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世界最發達國家的GDP中,80%以上來源于服務業,其中以知識、創意為基礎的文化創意產業扮演了主要角色。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從1980-1997年,國際文化貿易量增長了10倍。國際知名的會計和咨詢服務公司——普華永道公司,在世紀之交發表的預測報告說,在今后5年內,全球娛樂與傳媒業等文化創意為主的服務業將以每年7.2%的速度增長,大大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長速度(3.2%)。
從全球的經驗來看,文化創意產業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戰略價值,這是基于文化創意產業本身所蘊涵的獨特價值。當前國內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的特征的分析往往流于浮泛,有待深入系統的梳理。本文從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的視野探討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八大特征,依據重要性排序,大致歸納如下: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內生型經濟增長模式
一個國家內在的技術創新機制是一國經濟保持長期增長的引擎,長期對于科技教育的投入和人力資源水平的提升是形成內在技術創新機制的基礎。這是新經濟增長理論的基本觀點,這種經濟增長理論也稱為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后工業國家的經濟增長事實說明,單純追求GDP的經濟增長模式日益被綜合考慮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增長模式替代,更人性化的經濟增長使人們意識到技術創新需要與文化創意相配合。因此,可以說文化創意產業這種新興產業模式是對于以科技為核心的內生經濟增長的發展與補充。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附加價值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興產業,具有規模收益遞增的特征
化創意產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核心價值是無形的知識產權,幾乎不需要消耗自然資源,不但不會破壞環境,而且還有利于營造更人性化的、與天地自然和諧的人類生存環境。文化創意資源附加價值高,對于整體的經濟發展與結構優化具有強大的輻射性和滲透性;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出不僅可以滿足公民的個人消費,而且通過個體性的或公共性的消費還可以產生一種內生性的創新積累,進一步優化和完善文化創意環境。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情智產業
與傳統的產業不同的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生產者高度關注自己的生產與產品,與普通生產者的較為單純的為了賺錢謀生的外在需要不同,創意行為具有藝術創造的特點,它是一種發自內在的需要。創意作品是被生產者高度重視的對象,甚至可以滿足生產者的自我實現需要。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滿足消費者精神乃至情感需要的體驗經濟。從生產到消費,文化創意產業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特色,它是文化經濟化與經濟文化化的一種交匯。
文化創意產業是科技創新與內容創新高度融合的產業
當前,創新是時代的最強音。建設創新型國家體系成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不過,現在所談論的創新主要指的是科技創新,對于創新體系的建設來說,僅有科技的創新是不夠的。文化創意產業的提出是對于目前熱議的國家創新體系的一種非常及時的補充和完善。科技創新無疑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但單純追求科技創新正如簡單追求GDP的增長一樣,都是對于經濟發展的內涵的忽視,符合人性與自然和諧的發展才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真正目的??萍际且环N工具理性的產物,必須與文化的價值理性相融合,自然與社會經濟的整體和諧發展才具可持續性。美國著名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和他的伙伴提出“高科技(high tech)”與“高情感(high touch)”均衡發展觀:“歡迎保留人性的科技,拒絕侵犯人性的科技。承認科技是文化進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類創造的產物,我們的夢想與靈感的結晶——承認創造新科技的欲望是人類的基本天性;但是也認為藝術、故事、戲劇、宗教、自然和時間,都是科技進化中的對等伙伴,因為這些東西滋養靈魂、滿足渴望。想要表達生而為人的意義,并且是充分運用科技來表達?!?/p>
文化創意產業是以文化或創意等無形資產投入為主的經濟現象
進入后工業化社會,人類經濟發展發生了一個重大的結構性變革,經濟的發展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經濟的增長由外生型向內生型轉變。在這一革命性的經濟社會進程中,資源的利用與保護成為一個核心問題。一個基本的趨勢是,對于有限的自然資源的破壞性使用轉向開發附加價值高的無形智能資源。這一資源利用模式變革正是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的重要動力之一。文化、知識、創意等無形資產的開發和投入,與有形資產的使用不同的是,它們不會耗散,無形資產在使用中不斷累積,不斷增殖。通過產業化的生產和消費,文化創意資本還將在流通中融合和提升整體經濟發展的內在創新機制與創意活力。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個收入彈性大的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實現的終端消費是人們的精神娛樂消費需要,是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生活需要的基礎上的一種較高層次需求。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適宜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與該國家或地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與恩格爾系數的結構有密切關系。按照普遍的說法,在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的經濟發展階段,文化精神性的消費會有大幅度的增長,這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機遇期。由于文化創意產業的需求收入彈性大,因此該產業的發展也會因社會經濟發展的差異而出現較突出的地區差異性。需求收入彈性大的產業特征也造成文化創意產業雖然附加值高,利潤空間大,但這一產業需求的不確定性高,市場風險也非常大。
文化創意產業高度依賴全球化中的本土優勢:特色與競爭
文化創意產品生產的初始成本非常高,但是它的復制和流通成本相對很小。文化創意產業的收益模式主要依賴對于文化創意產品的重復開發和利用,通過廣泛傳播、授權經營等方式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來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全球性的傳媒文化集團的經營實踐也表明,內容產品是核心競爭力的依托,但70%左右的利潤是來自全球化的傳播和產業鏈的延伸拓展。
現代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日益激烈,市場細分和生產的專業性越來越強。本土化的文化與創意的特色成為差異化競爭的核心要素,加之文化創意產品在跨文化貿易中存在特殊的“文化折扣(cultural discount)”現象,文化創意產品的主體消費群是有相似文化背景或文化親和力的本土文化娛樂消費者,因此文化創意產業高度依賴本土文化特色與市場優勢??疾煲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之所以在全球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如美國的影視產業,一個基本的事實是巨大的國內消費市場保證了大投入和成本回收周期短,利用復制和傳播的低成本優勢和成熟的國際化營銷機制將產品推向國際市場,賺取源源不斷的高附加價值利潤。
文化創意產業具有生態化的靈活就業特點
由于生產與消費的全民性特征,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巨大的就業潛力,凡是有創意活力的人都有可能成為這一產業的從業者,比如一個彩鈴的創作者,一個flash的愛好者等等,都是創意工作者。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務機制,將龐大零散的創意工作者整合進產業的鏈條中來。文化創意人員的就業形態與傳統產業有很大的不同,表現為典型的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特征,不同于傳統的固定集中的辦公方式,文化創意從業者的工作形式更加靈活,工作地點更加分散,工作聯系更加網絡化。沒有了傳統工業化的就業模式局限,文化創意人才的分布出現了離心化的趨勢,他們逐水草而居,貼近自然,回歸本真,聆受天籟,形成了一種生態化的靈活就業新格局。
《周易·系》云:“一陰一陽之謂道”,有陽有陰,猶如有乾坤,《周易·彖傳》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猎绽ぴ?,萬物資生?!币魂栆魂?,資始資生,剛柔相濟,虛實相生。中國文化對于創造的理解是強調陰陽互補,認為只有如此,才能保持“生生不息”之周流變化(既“周易”),這是天地人文的根本“道”理。如果說科技創新是剛性的,那么內容創新是陰性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總體特性就是要將科技、文化、自然以及個體的創意高度融合,而只要達到這種融合,國家或民族的整體創新發展才會做到“生生不息”。
(作者: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