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內容分析法已經是比較常用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其具備的特點可以很好地應用于教育史研究,彌補教育史研究太偏于理論定性分析甚至流于形式的不足,本文淺顯地介紹了內容分析法及其三種具體模式在教育史研究中的應用。
關鍵詞 內容分析法 教育史研究 模式
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作為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之一已經比較常用于各項研究,但很多時候,我們都只是用其而不知其所為何,綜觀有關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書籍或是論文,很少有詳細完整地論述這一方法及其具體應用的,這一缺陷不利于充分發揮內容分析法的功效使其更好地為教育科學研究服務,因而本文將詳細地介紹該方法,還將結合教育史研究來介紹它的系統設計模式。
一、內容分析法概述
內容分析,原為社會科學家借用自然科學的定量分析的科學方法,對歷史文獻進行內容分析而發展起來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內容分析的對象范圍逐漸擴大,從最早開始的報紙、廣播、雜志、信函、演講、日志、傳記、訪談記錄等逐步發展到電視、電影、音樂、手勢語、地圖等,現在還出現了對虛擬世界中的信息進行內容分析。內容分析法的特點表現在明顯、客觀、系統、量化四個方面。
二、內容分析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用途
內容分析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用途常見的有趨勢分析,即通過比較同一對象不同時期內容資料量化結果,分析某種教育思想的發展過程、發展規律及其發展趨勢;比較分析,即通過對同一中心問題但對象或來源不同的樣本量化結果的對比,從而對不同地區、學校、團體、個人的教育思想等進行比較;意向分析,即通過對某一對象在不同問題上,或在不同場合上所顯示出來的內容資料的分析,把這些不同樣本的量化結果加以比較,便可分析這一對象的意向。
三、內容分析法的步驟
內容分析法有一套較嚴格的程序,主要包括內容抽樣、設計分析類目及分析單位、量化處理、信度分析、統計描述這五個步驟。內容抽樣就是選取進行內容分析的樣本。分析類目是根據研究需要設計的將內容資料進行分類的項目和標準。分析單元是指在判定分析時的最小單位。分析單位的確定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直接影響著設計分析類目和材料的取樣。在教育研究中,運用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時通常有5種分析單位:單個字、句子或段落、整篇文獻資料、人物、主題。究竟采用哪種分析單位并無定則,要依據研究的目的和文獻的數量而定。在內容分析法中,常用的量化方法有四種,分別是判定某類別是否出現;統計頻數(每一個類別所占的百分比);統計每一個類別所占的時間空間位置、數量等;陳述語氣的強弱。信度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研究者對相同類目判斷的一致性程度,它是保證內容分析結果可靠性、客觀性的重要指標。內容分析的信度公式為:
R(信度)=n×(平均相互同意度)/1+[(n-1)×平均相互同意度],
其中,相互同意度=2M/N1+N2,
n為參與內容分析的人數;
M為兩個評判員都同意的欄目數;
N1為第一評判員所分析的欄目數;
N2為第二評判員所分析的欄目數。
通常,進行內容分析都是由研究者本人作為內容分析的主要評判員,同時安排另外一人以上的其他人做助理評判員,相互同意度是把每個評判員與主研究員之間進行比較確定。最后,是統計描述,把經過信度分析的評判結果,根據研究假設,統計類目特征的次數分布、百分率或比例,或者用或然表、相關系數等方式作出統計描述。
四、內容分析系統設計模式及其在教育史研究中的應用
在教育史研究中,我們可以把教育史資料作為內容分析的樣本資料,按照內容分析法的基本步驟,對這些樣本資料作客觀、系統的量化處理,取得量化的結果,然后把這些樣本的量化結果,按照一定的模式加以比較,用作教育史研究的各個方面。下面,將以教育史研究為例來介紹內容分析法兩種常用的模式。
1.A—X—T模式
這種模式在教育史研究中可用于分析某位學者的學術思想發展過程、教育史學科的建設過程、某本教育雜志在某一類問題上的發展傾向等,是一種比較適合發展分析的模式,下面以分析某位學者的學術思想發展過程為例,具體如下:
(1)確定資料來源A。能夠反映一位學者學術思想的內容資料可能包括有多種,如在發表的一系列論文、
代表性專著、演講稿等,但在一項內容分析工作中,只能通過來源抽樣選取其中一類作為資料來源A。
(2)確定內容變量X。按照研究任務以及以往對該學者的其他研究工作的經驗,把該學者在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思想領域內,具有明顯界限的基本觀點或典型常用詞語作為內容分析的類目,這些類目就構成為內容變量X。
(3)按時期抽樣。先確定抽取樣本的時間間隔從同一個資料來源A中,抽取不同時期該學者的論著作為內容分析的樣本。在t1時期所抽出的樣本以At1表示,在t2時期所抽出的樣本以At2表示。
(4)對樣本作量化處理。按照內容分析的基本程序,以同一個內容變量X分別對樣本At1和樣本At2進行內容分析,得到量化了的結果,分別用XAt1和XAt2表示。
(5)統計比較。把不同時期的樣本,經內容分析后得到的量化結果,進行比較、對照,找出其中內容變量的集中或差異的趨勢以及前后的相關關系。從而發現該學者學術思想的變化趨勢。
2.A—B—X模式
這種模式在教育史研究中,用于比較兩個學術流派的異同,或者不同國家地區對各類教育問題觀點上的異同,或兩種學術刊物的觀點的異同等,適用于比較分析。以比較不同時期某一學科兩種教材的異同為例,具體過程如下:
(1)確定資料來源A和B,這里A為某一時期前該學科的教材,B為這一時期后該學科的教材。
(2)確定內容變量X。根據研究的任務和該學科的特點,把反應該學科的內容特征的基本論點或詞語作為分析類目,構成內容變量X。
(3)按來源取樣。根據研究問題的性質,分別從來源A和來源B中抽取部分章節作為樣本。但由于研究任務不同,可以是比較教材內容深度、廣度,或者比較體系結構、敘述方法。抽出的樣本分別用A1和B1表示。
(4)對樣本作量化處理,得到量化的結果,分別用X A1和X B1表示。
(5)統計比較。把這兩個來源不同的樣本量化的結果進行統計比較,找出其中異同,從而定量地說明兩種不同時期的教材在廣度、深度上,或者在結構體系、基本觀點、表述方法等方面的差別,做出科學的評價。
本文探討了內容分析法的特點、具體的操作步驟及其分析系統設計模式在教育史研究中的應用。在教育史研究中,理論研究占據很重要的地位,卻是個薄弱環節,缺乏有深度的哲學思考,且偏重于定性研究,難免流于形式或是泛泛之談,但純粹的定量研究又不符合教育史的學科特點,而內容分析法可以讓我們比較“精確”地去研究教育史的理論問題,從而更好地為現實教育發展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