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條的故鄉在中國,古代早已有之。不過,當時不叫面條而叫“湯餅”《釋名·釋飲食》日:“餅,并也。溲麥面使合并也。”“蒸餅、湯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晉代束皙作有一篇《餅賦》,其中寫道:“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成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就是說,在嚴寒的冬日清晨。若能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面條,既能驅寒充饑,又能起到保健養生的作用。《餅賦》還用夸張的筆法,描寫了傭人們侍候主人吃湯餅時所表現出來的“饞相”:“行人垂涎于下風,童仆空瞧而邪盼。擎器者舐唇,立侍者干咽。”這表明,吃面條在當時是上等人的享受。而一般平民則無此口福。
在歷史長河中,中國人創造出一個琳瑯滿目的面條王國,什么陽春面,清湯面,龍須面;蝴蝶面,伊府面,炸醬面,太師面,如意面,八寶面,南炒面,打鹵面,翡翠面,雞蛋面,肉絲面……真是洋洋大觀,數不勝數。如果你有心把各式面條都品嘗一下,那一年365天,天天都不會重樣。
數千年來。我國各地都有獨特的面條吃法,各具風味的面食,搟,切,削,撥,抻,各有所長。
宋代流傳下來的“抻面”,全憑腕上功夫,將和好之面搭在手,上下甩動,左遛右轉,往復折疊,抻拉拔絲,一眨眼功夫就抻成數千根面條,每條長2米許,連接起來總長可達數千米。傳說清朝道光皇帝在西安吃過此面后,大加贊賞,曾作一詩日:“面條如銀絲,雞絲味偏滋。”
一碗普通的面粉,一塊和好的面團,在名師高廚手中,三下五除二,簡直達到了令人不可置信的境地,什么切、拉、削、撥、揪、搓、捻、抿、壓等,手到即成,變化無窮,猶如畫家墨分五色,魔術師一拋一擲一樣,看一場精彩的面食表演,簡直是一次藝術的享受。
山西的刀削面更為有趣,它是用小刀一條條往鍋里削的。刀削面高手,每分鐘能削118刀,每小時可削25公斤面粉的濕面團,看得人眼花繚亂。有詩贊曰:“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樹葉乘風下樹梢。”
到了陜西,也像到了“面條王國”。什么西安箸頭面,岐山臊子面,大荔爐齒面,三原疙瘩面、飚飚面等等,每種面又有寬窄粗細薄厚長短等規格,品種達百余種,每日三餐、每餐一種面,就是吃上一個月也吃不遍。
揚州的餛飩面更有特色,這是一種雅俗共賞的美味佳肴,在一碗之中,既有面條,又有餛飩。湯料中除醬油豬油外,還放了一些蝦仁,因而風味獨特,鮮美異常。
此外,我國各地烹調面條的風味都有所不同,它和作料、澆頭配調有著很大的關系。如北京有麻醬面,炸醬面;四川有麻辣的擔擔面;蘭州有清湯牛肉面;湖北有熱干面;安徽有韭菜花肉絲面;東北有酸辣面,羊肉湯面等等。
我國面條和風俗禮儀的關系也很密切。世人都想長壽,于是就借那長長的面條來祝福長壽,久而久之,便傳下了過生日要吃“長壽面”的風俗習慣。
面條技術不但在國內得到發展,而且還影響到國外。如方便面的發明者安藤百福說:“中國是面條的故鄉。”從1993年11月到1996年7月,他先后三次率團到中國來考察,走訪大江南北。收集了一百多種面類食品資料,回東京后并以“面路之行”為題舉行了中國面食展覽。
公元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就把中國面條的制法帶回威尼斯,經過精心研究,制造出風靡世界的意大利面。
面條不僅風行中華大地。還作為友誼使者飄洋過海傳到國外,可以說面條是中華民族古老的飲食文化對世界的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