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這次農產品價格上漲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今后一段時期內,農產品價格可能還將延續上漲的趨勢。要想把當前農產品價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就必須采取內外結合的多種政策措施。
關鍵詞:農產品價格;上漲;調控
中圖分類號:F3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8)07-0085-04
自2007年1月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品價格不斷上漲,特別是6月份以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突破5.6%后便持續上揚,到今年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品價格指數達到7.1%。在8類居民消費品價格指數變動中,食品價格上漲最快,上漲幅度最高(見表1)。比如,從2007年6月份全國食品價格同比從5月份的8.3%上漲到11.3%后,就開始連續上升,到今年2月食品價格指數上漲幅度達到23.3%。就是說,在價格總水平上漲中有80%左右的份額是由食品價格貢獻的。對此,有人認為,當前通貨膨脹是由農產品價格上漲過快引起的。如何看待食品以及農產品價格上漲,它與通貨膨脹是什么關系,這里試提出一些分析和看法。

一、當前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基本特點
首先,這次農產品價格上漲是從部分農產品開始的,具有由點到面的特點。2006年11月份,當我國的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同比上漲只有1.5%的時候,全國集貿市場上的豬肉和玉米價格就出現了10%以上的漲幅,12月份集貿市場上主要農產品價格指數漲幅超過10%的品種增加到10種,它們主要集中在豬肉類、蛋類、食用油、油料和玉米等方面。進入2007年,農產品漲價范圍繼續擴大,只有水果、蔬菜等集貿市場價格仍然是負增長。但到了2007年6月份以后,農產品漲價范圍進一步擴大,幾乎所有農產品價格都開始上漲。
第二,這次農產品價格上漲由低到高持續上升,漲幅越來越高。從消費價格指數變動看,自2006年11月份以來,食品價格指數一路上揚,從2006年11月同比上漲3.7%開始,2007年5月升到7.7%,7月升至15.4%,8月18.2%,此后就一直在16%以上波動。分品種看,2007年5月份,糧食價格同比上漲5.9%、油脂21.4%、肉類26.5%、蛋類37.1%、水產4.1%、鮮菜-2.3%、鮮果-11.2%、調味品-4.1%;8月份糧食6.4%、油脂34.6%、肉類49%、蛋類23.6%、水產6.2%、鮮菜22.5%、鮮果22.5%、調味品4.4%;今年2月,糧食、油脂、肉類、蛋類、水產、鮮菜、鮮果、調味品等食品價格同比又分別上漲了6.0%、41.0%、45.3%、6.0%、13.8%、46.0%、8.7%、4.1%,其中豬肉價格指數同比上漲63.4%。無論是從消費價格指數還是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看,豬肉、油料、食用油、牛羊肉、禽蛋、鮮菜等農產品漲價幅度最大,個別農產品在不到一年時間上漲一倍多。比如2007年5月底,全國286家產銷地批發市場豬肉價格最低位9.17元/公斤,到2008年1月25日,豬肉均價已達23.07元/公斤,上漲了1.53倍;大豆油東北產地報價從2007年1月每噸6850元上漲到今年的13000元,上漲了近一倍。
第三,這次農產品價格上漲在地區范圍上既帶有廣泛性,也具有差異性。從城鄉看,2006年11月份以來,我國農村食品消費價格上升幅度連續15個月都超過城鎮食品消費價格上升幅度,比如2007年1-12月,城鎮居民食品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11.7%,而農村上漲了13.6%。從31個省(市區)看,本輪農產品漲價范圍廣,涉及到全國所有省份,其中有20個省(市區)去年食品消費價格上漲幅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這些省份大部分是中西部地區。比如,河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青海等省市區食品消費價格漲幅都超過14%,漲幅最高的省份是貴州(16.7%)。從農產品生產價格變動看,在2007年第四季度,全國絕大部分省份農產品生產價格漲幅都在10%以上,其中有16個省份漲幅超過20%,黑龍江、湖南、廣西、重慶等省份分別達到31.9%、36.7%、31%、41.5%。分品種看,在2007年第四季度,全國有19個省份畜禽產品生產價格漲幅同比超過30%,其中有12個省份漲幅超過40%,漲幅最高省份是湖南(65.9%)。
二、農產品價格上漲成因分析
