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唐初政治家魏征是個十分孝順的人。他母親多年患咳嗽氣喘病,魏征四處求醫。但效果甚微。使魏征心里十分不安。唐太宗李世民知道此事后,即派御醫前往診病。御醫仔細地望、聞、問、切后,開了方子。可這位老夫人的性情卻有些古怪。她只喝了一小口藥汁,就連聲說藥汁太苦,難以下咽。任憑怎樣勸說,就是不肯再吃藥,魏征也拿她沒辦法,只好百般勸慰。第二天老夫人把魏征叫到面前,告訴魏征,她想吃梨。魏征立即派人去買回梨,并把梨削去皮后切成小塊,裝在果盤中送給老夫人。可老夫人卻因年老,牙齒多已脫落。不便咀嚼。只吃了一小片梨后又不吃了。這又使魏征犯了難。他想。那就把梨片煎水加糖后讓老母親喝煎梨汁吧。老夫人喝了半碗梨汁湯后連贊好喝。可光喝梨汁湯怎能治好病呢?魏征在為老夫人煎煮梨汁湯時順手將按御醫處方煎的一碗藥汁倒進了梨湯中一齊煮汁,為了避免老夫人說苦不肯喝。又特地多加了一些糖。一直熬到三更。等他揭開藥罐蓋,誰知藥汁已因熬得時間過長而成了糖塊,魏征先嘗了一點,感到又香又甜,隨即將糖塊送到老夫人處,請老夫人品嘗。這糖塊酥酥的,一入口即自化,又香又甜,又有清涼香味。老夫人很喜歡吃。魏征見老夫人喜歡吃也很高興,于是他就每天給老夫人用中藥汁和梨汁加糖熬成糖塊。誰知老夫人這樣吃了近半個月,胃口大開,不僅食量增加了,而且咳嗽、氣喘的病也好了。魏征用藥和梨煮汁治好了老夫人的病,這消息很快傳開了,醫生也用這一妙方來為病人治病療疾,收到了好的效果。后輩醫家在此基礎上逐步衍化成了川貝雪梨膏。
貝母有兩種,一名川貝母,又名青貝、尖貝,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和甘肅貝母或棱砂貝母的地下鱗莖。一名浙貝母,又名大貝、象貝,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貝母的地下鱗莖。中醫認為,川貝母性味甘、苦、微寒,浙貝母苦、寒,入肺、心經,有化痰止咳,清熱散結之功。川貝母性涼。長于潤肺化痰,多用于肺虛久咳、痰少咽燥等癥;浙貝母苦寒較重,長于清火散結,多用于外感風熱或痰火郁結所致的咳嗽、瘡癰腫毒等。藥理研究表明,貝母含有多種生物堿,能擴張支氣管平滑肌,減少氣管分泌,有鎮咳、祛痰作用,并有擴大瞳孔、降低血壓、興奮子宮等作用。
梨,又名果宗、快果、玉乳、蜜父,為薔薇科植物白梨、沙梨及秋子梨等栽培品種的果實,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中醫認為,梨性味甘、微酸、涼,歸肺、胃經,有潤肺消痰、清熱生津之功,適用于熱咳或煤咳、熱病津傷、酒后煩渴、消渴等。《本草綱目》言其“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瘡毒,酒毒”。藥理研究表明,梨果肉中含有配糖體及鞣酸等,有潤肺、止咳、化痰、養血等功效,肺結核、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慢性氣管炎引起的咽干喉疼、喑啞痰稠、便秘尿赤等,常食梨能緩解病狀,促進痊愈。梨還有降壓、鎮靜作用,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型高血壓和心臟病者常食梨可使血壓下降,頭暈、目眩、心悸等癥狀消失。此外,梨還有促進胃酸分泌、保肝助消化和增進食欲等作用,肝炎,肝硬化患者常食梨可使食欲增強,精神轉佳。
下面,介紹幾則貝母梨類藥膳方,供讀者選用。
川貝雪梨膏
川貝母、細百合、款冬花各15克,麥門冬25克,雪梨1000克,蔗糖適量。雪梨榨汁備用。梨渣同諸藥水煎2次,2液合并,兌入梨汁,文火濃縮后納入蔗糖,煮沸即成。每次15克,每日2次,溫開水沖飲或調入稀粥中服食。可潤肺止咳,生津利咽。適用于陰虛肺熱,咳嗽,喘促,口燥咽干。
貝母蒸梨
川貝粉5克,大雪梨1個,冰糖適量。雪梨洗凈,切塊,與川貝、冰糖同入碗中,隔水蒸熟服食,每日1—2次。可化痰止咳,適用于痰熱咳嗽。
藕梨膏
鮮藕1 500克,秋梨20個,鮮棗(去核)100個,鮮生姜300克,冰糖400克,蜂蜜200克。鮮藕、鮮姜、鮮梨洗凈,去皮,同鮮棗絞汁,同入鍋中,文火熬膏,加冰糖溶化,再加蜂蜜收膏,每日數次,隨意食用。可清肺降火、止咳化痰、除煩止渴,適用于虛勞咳嗽、口干津虧、虛煩口渴、酒精中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