錳,是一種常見金屬,廣泛應用于冶金等領域。但您可能不知道,錳也是人體必需的一種微量元素,雖然在人體內含量甚微,但在肝臟、骨骼、腦、腎臟、胰臟、肌肉等處都能找到它的影子,在肝臟和血液中還儲備了一定量的錳,以備不時之需。那么,錳在人體中都有什么作用呢?
錳的生理功能
錳是維持人體健康的一種營養素,有很多重要的生理作用。
錳是人體內多種有重要生理作用的酶的組成成分,或者作為酶的激活劑起作用。因此,錳參與、促進和增強許多重要的代謝反應,如脂類和糖類的代謝,使維生素能順利地被人體利用等。此外,錳還與DNA、RNA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密切相關。
錳是構成骨骼必需的物質,同時可促進骨的形成和生長發育。錳還可傳遞遺傳信息,增強內分泌功能,維持甲狀腺的正常功能,促進性激素的合成。缺錳會導致骨骼畸形、生長發育停滯、智力下降。對于成年男性,缺錳可造成精子減少、性欲減退,甚至生殖功能障礙。
錳可刺激紅細胞生成素生成,促進骨髓造血。
錳還是錳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組成成分,MnSOD在自由基的生成和滅活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錳與人體老化密不可分。
錳還可能與維持腦部正常功能息息相關,而且對早老性癡呆癥具有一定療效。
錳缺乏的危害
一般說來,以谷類和蔬菜為主的葷素搭配的膳食,基本可以滿足對錳的需要量,不易出現錳缺乏。但由于現代社會食品加工過于精細,或以乳及乳制品、肉類為主食時,則往往會造成錳攝入不足。除了消化道疾病可影響錳吸收外。食物中鈣、磷、鐵等成分過多均可干擾錳的吸收,引起錳缺乏。當正常人出現體重減輕、性功能低下、頭發早白時,就應懷疑錳攝入不足。研究發現,在骨質疏松、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癲癇、創傷愈合不良的患者中均存在錳攝入量少,血錳、組織錳過低的問題。
一提到骨質疏松,大家就會聯想到缺鈣,殊不知缺錳也是骨質疏松癥的一大誘因。錳是合成黏多糖不可缺少的成分之一,而黏多糖是軟骨和骨組織的“支架”。如果缺錳。就會出現破骨細胞活性增強,而成骨細胞活性受抑制,妨礙成骨作用,可導致骨質疏松,并易使骨組織失去支撐,導致骨骼的畸形生長,軟骨受損。其結果就是,老年人疲勞乏力、腰酸背痛、牙齒早脫、易骨折,而兒童則會出現生長發育遲緩、骨骼畸形。
錳缺乏可影響生殖能力,嚴重缺錳時可致男性雄性激素分泌減少,甚至不育癥。妊娠期婦女缺錳對胎兒的健康發育影響更大,可能使后代出現先天性畸形。很多研究表明,母體缺錳會使后代產生多種畸變,尤其是對骨骼的影響最大,常出現關節嚴重變形的畸形兒,而且死亡率較高。
錳缺乏除了可造成兒童生長發育遲緩和骨骼畸形外,對兒童最大的危害是干擾大腦發揮正常功能,影響智力發育,可造成兒童顯著的智力低下,并易患多動癥。甚至誘發癲癇和精神分裂癥等。
此外,錳缺乏還將導致胰島素合成和分泌的降低,使糖耐量受損。影響糖代謝。
錳中毒的危害
人體內缺錳會引起錳缺乏癥,但錳過多又可造成中毒。一般來說,從膳食中攝入的錳是無毒的。錳中毒多發生在長期接觸錳化合物時,如采礦和精煉礦石的礦工身上。如果生活或工作環境中錳超標,則會損傷人體周圍神經系統。此外,在肝功能受損、膽道不通暢或兩者兼有的病人中也曾發現錳中毒的現象。
錳中毒的早期表現為疲乏無力、頭昏、頭痛、失眠、記憶力減退、肌肉疼痛、情緒不穩定(抑郁或激動)。隨著病情的發展可逐漸出現下肢有沉重感、無力、行走困難、走路晃動、身體前傾、步態不穩、后退行走困難。重度中毒還可出現言語障礙,語言含糊不清、吐字困難、說話不連貫,表現為“口吃”,表情呆滯,發笑不自然。晚期重癥可出現面具樣面容,肌肉僵直、肌張力增高,尤其是出現明顯的肢體震顫、書寫困難,字越寫越小(又稱“小字癥”),有時還會出現發熱和呼吸困難。
預防錳中毒的根本措施是預防錳污染飲食和環境中的錳超標。如有錳中毒應盡快到醫院診治。
錳的食物來源
錳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富含錳的食品有茶葉、小麥胚芽、堅果及干豆,蔬菜和干鮮果中錳的含量略高于肉類、奶類和水產品,一般粗糧較細糧含量多,越精制的糧食含量越少,面食較米飯含量稍多。糙米、米糠、核桃、麥芽等含錳較多;花生、木耳、口蘑、紫菜、馬鈴薯、大豆粉、葵花子、蓮子、松子仁、榛子、麥粉、高粱等也含有較多的錳;動物肝、大多數蔬菜也含有錳。精制的谷類食品、肉類、魚類、蛋類、奶類食物中含量較低。動物性食物雖然含錳量不高,其吸收率卻較高,所以依然是機體所需錳的良好來源。
錳的適宜攝入量
我國居民成年人的錳適宜攝入量為每天3.5毫克,可耐受最高攝入量為每天10毫克。但目前還沒有足夠的依據可以擬定嬰幼兒、青少年、孕婦及乳母的每日錳參考攝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