要講的話。因為各自表述,雞對鴨說,見不到言語交鋒時所擦出的智慧火花,交談也未見熱絡。
第三個錯誤是,我們常會抱有偏見篩選話題,聽不到不想聽的東西。舉個例子,在我上學時期,有的老師口頭禪是“不”或“明白嗎”等,我和同學曾多次打賭,要統計一下老師在一堂課里講多少個“不”或“明白嗎”。這時,我們往往會將注意力都集中于“不”或“明白嗎”的數量上而將其他的知識都“篩選”掉!
總之,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聽再說,一個受歡迎的人,等最后才說又何妨?同事間溝通,要客氣,但又不冷淡;要親密,又不矯情,這真的是對職場“老人”的一大考驗。
欄目管理/黃婉瓊編輯/李賢平
E-mail:jbwanqion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