這次農產品上漲,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貨幣溢出效應、經濟周期影響作用,也有成本推動和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傳導作用。
首先,本次農產品價格上漲在很大程度上是貨幣溢出效應。2007年末我國廣義貨幣(M2)投放達到40.34萬億元,比2003年末增長82%,而同期農業增加值僅增長21.8%,糧食產量增長16.4%,油料增長-12.5%,糖料15.2%,棉花56.4%,肉類-1.9%,水產品0.7%。在貨幣增長遠快于農產品供給增長速度時,貨幣與農產品價格比例關系就發生了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由于農產品特別是食品需求彈性低,增產或不增產的產品價格都要上漲,往往是減產的農產品帶頭漲價,而且上升幅度較大。因此,農產品價格上漲是貨幣超經濟發行的最終反映和結果,而不是引發通貨膨脹的原因。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貨幣與農產品價格是一種特殊關系,受農產品統購統銷體制支配,當政府決定要調高農產品收購價格時,央行就必須按照計劃發行相應的貨幣,此時確實是農產品漲價引起貨幣供給的增長。但現階段不同,貨幣發行在先,農產品漲價在后。因為農產品價格完全由市場供求決定,而貨幣是在投資、外匯儲備等持續高增長條件下超經濟發行,當貨幣供給不斷快于國民經濟和農產品供給增長時,農產品價格遲早會上漲。
其次,農產品漲價與經濟增長周期密切相關。從周期理論分析,每一經濟增長周期都可分上升階段和下降階段,上升階段稱繁榮期,下降階段稱為收縮期。在經濟增長的上升階段特別是頂峰時期,如果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超過供給的增長,農產品價格就會在“珠網效應”作用下,以快于需求量增長幅度向上攀升;當經濟增長處于收縮時期,如果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慢于供給的增長,農產品價格又會在“珠網效應”作用下,以快于需求量下降速度向下滑落。當前,我國經濟已連續5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長幅度,恰恰處于本次經濟增長周期的繁榮時期。經濟高增長既帶來了非農產業對農產品原料需求量的快速增加,也帶來了居民對食品量(以肉蛋、植物油為代表)的快速增長。在農產品生產增長低于需求增長的情況下,價格必然迅速上揚。
再次,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也拉動農產品價格上漲。2003年以來,由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人工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由此導致農業生產成本上升。從表2看出,2006年六種農產品的總成本比2003年提高幅度在17.8%—50.5%之間,其中蔬菜、棉花、生豬成本提高較快。進入2007年,農產品成本提高還有加快的趨勢,因為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從1月份同比上漲3.9%開始也一路上揚,11月份達到11.8%,12月份達到13%,今年1月升至14.3%。毫無疑問,步步攀升的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還會將農產品生產成本向上推進。

農業生產成本不斷增加,必將推動農產品市場價格上漲。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的一份報告計算,當糧食的生產費用每提高1%,市場糧食價格就會提高0.875%,當糧食生產的勞動力成本每提高1%,市場糧食價格也會提高0.75%。很顯然,在市場上,當農產品生產成本明顯提高后,如果農產品市場價格不變,生產者就會自動壓縮生產量,直接引起市場供給減少,農產品市場供給減少又直接導致價格上漲,最終農產品供求在價格上升中達到新的均衡。比如目前的生豬、油料市場供求變化就是典型的例證。因此,在一個時期里,只要農業生產成本出現了較快上升趨勢,在市場供求規律作用下,農產品市場價格就一定會上漲。
最后,國際農產品價格上漲還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國內農產品的漲價。從2005年初以來,國際大豆、玉米、小麥和食用油等農產品連續漲價,并屢屢創下新高,也影響了國內農產品的市場價格。一方面,我國大量進口大豆和食用油,必將直接引起同類產品和相關副產品的跟隨式漲價;另一方面,國際農產品普遍漲價,還抬高了國內流通商、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漲價預期,由此形成了農產品漲價的波及效應。
三、對未來農產品價格走勢判斷與對策建議
