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克運動會是世界最高級的體育比賽運動,它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精神。這種精神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不斷地把以人為本的精神提升至新的境界。北京提出“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它所體現的人文思想的深刻內涵,不僅是對奧林匹克這一精神的弘揚和發展,而且成為北京城市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建設新的思想資源,推動著北京城市人文環境的改善。
人文精神更加普及與提升
人文精神的普及對于城市人文環境的營造有著重要影響。人文奧運是人文精神普及的切入點。北京提出“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之后,組織了一系列理論研討,論證人文奧運與奧林匹克精神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這不僅進一步深化了人們對奧林匹克精神的認識和理解,也進一步普及了人文精神和理念。北京制定的《人文奧運行動規劃》體現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最基本的精神要求,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中國自古以來,在傳統文化中就有“天大、地大、人亦大”的以人為本的思想,這一思想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解釋,但都沒有脫離人的價值實現這一核心問題。實施人文奧運行動規劃,是人們實踐人文奧運的具體行動,人們在參與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人文思想的影響,這種影響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實際效果證明:人們在參與籌辦奧運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從多維的視角進一步了解和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并傳承這種深厚的文化積淀,同時,還能夠以現代意識和國際視野,敞開胸懷吸收人類文明成果,在延續中華文化的血脈中與時俱進,使“人文關懷”、“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社會各項活動中日漸顯現,并對社會產生影響。實施人文奧運,北京提出共建奧運、共享奧運成果的口號,使籌辦奧運的每一項工作與造福人民群眾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實現從惠及人民群眾的角度安排奧運籌辦工作,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上來把握舉辦奧運,這樣不僅會實現舉辦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的目標,而且以實實在在看得見的實惠讓更多的人認識和接受人文思想。在籌辦人文奧運的過程中,不論是通過理論研討對人文思想的普及,還是在實施過程中對人文思想的凸現,都促進了奧林匹克精神得到最廣泛的傳播,使人文奧運的影響從一屆奧運會,擴展到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拓展了以人為本思想的空間,增強了向社會的滲透力度。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日臻完善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及群眾文體活動開展情況,是城市人文環境狀況測評的重要數據之一。研究奧運對城市人文環境營造產生的影響,當然也要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去論證。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文化建設項目,大多是公益性項目。長期以來,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存在著資金短缺的困難。如果資金能夠得到保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才有可能日益完善,達到覆蓋全社會的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最基本的文化需求。籌辦北京奧運會,人文奧運理念的宣傳與普及,促使政府站到新的起點上認識和謀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把更多的財政資金投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不斷解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資金短缺的問題,使公共文化服務的網絡不斷趨于完善,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同時,借助奧運帶來的文化契機,在一個更為開放的國際化平臺上,加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中國社科院等發布2007年文化藍皮書《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2007)》指出:根據30項文化事業主要指標綜合計算,2005年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綜合指數為70%,北京實現296%為最高,北京文化事業投入指數、從業人員及消費結構、公共文化設施服務、出版業指數、廣播影視網絡指數等各項均居全國第一位,文化小康排名亦列全國第一。
隨著奧運文化活動的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臻完善,各類文化設施建設大規模地向基層輻射,各類文化資源走進社區,便是高端的文化設施也努力創造條件服務基層群眾。北京迎奧運新建的一批標志性文化設施,與日益覆蓋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交相輝映,營造著濃濃的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
歷史文化名城風貌得到進一步保護
歷史文化名城風貌,是城市的文化特色,是城市重要的人文景觀。這一歷史風貌被保護的如何,能否得到尊重與善待,是衡量一個城市人文環境水準的重要尺度。北京有世界文化遺產6處,各種文物遺跡3500余處,100多座博物館,200多萬件珍貴藏品。這些遺產中有氣勢輝宏、富麗堂皇的皇家宮殿、皇家園林,歷史悠久、體系完備的廟宇建筑群,濃郁民俗氣息的四合院、胡同、商業街區等等。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在申辦奧運中所顯示出的獨特魅力,以及對世界產生的震撼和吸引,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蘊,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特別是北京奧運在實施“人文奧運”的理念后,對于如何展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討論,進一步提升了人們對文化遺產價值的認識,使保護北京城市歷史文化風貌得到整個社會空前的重視。新的認識帶來新的布局,北京初步形成了歷史文化街區和四合院保護的新思路。傳統不再是包袱,而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文化資源,北京城市建設進入了既積極保護古都風貌,同時又注意提升城市現代化水平新的階段。
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需要認識的自覺,還需要法律、法規的保障。為迎奧運,實施“人文奧運”文物保護計劃,2004年北京市頒布了《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這是北京首個全面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法規,為依法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在這個條例里,強化了國家對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的責任,明確了政府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主導作用。2005年底,北京被列為文物保護的文化遺產數量:世界文化遺產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64處、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68處,歷史文物保護區43片,地下文物埋藏區36處。國家級和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87家。以政府為主導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使文化遺產保護和修繕的資金也有了保障。2000年—2005年,市政府決定撥款6.9億元用于全市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80個文物建筑的搶險修繕項目,帶動各區縣、各相關單位配套資金50億元,13萬平方米文物建筑得到騰退、修復,不僅從根本上扭轉了北京市長期以來文物保護經費不足、文物建筑年久失修的局面,而且為全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良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迎奧運所帶動的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挖掘,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偉業,它不僅使北京城市歷史文脈得到保護,城市文化得到延續,同時,也使尊重和善待歷史文化遺產在社會有了更為廣泛的共識和行動,為北京城市的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
市民文明素質得到進一步提升
北京奧運軟環境建設如何提高,這是北京申奧成功以來社會的熱門話題。軟環境建設說到底是市民文明素質建設問題。據北京市社科院《中國社區發展報告》藍皮書:2005—2006年,等車擁擠、行人橫穿馬路、闖紅燈等現象有大幅度下降。北京不文明的現象減少了,市民的文明素質提高了。這些變化和進步得益于籌辦奧運。奧運會承載著中國人的百年強國之夢,申辦奧運成功,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民族自豪感。辦好奧運,展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成為全民族的共同愿望。這種愿望促進社會全體成員對維護社會文明的責任意識,這種意識探究起來,其實是國家意識,如人們常說的“我代表中國”。
奧林匹克運動不僅僅是一種體育競技活動,已經成為一種融體育、文化、教育于一體的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內涵的體育盛會。而且奧林匹克教育是奧林匹克運動的核心,充分發揮它的教育功能才能實現奧林匹克運動對真、善、美的追求。
人的文明素質的培育不僅僅在于教育,在于意識的覺悟,還在于制度的規范。北京在創建一流的人文奧運環境中,不僅積極地開展教育,同時開展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活動,以創建公共文明示范區,規范人們的行為。六年多的努力,北京奧運籌辦告訴人們,奧林匹克精神在北京的傳播與普及,實踐“人文奧運”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動,是城市人文環境建設的重要實踐,它不僅提升著城市的人文環境的水準,同時也帶來更多的理性思考,成為城市文明社會進步的寶貴財富。
(作者: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