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6月19日出臺電價調整方案,決定自7月1日起將全國銷售電價平均每千瓦時提高2.5分錢,同時,對煤價采取臨時價格干預措施。
本次電價調整平均漲幅4.7%。同時還對電網銷售電價結構進行了調整,全面推行城鄉用電同價、推進工商業用電同價、進一步拉大各電壓等級差價,并對實行兩部制電價的用戶,適當提高基本電價在電價總水平中的比重。對居民生活用電和農業生產、化肥生產用電價格未作調整,四川、陜西、甘肅三省受地震災害影響嚴重的縣(市)用電價格也不作調整。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兩年來電力企業成本增支因素較多,首先是電煤價格持續大幅攀升。據中電聯和煤炭運銷協會統計,2007年全國發電用煤平均每噸提高25元;今年以來,又連續兩輪上漲近60元,兩年累計每噸上漲80多元。電煤價格的大幅上漲,導致發電企業普遍出現虧損。二是電廠脫硫成本增加,為調動發電企業安裝脫硫設施的積極性,國家出臺了脫硫加價政策,規定脫硫電廠上網電價每千瓦時提高1.5分錢。2007、2008年共有2億多千瓦燃煤機組加裝煙氣脫硫設施。去年全社會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4.66%,其中發電企業脫硫的貢獻率占70%。三是“十一五”期間為提高電網輸配送能力,電網企業每年增加投資3000億元左右,增加了還本付息額的負擔。另外,為鼓勵風力發電、生物質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需要適當提高。提高電力價格適當補償電力企業成本增支,有利于緩解電力企業經營困難,保障電力供應,促進能源資源節約。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認為,從總體看這次電價調整對物價總水平的影響不大。這次居民生活用電價格沒有調整,不會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產生直接影響。糧食價格變化對物價總水平影響至關重要。農業和化肥生產電價不調整,有利于穩定糧價,進而穩定農業生產,減緩物價總水平上漲的壓力。工商企業用電價格調整后,對物價總水平影響也非常有限,一方面,大部分加工企業用電成本占總成本比重不大,電價調整影響成本增支很小,可以通過加強管理等措施承受消化;另一方面,一些高耗電特別是“兩高一資”(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性)企業,盡管電價調整會對企業產生一定影響,但由于這些行業多屬于產能過剩行業,市場競爭激烈,電費成本增支通過提價轉嫁出去受到制約。
在談到對發電用煤價格實行臨時價格干預的問題時,這位負責人稱,今年以來發電用煤價格持續大幅上漲,預計今后一段時間仍將呈上漲態勢。為防止煤、電價格出現輪番上漲,依據《價格法》有關規定,決定對全國發電用煤實行臨時價格干預措施,以促進煤、電行業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穩定和健康發展。這次對發電用煤價格主要采取了最高限價的干預措施,即要求全國煤炭生產企業供發電用煤,包括重點合同電煤和非重點合同電煤,其出礦價(車板價)均以2008年6月19日實際結算價格為最高限價。臨時價格干預期間,煤炭生產企業供發電用煤出礦價(車板價)一律不得超過最高限價。為穩定非重點合同電煤的市場銷售價格,省級價格主管部門要采取限定差價率等措施,控制流通環節費用。同時,要求煤炭生產企業保障電煤供應。煤炭供需雙方已簽訂合同的,要嚴格按照合同約定的數量、質量和價格履行電煤合同;禁止將重點合同煤轉為市場煤銷售;煤炭運輸等流通企業要執行規定的收費標準,不得擅自提價或價外加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