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映的動畫電影《功夫熊貓》中有一個情節:胖子熊貓阿寶心情郁悶的時候就想大吃特吃,結果嘴里塞滿了桃子,連話都說不出來……動畫片雖然是虛構的,靈感卻是來自于生活。阿寶的行為,不經意間向大家提出了一個問題:您真的是因為餓才吃東西的嗎?
什么是神經性貪食?
在我們身邊有不少這樣的人,心情糟糕的時候就想吃東西,而且一吃起來就吃得特別兇,有些人吃完以后還去吐。這種情況在年輕女孩之中尤其常見。這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攝食障礙——神經性貪食。這種心理障礙在人群中相當普遍,王公貴族也不能幸免。根據史料記載,埃及的最后一任國王福阿德·法魯克就有這個問題,在他被趕下臺流亡海外期間,人們看到最多的就是他每天呆在房間里,對著墻壁吃東西,“一聲不吭——化郁悶為食量”。據說他生前最后的一頓飯吃了12只大龍蝦、10顆牡蠣、8條魚、5碗炒米飯,此外還有數不清的奶酪、果醬、大餅、豆類、蔬菜和水果。結果吃完就一命嗚呼了——多半是被撐死的。無獨有偶,已故英國王妃戴安娜因為婚姻生活的不幸福,也曾深陷神經性暴食的泥潭。
那么,為什么有的人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想吃東西呢?這其中的原因是比較復雜的。讓我們從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分別來進行討論。
甜食緩解抑郁的秘密
先來說說生理方面,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大腦中的神經遞質——五羥色胺就會減少,于是人就會本能地尋求改善這一狀況的方法,而攝食行為正是提高腦內五羥色胺的途徑之一。
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當人心情不好想吃東西時,首當其沖的選擇就是甜食:巧克力、冰淇淋、蛋糕……其次還有薯條、薯片等淀粉類食物。不論是甜食還是淀粉,它們都屬于碳水化合物,吃下去以后人體的胰島素分泌會增加。那么,胰島素和五羥色胺又有什么關系呢?
原來,合成五羥色胺的主要原料是色氨酸,作為一種氨基酸,它由血液進入大腦這個“加工廠”需要“運輸工具”,也就是載體來轉運。問題是,“運輸工具”數量有限,而氨基酸則有很多種,于是這些氨基酸不免要爭奪“運輸工具”以進入大腦。胰島素可以把除色氨酸以外的其他氨基酸從血液“驅趕”到組織里面。于是色氨酸就搶到了更多的載體。從而增加了進入大腦的數量,五羥色胺的合成自然就會增加,進而改善了抑郁情緒。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會想吃東西(尤其是甜食等碳水化合物)的道理。
“化郁悶為食量”
另一方面,心理學解釋說,貪食行為確實可以緩解抑郁和焦慮。人在社會中生活,不可避免會有抑郁、焦慮、緊張、不安等各種各樣的負性情緒,有了負性情緒就需要宣泄的渠道。有些人通過積極的方式來舒緩心情。如運動、書法、繪畫、音樂等等,有些人則通過不健康的方式來宣泄。貪食行為就是其中的典型表現。
根據精神分析理論的觀點,人類在嬰兒時期通過哺乳這一攝食行為獲得營養的同時,也在母親的懷抱中獲得了保護和安全感。長大以后。當感到郁悶和不安的時候。就會尋求口唇部位的刺激。在潛意識中試圖通過這種方式重新找回母親懷抱中的安全感。進食作為一種本能行為,自然成為了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很多人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很想吃東西,大吃一通之后情緒就會有所緩解,緊張、焦慮和抑郁得到了消除,心情也能夠平靜下來。心理學家曾經做過實驗,發現觀眾在看情節緊張的電影時吃的東西最多,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另外,吸煙者在緊張的時候會特別想吸煙,有些人成年以后情緒緊張時還會咬指甲、咬鉛筆……這些表現,其內心深處的原因是一樣的,這屬于一種輕微的心理退行現象。
人的心理上還有這樣一種所謂“慣性”:當某些行為被反復地重復、強化之后,就會形成固定的模式。例如,雖然從單位到家的路線可能有很多條,可絕大多數人每天下班走的卻都是一條同樣的路線,這就是所謂的“習慣成自然”。前面說過,人的負性情緒需要宣泄的途徑,神經性貪食者就是在反復多次情緒化的進食后,不知不覺地在無意識中把進食行為變成了負性情緒宣泄的主要渠道。于是形成這樣一種結果:一出現負性情緒就會從這條路上走,就特別想吃東西,而大吃之后情緒則可以得到緩解。這種模式導致的進食行為又反過來不斷強化這個模式,結果就是這條“路”越走越熟。
“大吃大吐”要不得
雖然大嚼甜食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情緒的作用,但這是否能算得上一個消愁解郁的好辦法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大吃大喝之后情緒倒是改善了,但是很快就會出現一個嚴重的問題——肥胖。這對愛美心切的女孩子來說,不亞于是一場惡夢。于是很多女孩暴食之后,自然會想方設法“清除”吃進去的食物,最常見的辦法就是催吐和導瀉。嘔吐因為比較容易實施。相對更為普遍一些。在筆者診治過的患者中,有些女孩開始要費很大的努力才能將吃進去的食物吐出來。而到了后來只需要稍微用力按壓腹部就可以很輕松地吐個干干凈凈,而且吐過以后心理上的感覺更為輕松,有一種內心的不快得到了宣泄的感覺。于是久而久之便養成了“大吃大吐”的習慣,不開心的時候就去大吃,大吃之后再去嘔吐。吐過之后繼續吃,吃了再吐……如此循環往復。到了這個地步,貪食者已經不僅僅是把“吃”而且是把“吐”作為負性情緒宣泄的渠道了,而這種病態的行為往往可以對身體造成嚴重的損害,是千萬要不得的。
看到這里,我們再回到文章開始時的那個問題:您真的是因為餓才吃東西的嗎?
調查發現,神經性貪食的情況在我們身邊并不少見,有些人的表現比較輕,甚至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有些人則比較嚴重。而且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對此我的建議是:建立新的,才能遠離舊的。首先必須建立起健康的舒緩壓力的途徑,比如體育鍛煉、琴棋書畫等,情緒的宣泄有了新的“路”,貪食行為自然會漸漸離您遠去。如果努力之后仍然覺得難以擺脫這個問題,建議您到心理咨詢專科門診去尋求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