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主要表現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全身動脈硬化的一種表現,多發于50—70歲的中老年人,是中老年人常見的血管病之一。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病理特點主要是腹主動脈、髂動脈、股動脈等大、中動脈內膜增厚變硬,形成粥樣斑塊及鈣化,逐漸變得狹窄,甚至繼發血栓形成。導致動脈血管閉塞,表現為下肢缺血癥狀,容易被誤認為是脈管炎。雖然它的癥狀表現與脈管炎有許多相同之處,但發病年齡與發病機理則完全不同,不可混淆。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癥狀表現主要有肢體發涼、怕冷、麻木、疼痛、趾甲增厚、足部少汗、皮膚干燥、汗毛脫落、出現間歇性跛行和肌肉萎縮等。如果肢體缺血嚴重,在休息時疼痛也會出現,且以夜間劇烈,病人常抱足而坐。疼痛部位主要在腓腸肌,若主、髂動脈閉塞時,也可表現有大腿、臀部肌肉酸痛。進一步發展可導致肢端壞死、甚至被迫截肢。此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還往往伴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與糖尿病。研究發現,很多糖尿病足患者,其導致肢端壞死的主要病因是動脈閉塞而非糖尿病本身。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與脈管炎的區別
脈管炎的全稱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這是一種四肢中小動脈慢性閉塞性疾病,其病理變化為中、小動脈血管壁的節段性、非化膿性炎癥伴動脈血管腔內血栓形成,因管腔閉塞引起肢體遠端缺血而產生疼痛為主的癥狀。
脈管炎最常見于男性青壯年。發病多有地理分布特點,即寒冷潮濕地區的居民發病率較高,且患者多有長期吸煙歷史。發病之初的癥狀特點是也會出現“間歇性跛行”,平時還常伴有足趾發涼、怕冷、麻木和感覺異常等癥狀,與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很相似。若病情進一步加重,動脈缺血嚴重,則患肢疼痛劇烈而持續,休息時也會疼痛不止,甚至會徹夜難眠。進一步發展則足趾發黑,出現壞疽,或破潰合并感染,疼痛則更為劇烈,最后需要截肢。
所以,中老年患者當出現下肢怕涼、酸痛無力及間歇性跛行等癥狀時,應到大醫院血管外科仔細檢查,明確診斷(還要與骨質增生、骨質疏松、風濕痛等相鑒別),以免延誤治療,造成嚴重不良后果。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防治注意事項
1、應盡量避免或減少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如肥肉、動物內臟、蛋黃、魚子等,肥胖者應努力減肥。
2、吸煙、酗酒對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與加重有直接關系,中老年人最好戒煙,少飲酒。
3、重視運動鍛煉,如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極拳等均可。但要注意,已出現間歇性跛行者則不宜參加跑步、打球等運動量較大的運動項目,以防加重病情。
4、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一些預防藥物。
5、患者鞋襪要合腳、舒適、柔軟暖和,防止硬重厚板,使足部受到摩擦、擠壓、碰撞等。當下肢出現冰涼等感覺時,可用棉鞋、棉套給腳保溫。但不宜用很燙的水洗腳,并禁用熱水袋等給腳加溫。
6、寒冷季節,在室外活動要重視足部保暖,防止寒凍,免受潮濕。平時走路和勞動,應加強保護,避免各種外傷,否則痊愈較正常人要困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