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運用非正式溝通的方式,可以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增進教育雙方的交流與溝通、密切人際關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了解受教育者的真實思想情況,進而更有針對性地、更有效地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達到教育效果和目的。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非正式溝通 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是老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溝通過程,是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思想、信息、情感的雙向交流和溝通。通過溝通交流和互動,才能進一步促進雙方的理解和接納。由于在非正式溝通中,溝通雙方更為放松,行為舉止也更接近其“自然本色”,這種溝通方式具有獨特的功能,所以將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以增強教育效果。
一、非正式溝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就離不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溝通,這種溝通包括正式溝通,和非正式溝通。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式溝通是指在一定的組織系統中通過明文規定的渠道,進行信息的傳遞與交流。例如:學校召開各種報告會、政治理論輔導、定期學習制度,以及定期的會議制度。集中的理論學習、課堂理論教學等。是比較嚴肅、規范的溝通方式。而非正是溝通是在正式溝通以外進行的信息傳遞與交流,諸如人們私下交換意見、聊天、聚會等各種載體。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非正式溝通,是通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人際交往過程中完成的,不受組織系統的監督和限制,可以采取靈活的方式得到正式溝通難以獲得的某些消息,解決正式溝通中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非正式溝通是對正式溝通的補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種溝通方式,尤其是在青年學生中有特殊的作用和意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在教育過程中對非正式溝通方式加以研究和運用,讓受教育者更好地接受教育內容,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促進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的理解和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式溝通方式,往往都給人一種刻板的印象,認為是一種單純的思想觀念的傳達與灌輸,人們往往都比較反感這種枯燥乏味的理論。多年教學實踐證明,正式溝通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有其重要作用,但正式溝通不能取代非正式溝通方式,二者各有千秋。而非正式溝通的方式卻不一樣,它利用寬松的溝通環境和輕松的氛圍,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傳授給受教育者,利用這種方式所傳授的內容也容易使受教育者接受。例如。青年學生在非正式溝通活動中,組織受教育者參觀博物館、革命圣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遠遠要比在課堂上單純地講述愛國主義思想要生動得多,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也要高得多。
在教育過程中,要利用多種非正式溝通的方式和受教育者進行溝通,如聊天、活動、聚會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方式增強受教育者的感受力,教育者要使正式溝通中所要傳遞的各種思想、理論、觀點等和非正式溝通的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雙管齊下,有效地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密切教育雙方的人際關系,緩解人際沖突
正因為非正式溝通的獨特性,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地輕松。也能夠顧及到溝通對象的個性特點進行更深一步的了解和溝通。所以,經常性的非正式溝通能夠增進溝通雙方的感情。密切人際關系。相對于正式溝通來。非正是溝通具有靈活性,不受時間和地點的控制,只要溝通雙方彼此有相互交流的意向。就可以不拘時空地進行溝通,程序簡便,可以彌補正式溝通的刻板與遲緩。非正式溝通淡化教育痕跡。通過拉近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理距離,加強了交流,使教育雙方都對對方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促進受教育者對教育者的接納程度,強化對教育者的認同,增強其對教育內容的接受程度和教育效果。
非正式溝通能夠在相互尊重理解的前提下,縮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心理距離,消除正式溝通不良而產生的隔閡、誤會、戒備、疑惑等消極心理,在輕松自然的溝通氛圍中,有助于情感交流,增進相互的理解。舉例,特定條件下產生緊張師生關系,解決方式采用非正式溝通要比正式溝通效果要好得多,對師生關系有緩解作用。
(三)了解受教育者真實的思想狀況,反映真實情感
在非正式溝通的過程中。溝通雙方心理上是十分放松的,整個溝通過程也具有同正式溝通不同的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受教育者能更好地表達其真實的思想狀況。非正式溝通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進行的溝通,這個溝通過程建立在個人的感情基礎之上。有了一定的感情,教育雙方能更深一步地討論問題,提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不會象在正式溝通過程中那樣有所避諱。
