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幾年,各省、市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文件精神,紛紛建立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我們可從以下五方面來建設重點研究基地:整合學科資源,形成研究特色;加強學術互動,交流管理經(jīng)驗;樹立大資料室觀念,實現(xiàn)網(wǎng)絡化管理;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立足當代研究;優(yōu)化科研隊伍,改善管理模式。
關鍵詞 省、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建設《意見》
自從2004年頒布《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以來,各地認真學習文件精神,紛紛開展工作,浙江、湖南、四川、重慶等省、直轄市都在這幾年建立了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拿浙江省來說,于2006年4月建立了11個首批省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并出臺《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管理辦法》。各省、市建立重點研究基地的目的在于加強自身優(yōu)勢學科的建設,推出具有重大影響的精品成果,從而推動全國繁榮和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主義事業(yè),實現(xiàn)“努力建設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的總體目標。如何建設好重點研究基地,發(fā)揮它在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主導作用是目前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
一、整合學科資源,形成研究特色
《意見》中指出: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傳統(tǒng)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建設。有的省在申報條件中規(guī)定“基地不得采用二級學科以上的學科名稱”,“跨學科、跨單位組織持續(xù)、系統(tǒng)研究的開放式研究機構”。這就表明重點研究基地的學科結構并不是單一的、分散的,而是需要有多個具有一定關聯(lián)的學科整合而成,可下設若干個研究方向。
不過,整合學科后形成的重點研究基地,它的研究任務并不是每個學科都需面面俱到,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整個基地沒有研究重點,紊亂龐雜,而是需要形成若干個研究重點,研究的切口要小,圍繞某個學術前沿問題、現(xiàn)實問題、重大理論為中心開展,力求研究深度,經(jīng)過若干年,形成基地標志性的研究特色。例如,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浙江師范大學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根據(jù)設立的三個研究方向“江南文學與藝術”、“江南學術與文獻”和“江南城市與社會”,目前的基地有四個重大攻關項目:“江南文化世家系列研究”、“浙東學術系列研究”、“兩浙人文傳統(tǒng)和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化進程”和“江南城鎮(zhèn)通史系列研究”,力求在五年內完成這些項目,成為基地的研究特色。
二、加強學術互動,交流管理經(jīng)驗
學術交流是基地與學術界交流的主要渠道。研究不能孤立,不能關在屋子里自己做學問,必須打開大門把別人請進來,讓自己走出去。學術交流的形式可以多樣,可以是論壇形式,請國內外知名的領域內的專家講學;可以是小型會議式的,在一定范圍內就某一話題開展學術交流;可以是國際學術會議式的,尤其可以借鑒國外領域內研究專家的研究方法、學術思想;可以是選派基地人員做訪學;等等。
現(xiàn)重點研究基地大部分實行基地負責人負責制,每個研究方向有首席專家,辦公室處理日常事務。因基地機構性質不同于其他常設行政機構、學院,因此在管理上也會有一定的難度,如何在開放性的機構下保證研究成果的質量并使得基地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是不得不面臨的一個問題。各基地之間可進行經(jīng)驗交流,可與省內兄弟基地,也可與省外基地,還可與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借鑒好的管理模式,提高自身建設。政府領導部門可定時召開重點基地建設會議,總結基地建設情況,交流基地建設經(jīng)驗。
三、樹立大資料室觀念,實現(xiàn)網(wǎng)絡化管理
重點研究基地需要建成該領域全省乃至全國的“信息資料庫”。但是,一個新成立的研究基地,需要達到這一標準并不可能。單獨重新建立資料庫一是沒有充足的條件,缺乏資金,二是沒有必要。一般掛靠單位在這一領域圖書資料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積累,無需“另起爐灶”。因此,我們可以樹立大資料室的觀念。“所謂大資料室觀念。就是要求基地依托學校統(tǒng)籌規(guī)劃基地圖書資料建設,對校內各單位所有的基地所需信息資源進行重組和合理配置。”基地可以先查清所在學校甚至是學院該領域圖書資料情況,每年可以投入一定的資金用于購買更有針對性、更深入的圖書。放于學校圖書館或者學院資料室。做到校內資源共享。這樣,就可以不斷完善基地的圖書資料,不僅有廣度,而且還有深度。
信息資料的網(wǎng)絡化管理也是重點研究基地的建設任務。基地應建立專業(yè)網(wǎng)站,不僅包括基地的最新動態(tài),還需要建立一個電子文獻庫。該文獻庫不是把已有的文獻“炒冷飯”,而是需要建立具有新意的、能凸現(xiàn)基地研究特色的文獻資料。另外,通過網(wǎng)絡,可以與外界互動,使網(wǎng)站成為與外界溝通的橋梁。
四、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立足當代研究
創(chuàng)新,是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中的關鍵詞。也是建設重點研究基地的靈魂。基地要完成它為哲學社會科學服務的任務就需要始終貫徹這個精神。基地在研究內容需要尋找新的突破口,或挖掘邊緣學科、新興學科的潛力,或站在傳統(tǒng)學科的基礎上做更深入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不再一味使用陳舊的手段,需要拓寬研究思路,尋找新的研究方法。重點研究基地應是領域內前沿學術的高地。
研究成果需為社會服務,這就需要研究內容貼近社會、貼近現(xiàn)實、貼近當代。重點研究基地研究的著眼點也就在當代上。有的基地重于應用實踐研究,那么就需要緊緊聯(lián)系社會實際,真正能解決該省在發(fā)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為省委省政府相關部門獻計獻策。有的基地重于基礎理論研究,也需要結合當代,弘揚傳統(tǒng)歷史文化,為進一步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提供條件。例如,把浙江大學“文獻集成編纂中心”納入浙江省哲社重點研究基地,就是為了使浙江地方歷史文化在新時代里能發(fā)揚光大。
五、優(yōu)化科研隊伍,改善管理模式
重點研究基地的學術隊伍主要來源于校內的相關研究人員和校外領域內具有研究特長的專家。它是一支相對比較開放的研究隊伍,吸納與基地研究方向一致并有一定學術建樹的研究人員。對于校外研究人員,可以是全開放式的,若有基地在研科研項目,列為基地專職研究人員,若項目完成,則可解除關系。靈活的管理體制可以更多的吸納優(yōu)秀的科研成果,但是也會帶來科研隊伍不穩(wěn)定的弊端。因此可通過招聘科研編制的研究人員,把校內研究人員中具有基地科研項目的、研究方向與基地研究方向吻合的列為固定專職研究人員等途徑來穩(wěn)定科研隊伍。
如何在相對開放的情況下建立一支又相對比較穩(wěn)定、質量又高的科研隊伍?這就需要有健全的管理體制。優(yōu)勝劣汰,形成科學合理的競爭機制、健康向上的激勵機制、切實可行的懲罰機制。
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建設還處在初步階段,需要更多的領導、專家出謀劃策,給予指導,才能更快地完成繁榮和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