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我國傳統訴訟法律體系的規定,環境訴訟原告只能為具有利害關系的個人或組織。然而,由于環境侵權的特殊性,這個制度設計顯然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因此,需要對原告資格以放寬的制度設計,滿足復雜的現實需要。
關鍵詞:環境訴訟;原告;資格
中圖分類號:D9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8)12—0092—03
一、我國關于訴訟原告的一般法律規定
在我國,關于訴訟原告資格的規定主要來自于《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一條第(一)項規定:原告是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據該條文,只要行政相對人主觀上認為具體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即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在這個簡單的條文中,需要廓清的有:
1 該條文對于原告的定義采主觀標準,即只要行政相對人主觀認為其合法權益受到侵犯,就可以提起行政訴訟。依據這一主觀標準,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范圍是相當寬泛的。即在具體的個案中,法院在受理的時候也不得以行政相對人實質上未受具體行政行為的侵害為理由而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雖然根據該規定原告資格大大放寬,但并未跳出利益相關的要求,以這樣的規定調整由檢察院或公益律師作為環境訴訟原告的案例顯然顯得力不從心。這就要求我們突破常規,設計更為符合實踐需要的制度規范。
2 對于該條文“侵犯”的理解,應認定為包括直接侵犯和間接侵犯。對于合法權益受到直接侵犯的行政相對人提起行政訴訟是沒有異議的。而對于合法權益受到間接侵犯能否提起行政訴訟,在我國并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且沒有相應的法律制度。但按照該條文的規定,結合行政訴訟個案的一些共性,以及新出現的事實,應當是可以的。對此,有學者也曾有同樣主張,即這里的侵犯應包括直接侵犯和間接侵犯。這種主張的法律依據即是行政訴訟法的2000年司法解釋第12條: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組織對該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這里的利害關系應認為包括直接和間接關系,才符合立法擴大訴訟原告范圍、保護訴訟當事人的立法原意與宗旨。
另外,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原告必須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這個規定對于原告資格的限制要比《行政訴訟法》對原告資格的限制嚴格得多。
上述規定是我國關于環境訴訟原告資格的一般規定。依據這些規定,在我國凡是受到環境侵權的直接利害關系人無疑具有原告資格。但由于環境侵權具有范圍廣、面積大、侵權對象往往包含不特定公共利益等特殊性質,就使得傳統訴訟原告的法律規定遠遠不能適應現實的需要。在這里可以適用我國的其他訴訟制度如訴訟代表人制度以降低成本、提高訴訟效率;即便如此,受到侵害的公共利益應由誰作為原告起訴?目前在我國現行法律制度中,并無規定。這些特征都顯示環境訴訟的特殊性,呼吁突破現行訴訟制度,制定新的制度以規范不可忽略的環境侵權現實。
二、對環境訴訟原告資格放寬的探討
由上述論證得知,受到直接侵害的利害關系人,具有環境訴訟原告資格合理合法。那么為了避免單個個體起訴帶來的弊端應設計怎樣的制度?對于受到侵害的不特定公共利益應由誰作為代表提起訴訟?為此,目前有很多學者想通過對于中外相關理論制度的研究,借鑒其中有益的部分來充實我國在這方面的薄弱環節。其中對于英美國家的集團訴訟、德國的團體訴訟、日本的選定當事人訴訟等制度無不具有可以借鑒的價值。
1 英美國家的集團訴訟制度
集團訴訟制度最早產生于17世紀英國的衡平法院,17世紀英國的工業、農業都有相當規模的發展,而且出現了許多壟斷性的貿易公司。但是工業革命前的英國,仍是一個以地主莊園為中心的封建主義的農業國家。農民每年要向莊園主繳納高額地租,同時還要向封建政府、教會交納賦稅,封建剝削制度嚴重地束縛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國內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并日益激化。1676年采地教區的幾名居民代表采地教區的全體居民,對他們的教士向衡平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對采地教區居民就其開采煤炭向教士交納什一稅的傳統習慣是否公正合理作出判決。結果,衡平法院的大法官廢除了傳統的什一稅,這個判決對于參加訴訟的訴訟代表人和教區內全體居民都具有法律效力。衡平法院的大法官的這一判決導致了集團訴訟制度的產生。
19世紀初期英國的訴訟代表人制度傳人美國,并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稱之為集團訴訟制度。美國的《菲爾德法典》將衡平法所創立的集團訴訟制度肯定下來,該法典明確規定:問題是多數人共同的、一般的利益,或者能夠成為當事人的人數眾多,并且不可能使他們全部出庭,由一個人或幾個人代表所有的集團成員的利益提起訴訟或者被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根據美國國會1934年的授權,制定了《美國區法院聯邦民事訴訟規則》,該規則采用了訴訟分類法,將集團訴訟分為三種類型,即真實型、虛假型和混合型。所謂真實型集團訴訟,即集團成員享有共同的不可分割的利益。所謂虛假型集團訴訟,即集團成員之間存在著一種松散的連接關系,法院判決只對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具有約束力,對于沒有參加訴訟的當事人不具有約束力。所謂混合型集團訴訟,是指集團成員具有某種資格,而對一定財產享有共同的利益。1966年美國又將《聯邦民事訴訟規則》進行了修改,進一步規定了集團訴訟的構成要件,適用范圍以及審查事項等。規定了集團的一個或者數個成員在符合下列條件時方可作為集團訴訟的代表人提起集團訴訟或者被訴:(1)集團人數眾多,以至所有集團成員全部參加訴訟實為不可能;(2)所有的集團成員具有共同的法律或事實問題;(3)代表人的訴訟或者抗辯是整個集團的訴訟或者抗辯的典型;(4)代表人將公正并能充分保護所有集團成員的利益。
