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世人所傳承。尊敬老人,孝敬父母,也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孝道”之根本。盛世康寧,給老人過生日,盡在情理之中。
順者為孝,讓老人心情順暢,老人才會感到舒服快樂。順心、順意、順從地為老人過壽慶,不違背老人的意愿,讓老人高高興興地度過自己的壽辰,那才是子女們的真正孝順之心。
有人給父母做壽,大擺宴席。又敬酒、又挾菜,老壽星跟前酒杯總是滿滿的,碟子里的菜吃也吃不完。弄的老人接應不暇,左右應酬,你一杯,她一盞,你一筷子他一勺,老人不知吃誰的,盛情難卻,只好不管愛吃不愛吃,都堆到自己跟前的小碟里慢慢地吃了。
席面上山珍海味不少,但每個人的口味則有不同。俗話說“好吃不如愛吃”。老年人消化功能減退,大魚大肉、肥膩之物不宜多食,老人多喜歡合自己口味的清淡之物。故而,敬酒布菜之時要先和老人打個招呼,即使老人同意也要適可而止。這樣老人才能吃得舒服。壽筵上人們總是希望老壽星多吃點,多喝點,這樣兒女們才越覺著高興,孰不知適可而止才是最好的孝心。
另外,老人往往不希望兒女為自己過生日極盡鋪張。但是兒女卻往往覺得多花錢才是盡孝心。這也容易讓老人心里不痛快。所以,常聽見有些老人說:“不花我的錢,花誰的不也是錢嗎?”老人深知孩子們的錢來之不易,雖為自己慶壽,但老人看著心疼。老人有想法必定會影響情緒,情緒影響健康,遇到這種情況,不要自作主張,應該和老人商量一下,把宴席的規模、邀請的人數事先定下來,然后按照老人的意圖辦理。
還有一些老人愛熱鬧,希望天天都像過生日時這么熱鬧,但這又不現實。熱鬧的壽宴聚會。誠然讓老人很高興,但高興過后。兒女走的時候,老人往往會舍不得他們離去,有一種失落感。在這樣的情況下,兒女們就不應該只注重過生日,而應該在平時就多給老人一些安慰,就像歌詞中唱的那樣,“常回家看看”。人到老年,希望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老年人都盼著闔家歡樂,子孫滿堂,熱熱鬧鬧地安度晚年,而不是一時歡心,半年冷清。
此外,還有兒女們都喜歡給老人買個大生日蛋糕,按照西式的方法慶祝生日。這種方式,有的老人喜歡,而有些思想傳統的老人卻有苦難言。中國人的傳統意識忌諱“吹燈拔蠟”。尤其在其壽誕之日更加厭惡,嘴上不說。心里別扭,而子女們卻偏偏把蠟燭點燃,煞有介事地讓父母許愿,然后讓壽星一口氣吹滅蠟燭,拔走蠟燭分吃蛋糕。這樣不太符合中華民族風俗。所以,在壽筵的舉辦方式上,一定要尊重老人的意見。總之,給老人過生日,圖的就是老人高興。只有讓老人既健康又開心地度過生日,兒女們才算最好地盡到了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