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公推公選黨政領導干部已成了黨和政府選人用人的一大風景,隔三岔五,人們總能從媒體上看到類似激動人心的報道。日前(2008年3月27日上午),南京市就通過電視直播方式來公開選拔領導干部。16名市管副職干部在電視上公開競選4個政府部門“一把手”職位。這16名候選人除了要進行一番面對公眾的演講外,還回答現場提問,而且每人必須回答兩位市民的問題(《現代快報》3/28)。
從形式上看,南京市這次“公選”和以往各地的做法有較大的突破。一是“公選”的是正職而非副職;二是電視直播,透明度高;三是不僅要回答專家提問,而且要回答市民問題,民意成分增加。
應當說,這種公開選拔干部的方式是對過去那種封閉式選人用人體制的一種改革,是對“少數人選少數人”政策的一大改進。群眾推薦,民意否決,差額票決等都突出了公意、彰顯了民意,都在公開透明上下了功夫,無論怎么說,這都是一大進步,是思想解放、與時俱進的一種有益的嘗試。
不過,筆者以為,“公選”只是選拔和任用干部的第一道關卡,如何讓我們選拔出來并走上領導崗位的干部在履職過程中干得好、站得穩、站得久才是最重要的??纯催@些年來一個又一個“倒下”的官員,哪個不是經過多年奮斗、層層選拔而走上領導崗位的?其中有些官員昨天還是政壇上一顆閃閃發亮的明星,轉瞬之間卻成了一只饕餮大鱷,由眾人擁戴的公仆而成為千古罪人。原因何在?是真的“放松了學習”、“放松了思想改造”?也許有一點,但根本的還在于缺少了一種實質性的監督。缺少監督的權力必然會被濫用,這是古今中外的一條鐵律。
中國二千多年的皇權專制歲月里選拔和任用官員一直為歷代統治者所重視,從漢代的舉薦、征辟,到隋唐以來的科舉,對官員的選用始終是作為關乎社稷民生天下安危的大事來做的,但結果如何,歷史已給了答案。為何經過反復挑選的甚至通過皇帝面試的官員,絕大多數不是庸吏就是貪官?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傳統的官場是一個封閉的“圈子”,老百姓無從監督,也無權監督。
所以,筆者認為,我們在選人用人方面,增強公開度和透明度固然重要,但最要緊的是改造我們的官場生態,要變傳統的封閉式為現代的開放式,要將少數人的游戲變為大眾的公開競爭,要將體制內的垂直監督變為全方位的立體監督,要將一切權力和權力的運作置于陽光下。正如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所說,要“重點加強對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人財物管理使用、關鍵崗位的監督,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落實黨內監督條例,加強民主監督,發揮好輿論監督作用,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
倘若我們能切實落實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的講話,真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現實生活中那些“官員悲劇”也許就不會前仆后繼地上演了。□
(作者單位:長沙市27中)
責任編輯: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