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單又稱菜譜、食單,其雛形是原法國廚師為了記錄菜肴的烹制方法而寫的單子。當它成為向客人提供菜肴的單子時,已是16世紀中葉的事情了。食是一種文化,一張美妙的菜單更是一種深邃的文化。在法國,為復興菜單藝術這一古老傳統,藝術家們紛紛為飯店、餐廳的菜單作畫。他們認為,高級廚師色香味俱佳的烹飪技藝,還需有制作精美的菜單相輝映,才能使美食家們領略到真正的審美愉快?,F在,世界上不少國家已經開始認識到菜單在美食文化中的作用,予以重視和推廣。在巴黎展出的菜單藝術作品,就以其獨特的風格和設計給人以美的享受。比利時的《市場》雜志,每年都要評選最佳菜單。1986年,美國飯店協會舉辦的“菜單設計大獎賽”,獲獎的菜單融豐富的想象、精美的印刷和誘人的內涵為—體,令人賞心悅目。如“機器人菜單”,造型如機器人,文字簡明風趣。“草莓型菜單”,造型設計成草莓型,上面標明草莓的產地,是聯合廣告的趣例。“貝殼菜單”,將貝殼打開,菜單就會立刻呈現在你的面前。
據說,第一本印刷出版的菜單是1475年意大利人巴爾塔美奧特·沙希的杰作《飲宴樂事》。我國宋代詩人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曾經記載過宋廷宴請金使的國宴菜單。清代文學家袁枚是個美食家,他在《隨園食單》中就收錄了好幾百種食譜。
大畫家張大千亦是美食家。家中凡有宴聚他都親自寫菜單,成為客人競相索取和收藏的紀念品。1981年元宵節次日,張大千在其寓所宴請摯友張學良將軍及夫人趙一荻,菜單由大千先生擬定。張將軍十分珍視這份菜單,后將其精心裝裱成手卷。大千先生十分感動,在空白處畫了白菜、蘿卜和菠菜,并題詩云:“蘿菔生兒芥有孫,老夫久已戒腥葷。臟神安坐清虛府,那許羊來踏菜園。”這份標新立異、別具一格的菜單在1992年美國華盛頓開幕的《張大干回顧展》中被展出,格外引人注目。
美國紐約曼哈頓富蘭克林熔爐博物館的哈利·斯皮勒一直在收集中式菜單。他于1991年2月15日舉辦了“百萬菜單”展覽、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展覽館四壁貼著5000張菜單,其中有唐人街東方餐館1916年的一張菜單,北京烤鴨店一張前紐約市長愛德華·科克簽名的菜單,以及一張理查德·尼克松1958年祝賀美國中餐館協會成立26周年的復印信件等。
塞內加爾婦女法杜馬達夫人從1973年隨同丈夫輾轉各國,10多年來已收集到形形色色的菜單近千份。1990年8月,她陪同丈夫來華訪問,對中國的菜單尤感興趣。就在他們下榻的酒店里,經理得知她喜歡收藏菜單,就特意為她送上了一份菜單。使夫人欣喜的是。這份菜單竟是一把中國折扇!她不禁大加贊賞,說這是她收集到的菜單中最別致的一份。
去年,筆者到西藏旅游,住在一家酒店里。晚宴時,一位穿著藏族民族服裝的服務員微笑著遞給我一份菜單,只見菜單上有“拉薩生牛肉醬、強果、水灌腸、藏式吹肺吹肝、哲司、藏式面條”等??吹讲藛紊系倪@些菜名就使我垂涎欲滴,但更使我感興趣的還是這份菜單,因為它是由小羊皮制成的,非常獨特別致。我問經理,這份菜單能賣給我嗎?她說:“歡迎您到拉薩旅游,并下榻在我們酒店,這份羊皮菜單送給您,作為拉薩之旅的紀念。”聽了這話,我心中既感動又感謝。這次拉薩之旅,不但使我領略了雪域高原迷人的風光,更有收獲的是,愛好收藏菜單的我,得到了一份珍稀的羊皮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