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創新型教師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主體,創新教育給現代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提高自身能力,以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開創創新教育的新局面。
關鍵詞 創新 知識底蘊 學術研究 心理素質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當今時代,衡量一個國家的強弱,不是看資本的多少,而是看創新型人才的多少。創新型人才需要靠創新教育來培養,而實施創新教育的主體應該是創新型教師。教師的創新能力是指教師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求異性、新穎性和高效性的能力。具有創新能力的教師,在解決某一教育教學課題時往往并不遵循固定的程序與模式,而總是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情境中,根據實際情況去合理地組織教育內容和過程,靈活地采取各種新的方式方法,將自己的創造性蘊含于上述活動中。所以,創新教育要求教師動態的呈現知識,發散的引導思維,不懈的培養毅力,這就給現代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因此,成為一名創新型教師應提高以下幾種能力。
一、提高知識底蘊的能力
首先,知識是一切進步的階梯,提高自身修養,加強自身學科的學習。從深層次挖掘學科內涵,才有助于從一個高起點俯視當前知識,才能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觸類旁通,才能對所學知識進行創新。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生眼里的教師應當是一位聰明、博學、善于思考、熱愛知識的人。”
其次,做為一名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不但要精通本學科內容,對相關學科知識也要充分了解,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去獲得一條涓涓不息的知識“長河”。所以要想成為一名創新型教師,不僅要提高自身學科和學習,更要加大學科間的聯系,挖掘自身學科與相似相近學科的聯系,建立網狀、立體的知識結構,在精通本專業基礎上,博學和統覽相關學科,從而改變已有的知識結構和傳統的思維方式,增強學科相融性和綜合實踐能力。以一個新的視角,全方位地進行和完成教學工作,以適應未來教育教學的需要。從而為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為了使學生獲得一點知識的亮光,教師應吸進整個光的海洋。”沈元老師用他淵博的知識,培養出陳景潤那樣偉大的數學家,魏書生、錢夢龍、于永正等名師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績,與他們有著豐富的知識結構是分不開的。
二、提高學術研究的能力
現代教師既是教法的研究者,也是學法的研究者,而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人才的社會活動。現代教育必須以思維教育代替記憶教育。因此,現代教育需要的不僅僅是能“教書”的教師,而是“教書、科研、管理”為一體的復合型教師。教師必須主動接觸新事物,積極探索,善于總結。認真開展教育教學的學術研究活動,教學工作才能不斷開創出新的局面。教學與教研雖然是相對獨立的兩項工作,但是它們具有相互促進的內在聯系。教研具有強大的綜合功能,它能確保教師的精力和智力準確、恰當、高效地投入到教學實踐中去。從科學的系統的高度來駕馭教學內容,有效地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
同時,教育科研意識和能力素質體現為教師對教育事業的一種執著精神和工作態度。教師引導學生開發心智,啟迪心靈是一項最富有創造性的極其復雜的實踐活動,教師必須對自己的工作富有極大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從而自覺地有意識的去追求和探究教育活動的底蘊,才可能會有創造性的工作表現。因此。做為創新型教師必須具備教育科研能力。
三、提高教育創新的能力
創新型教師必須具有開啟教育奧秘的能力。教師應以新觀念為主帥。以新能力為先鋒,以新方法為武器,以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為導向,以傳統的教育理論和講授法為借鑒,展開教學實踐。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的原則,啟發學生掌握自學的金鑰匙,要打破傳統教育中教師“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和教師說了算的專制現象。改變長期以來學生形成的被動接受知識、不敢對教師提出異議的“唯師是從”的不良習慣。
為此,教師要創新教學設計,實施個性化教育方法,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充分發揮學生自己創造才能。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堅持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觀念。教育教學的本質是開發人的潛能,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在教學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時,要時時思考如何讓每個學生樂意學,學會學習,善于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教師如何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困難。
此外,要想實施創新教育,就要敢于對目前阻礙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教育教學現狀說一個“不”字。要用質疑的目光、否定的態度、發展的思路對教學現狀經常進行反思,并進行不斷的創新,敢于打破常規,不受習俗束縛,敢想人所未想,敢做人所未做,勇于獨辟蹊徑,去追求自己的奮斗目標。為此,教師必須勤學善思,不迷信,不盲從,不唯書,不唯上,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以客觀規律和客觀現實為依據,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實踐。不斷探索出教學的新路子。
四、提高心理素質的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質對于創新型教師是至關重要的。首先,創新型教師要善于調控教學情境,善于創設適宜學生創造思維的環境氣氛,但在這樣的氣氛中,學生思維活躍,課堂秩序容易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甚至出現一些棘手的突發事件,所以,教師要有處理教學中突發事件的心理準備,具有一定的應變能力,排除干擾形成良好的心理氣氛,化干擾因素為有利因素。并善于隨時發現假設創造思維的契機,及時把學生引入創造思維活動中來。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有敏銳的思維、充沛的精力、頑強的意志、完善的品質、敏捷的反應,才能不懈的探索和鉆研教學工作,及時捕捉瞬息萬變的信息,準確把握與學生溝通的有利時機從而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此外,還需要教師有適應外在環境和與他人良好的協調能力,使創新教育和教學改革不受條件和環境的制約。由此可見,創新教育要消耗教師較大的心理能量,以承受各種壓力和風險,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經不起考驗的。
總之,“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本,不斷充實自我,轉變教育觀念,勇于創新實踐,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師生共同創造的空間,才能向一名創新型教師前進,開創創新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