在今后一段時間里,受美國次貸危機蔓延的影響,美歐經濟增速趨緩,對我國的出口需求下降,這將把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向下拉,去年以來的宏觀緊縮也是要將偏快的經濟增長速度降下來,在這“雙重力量”作用下,我國經濟從高位下降會使農產品的總需求下降,由此農產品價格上漲壓力會有所減輕。但是,今年開春后,燃油、化肥、農膜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繼續快速上漲,流動性過剩矛盾還在不斷積累,這些因素又會給農產品價格繼續上漲增加較大的動力。因此,今后幾個月,農產品價格可能還將延續上漲的趨勢。
農產品價格上漲既有內生因素,也有外生因素,它是國民經濟運行狀況的重要標志和客觀反映。要想將當前農產品價格調整到合理范圍,就必須采取內外結合的政策措施。
第一,堅持從緊的貨幣政策,控制流動性過剩,從宏觀層面減輕農產品價格全面上漲的壓力。在貨幣連續超經濟發行,形成比較嚴重的流動性過剩時,與城鄉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商品特別是食品價格上漲,將是一個趨勢。控制食品以及農產品價格全面上漲,首先必須解決貨幣供給從松的問題。去年以來,我國雖然采取了一系列從緊的貨幣政策,但農產品價格全面上漲的趨勢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必須加大貨幣政策的從緊力度,綜合利用利率、準備金率和票據對沖等手段,繼續減少資金的流動性,改變市場流通中貨幣籃子與食品籃子兩者的比例關系,擠出貨幣溢出效應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
第二,要從政策上支持主要農產品的生產,增加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本次農產品漲價與前幾次有所不同,前幾次農產品價格上漲都是先從糧食開始,爾后擴張到棉油國菜肉禽蛋等方面。這次農產品價格上漲先是從肉類、油脂、禽蛋類開始,最后蔓延到所有農產品。因此,當前我國農業政策除了繼續加強糧食生產支持政策外,還應該支持油料、肉類、禽蛋等農產品的生產,政策支持重點要放在降低生產成本方面,可對這些產品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資料進行價格補貼,補貼對象是規模化種養殖戶。與此同時,還應該加強政府對農業的公共服務能力,比如在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蟲害防治、科技推廣與農業技能培訓、信息服務、農業保險等方面,為農民提供支持,搞好農業的公共服務,既能明顯降低農業的生產成本,同時還能提高農產品的生產能力。因此,各級政府應該在財力、物力和人力上,增加對農業公共服務的支持。
第三,加強對重要農產品的市場調控,利用進出口和儲備調節當前的農產品市場供求關系。2007年12月以來,為了抑制國內糧食價格上漲,國家首先取消了小麥、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原糧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稅,接著又增加了這些產品的出口關稅,同時實行出口配額許可證管理。可以肯定,這些出口限制措施對增加國內糧食有效供給必將起到積極作用。但是,這些措施對抑制畜禽產品價格沒有直接影響。為了抑制國內畜禽產品價格過快上漲,可以考慮采取一些出口限制措施,對豬、牛、羊、禽蛋等產品采取臨時的關稅限制政策。另外,我們還可以適當增加畜禽產品的進口數量,并動用國內主要農產品儲備進行必要的市場拋售,以增加農產品的有效供給。
最后,增加對困難群體的補助,減少農產品價格上漲對社會的負面影響。綜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本次農產品價格在短期內很難降下來。但是,農產品價格上漲對于低收入群體已經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該群體收入水平低,食品支出費用比重高,糧食、食用油和肉禽蛋菜漲價大大增加了他們的負擔。在農產品價格上漲過程中,只要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補貼和救助強度,則可以將價格上漲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最小程度。因此,面對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上漲,各級政府應該籌集一定財力,盡快提高低保標準,向低收入群體和生活困難家庭發放食品價格補貼,以減少他們的損失。□
參考文獻:
[1]崔傳義.妥善處理勞動力轉移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紅旗文稿[J].2007(6).
[2]蔡昉,都陽.遷移的雙重勸因及其政策含義——檢驗相對貧困假說,中國人口科學[J]2002(4).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