按照《聯邦民事訴訟規則》的規定,法院受理集團訴訟案件后,對以下幾個事項應當進行審查:第一,整個集團成員的利益是否包括那些個別成員在單獨訴訟中提起的起訴和抗辯的利益;第二,由集團成員提起訴訟或者被訴,并已開始進行訴訟的爭議,是否考慮到了訴訟的性質和訴訟進行的程序;第三,集團成員是否愿意將請求集中到一個特定的法院審理;第四,在集團訴訟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美國聯邦民事訴訟規則》規定的集團訴訟制度,對解決共同利益的多數人的糾紛,保障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保護被投資國公民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的意義。
2 德國的團體訴訟制度
按照德國的《不正當競爭防止法》和《自然保護法》等法律規定,團體訴訟是介于個人和公眾利益之間,以某個團體代表他人利益,以代表人的身份起訴或者應訴,這種團體必須具有一定數量的成員,擁有一定資金,并經國家認可。例如,消費者協會、工會等群眾團體組織,可以代表其成員起訴或應訴,而且所要保護的利益必須屬于該團體章程所規定的范圍以內的。按照德國的法律規定,德國的團體訴訟主要適用以下范圍:(1)防止不正當競爭,以保護正當競爭的發展;(2)防止政府的不正當措施,以保護公眾的合法權益;(3)保護消費者利益,防止偽劣產品和危險品危害公眾利益,防止哄抬物價,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3 日本的選定當事人訴訟制度
日本的民事訴訟法規定,具有共同利益的多數當事人,可以選定一人或者數人代表全體當事人起訴或者應訴,法院作出的判決對全體有共同利益的人具有約束力。
其實,我國的民事訴訟法亦規定了相似的訴訟代表人制度,包括兩種:一種是民事訴訟法第54條規定的,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的共同訴訟,在起訴時人數已經確定,可以由當事人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另一種是民事訴訟法第55條規定的,僅適用于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在起訴時尚未確定的共同訴訟,這兩種共同訴訟各有其特點。其區別在于第54條規定的共同訴訟在起訴時人數已經確定,而第55條沒有。其次第54條規定的共同訴訟包括訴訟標的同一和同種類的訴訟,而第55條訴訟標的只能是同一種類的。第三,第54條規定的共同訴訟,可由全部當事人共同推選代表人參加訴訟,也可由部分當事人推選自己的代表人,推選不出代表人的當事人,在必要的共同訴訟中,可由自己參加訴訟,在普通的共同訴訟中,可由當事人另行起訴;而第55條的規定可由登記的權利人推選訴訟代表人。推選不出代表人的,可由人民法院提出人選與當事人協商,協商不成的,也可由人民法院在起訴的當事人中指定訴訟代表人。
鑒于以上相關理論的研究,在環境訴訟中可以建立集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以及我國其他部門法的優點且可行的原告制度。即在具體環境行為侵害多數人的合法權益,且每個人參加訴訟成為現實不可能時,可以在受害人中選定代表人或代表集團參加訴訟,但是該代表人或代表集團必須能公正且充分保證其他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三、確定我國環境訴訟原告資格的建議
根據環境侵權的特征,建議對于環境訴訟原告應允許多元主體的存在,以滿足現實的需要。
1 援用《民事訴訟法》關于訴訟代表人的制度。由于環境訴訟當事人人數眾多,訴訟標的同一或同種類的特征符合該制度,因此,援用該制度將有很大的便利。一方面,可以避免當事人的重復起訴;另一方面,也可以減輕司法機關的工作量。需要注意的是該制度的適用以利害關系人為前提,對于不特定公共利益遭受侵害則可以賦予檢察機關以訴訟原告的資格。
2 賦予檢察機關以訴訟原告的資格。首先,檢察機關代表國家的意志,而國家具有保護其公民享受優雅環境的義務,因此,在公民遭受環境侵權時,檢察機關可以國家的名義提起訴訟。由檢察機關提起環境訴訟,應在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遭受不法侵害情況下提起,這種情況下提起訴訟代表國家的意志,保護的是不特定的公共利益。其次在環境侵權發生時,如果受害人沒有提起訴訟,包括受害人無力起訴、不愿起訴等情形時,檢察機關也可以代表受害人提起訴訟,這種情況下保護的是具體受害人的利益。另外在很難確定受害人時也可以由檢察機關提起訴訟,這種情形下提起的訴訟性質應為公益訴訟的性質。
3 賦予環境主管部門以訴訟原告的資格。各級環保主管部門負有保護國家環境和公共環境資源的義務,而且其掌握具體個案的實質案情,由其擔當訴訟原告,保護公共利益和公民的環境利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可以代表國家意志,也可以代表公民的意志,可以提起民事訴訟,也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4 賦予民間環保組織以訴訟原告的資格。民間環保組織成立的宗旨是保護環境利益,賦予其原告資格可以彌補公與私之間的法律真空地帶。其訴訟保護的對象可以是不特定的公共利益,也可以是特定的公民個人或組織利益。其性質可以為法律援助的性質。
目前在我國環境侵權事件時有發生,賦予多元主體以訴訟原告資格,可以編織一個比較好的法律保護之網,使環境侵權及時得到糾正,受害人及時得到救濟。
責任編輯 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