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網絡教育在給學習者帶來快捷和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正視這些問題才能解決它們,才能使網絡教育發揮更大的作用。本文主要從心理學和傳播學的角度,分析了網絡教育給學習者所帶來的一系列負效應,并對此提出了相關的對策。
關鍵詞 網絡教育 學習者 負效應 對策
一、前言
網絡教育的本質是以網絡為載體實現教與學的一種教育方式。與傳統面授教育相比,它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極大地豐富了學習資源。然而,在網絡教育發揮巨大功能的同時,其大大小小的負作用,也已漸露端倪。本文重點討論它所呈現的和潛在的負效應,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性建議,呼吁教育界、大眾傳播及其它有關方面采取正確導向,以促進網絡教育的深入健康發展。
二、網絡教育對學習者的負效應分析
1.學習者的“心理現實”與“客觀現實”存在差距
網絡教育中學習者的認知是從“客觀現實”到“媒介現實”,再到“心理現實”的演進過程,在網絡這樣一個復雜的環境中,由網絡“媒介現實”營造出的“擬態環境”雖然比其他媒體更多的與現實世界相互交織,但目前這個空間更多是虛擬的,會存在失真,與客觀環境有差距。在這種情況下,學習者如果把“擬態環境”當作了客觀環境,就不可避免的會導致他們對真實世界認知的謬誤和行為的失當。
2.網絡傳播技術對學習者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影響
網絡不僅通過它的內容影響人,而且還會通過網絡的使用方式來改變人。很多人在提到網絡教育時,都會提到它的數字化、超鏈接和多媒體化的特點,網絡的使用方式和其特點,會給學習者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帶來深刻的影響。
3.“信息迷航”——信息的多重選擇和無從選擇
浩如煙海的網上信息使學生在知識海洋里盡情遨游的同時,也容易使他們走入迷途和陷阱、偏離學習目標,出現了系統或個人所接收的信息超過其處理和接受能力的狀況,造成學習者的“信息迷航”,信息迷航在消耗學習者精力的同時也浪費了學習者寶貴的時間。
4.網絡對學習者情感的影響
網絡教育營造的是一種“物化”、“數字化、”“虛擬化”的學習環境,面對“人化”到“物化”的轉變和發展,人的態度、情緒、感情很少能在媒體中傳輸,網絡在表面拉近人距離的同時卻使人的心理越來越疏遠,感情越來越淡漠。學習者難免會產生一系列的不適應,如精力無法集中,信息迷航,情緒低下,情感缺失等,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學習者學習熱情的衰減。
三、減少網絡教育對學習者負效應的對策
1.強化人格教育,增強學習者的自我調節水平
社會、學校、家庭都要發揮各自的作用,通過對學習者進行政治教育、法制教育、人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增強其行為的自控能力和自我調節水平,積極指導他們尋找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中的差距,擺正自己的適當位置,以積極心態應對網上的世界,逐步使他們具有調控自我網上行為的能力,培養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全方位高素質人格健全的人才。
2.優化教學設計,為學習者提供優質服務
(1)設計情感化的網絡課程
重視網絡學習課程材料的教學設計:①強調采取模擬談話策略,開發具有談話風格的學習材料,促進學習者與學習材料之間的交互,促進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②以講故事的方法、自由交談的方法,促進情感交互;③以角色扮演的方法將學習者作為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一個演員參與整個學習過程。
(2)實施探究、協作式學習
在網絡教學環境中可以讓學習者自由組建小組,形成一種平等、互助、探究、協作式的小組學習方式,在實施探究、協作式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可以打破自我學習的封閉狀態,師生、學生之間通過各種媒介進行認知、情感、價值觀等多方面多層次的人際交往和相互作用。
(3)虛擬教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在網絡教育中,虛擬的聯系并不能培養真實的人類感情,所以應規定學習者一定時間的校內學習,發揮課堂實踐教學中教師潛移默化的情感作用以及易于控制的優勢,強化教師的監督、指導作用,把傳統學習和數字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重視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4)完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
網絡教學平臺應及時提供輔導、答疑、討論和作業評比等動態教學資源和信息,還要提供遠程學習咨詢,以及能夠實施導航、瀏覽、查詢、實時和非實時交互的教學,能夠實施網上教務、考務管理等,構成完善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為學習者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提供多樣化的選擇。
3.避免信息迷航
教學資源的呈現方式應符合人的認知規律,在內容上應做到:結構清楚、知識分類明確、層次鮮明、教學內容科技循序漸進;在形式上要做到:簡潔、一致、自然和可理解,屏幕的布局、信息的呈現和著色的運用要符合人的認知特征,一次呈現的信息量要科學,每次使學習者能集中其注意力完成一定量的學習,盡量減少與學習無關的注意力和時間的投入。學習者自身要明確什么樣的信息是有用的,將有限的注意力資源分配好,充分利用信息組織和檢索工具,從網絡上的海量數據中尋找到需要的學習資源。
4.注重情感關懷,減少情感交流缺失
在網絡教材設計與開發時要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堅持以科學的理論如傳播學、心理學,特別是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為指導;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交互功能,在教材處理時采取角色扮演,巧妙提問、設置表達情感的環節等形式來豐富學習者的情感體驗;借助CSCW(計算機支持的協同工作)技術構建協作學習模式,使學習者在虛擬的學習環境中能夠與他人進行充分的交流和協作;充分發揮多媒體和網絡的整合技術,用文字、聲音、動畫、圖像等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具體地、形象地、直觀地展現出來,將看上去似乎平淡的、枯燥乏味的、簡單的、教條性的內容,通過超文本和超媒體技術與奇異現象、生動事例、未曾接觸過的領域、現實社會、生活實際、未來事業等鏈接起來,使學習者驚奇地發現不可思議的事實、教材中所蘊涵的趣味性、深刻內涵、實用價值,從而產生進一步探究、琢磨、領會的學習興趣,并掌握學習的要義。
四、結論
網絡教育通過影響教育過程中的教育主體、教育客體和教育資料,進而影響了現代教育,它在帶給人類以學習機會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負效應。由傳統教育模式向網絡教育過渡,客觀上造成了人性環境的物化,反思網絡教育的不足,深刻認識網絡教育對學習者造成的負效應,并采取相應的對策是促進網絡教育快速健康發展的“磨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