相對來說,非正式溝通更能深入、細致、多角度地接受學生的思想實際、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動態,避免由于認知片面、溝通不良而形成的心理偏見。這樣就可以真實了解受教育者心理變化的軌跡和趨向,綜合分析產生問題的內在原因,克服教育上的主觀盲目性,增強針對性,做到有的放矢。
可見,非正式溝通能夠得到更多方面更為真實的信息,只有了解到了受教育者的真情實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使教育客體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靈活地運用非正式溝通手段,爭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
要想通過非正式溝通獲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的共同努力來提高溝通的準確性、穩定性以及溝通的效率。通過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素質,同時注意調動受教育者在溝通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使教育雙方互動起來,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促進非正式溝通的順利進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和目的。
(一)提高非正式溝通的針對性
任何一次非正式溝通,都必然是針對特定的對象和特定的問題進行的。全面、準確地了解和把握受教育者的個性特征、文化背景以及所要解決的問題的特殊性,提高非正式溝通的針對性,是非正式溝通能否取得預期效果的關鍵。
而要做到這些,則需要教育者具有較強的理解、判斷能力。教育者的理解判斷能力越高。對非正式溝通前和非正式溝通過程中出現的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就越強,就越能在非正式溝通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溝通對象、溝通內容、場合和氣氛靈活選擇溝通的方式,確保溝通中所要傳遞信息的準確無誤。同時還能判斷在受教育者之間所傳播信息的科學性與正確性,及時加以引導,使出現了思想偏差的受教育者能夠及時糾正思想上出現的問題。
(二)強化教育者的業務精度和知識深度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精湛的業務水平,體現于他們在宏觀上、理性上去把握住教育對象的特征,能根據不同教育對象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方式來激發教育對象在非正式溝通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只有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有了充分的認識和把握,在非正式溝通中科學地選擇方式方法,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溝通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面對思想復雜、興趣廣泛、愛好各異的教育對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要“樣樣通,一樣精”,即對社會、自然科學的知識面要廣,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專業知識要有獨到的應用能力。這樣,才能在溝通中與各種教育對象進行多方面的聯系和交流,擴大溝通的范圍。建立起廣泛、穩定的溝通網絡,輔助思想政治教育正式溝通。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提高受教育者的參與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教育影響,以及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響相統一的過程,也是一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向互動的一個過程。教育效果的好壞不僅取決于教育者施加的影響的效果的好壞,而且還包括受教育者接受影響的程度的高低。要提高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就要在非正式溝通中提高受教育者的參與度,讓他們在非正式溝通中放松心情。積極參與,主動給教育者提供真實的思想信息,以利于教育者掌握準確的信息,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進一步開展教育活動。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非正式溝通中處于平等的地位,無拘無束,有利于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非正式溝通內容的進一步深入,加強教育雙方的了解,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盡管非正式溝通具有正式溝通所不具備的優勢,但我們不能不加條件地通通采用非正式溝通的方式對教育對象進行教育,有的理論和思想觀念是適合通過非正式溝通進行教育、強化的,而有的是不適合的。例如,在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時候,就要求系統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理論體系,這些知識都是相互銜接、融會貫通的。受教育者的理論體系是不能通過非正式溝通的方式來建立的,,必須通過正式溝通,組織各種各樣的學習課程、講座等。教育對象只有在具備了科學的理論體系基礎上。才能再進一步地建立起自己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學會根據教育內容來選擇恰當的教育方式,不能用非正是溝通的教育方式貫穿于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
總之,雖然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過正式溝通而開展的,但是它離不開非正式溝通的輔助。在許多情況下,非正式溝通能夠解決正式溝通中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靈活的、有針對性的、經常性的非正式溝通往往可以如春風化雨,催發、滋潤一代新人健康、茁壯地成長,這是每一個思想政治工作者都不應該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