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培養創造力是素質教育所追求的根本目標之一。只有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造力,才能造就出創造性人才。本文通過對創造力的初步探討,揭示創造力和個性發展以及素質教育的關系,同時也提出了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策略。
關鍵詞 創造力 環境策略 人格策略 準備性原則
未來社會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知識創新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是教育能否有效地培養創新人才的競爭。杰出創造性人才的出現是我們的希望,但是我們又不能把整個民族的希望寄托在某幾個這樣的人才身上,更現實的是對全民族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促進所有個體創造性能力的充分釋放。時代向我們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教育需要以創造力的培養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養創造力為衡量教育成敗的最高標準。
一、創造力的界定
關于創造的標準,通常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創造是指提供新穎的、獨特的、具有社會意義的產物的活動。廣義的創造則指對于人來說提供前所未有的產物的活動。創造分真創造和類創造。真創造是科學家和其他創造發明家最終產生了對人類來說是新的和有價值的成品的活動。類創造是對個體而言的。
可見創造是具有創造性的人通過創造性活動產生出前所未有的、新穎的、對人有價值的產品的過程。人、作品和過程就構成創造的三個因素。創造是人類活動,是一種最高級的勞動形式。人類是創造的主體力量,人類從事創造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創造力。它是人所具有的,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和發展起來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而獨特,具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創造力包含三個因素:產生新的想法,做出新的產品以及創造性的意志、品質和毅力。心理學家霍雷達夫指出:“創造力是人產生任何一種形式的思維結果的能力,而這些結果在本質上是新穎的,是產生他們的人事先所不知道的。”至此,我們不難得出:創造力是人的創造才能,是人類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去產生新的想法、創造出具有創造性意義、新穎性的事物的能力。
二、創造力與個性、素質教育的關系
從教育改革的趨勢來看,個性發展是我國學校教育改革者深入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充分發展人的個性,成為個性化人才,這樣才能顯現出學生難以想象的個性尊嚴和個性創造力。只有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人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在不同的崗位上有所創造,有所發明。
未來需要什么?教育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教育?當然我們的肯定答案是:我們需要的是一種能夠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可是素質教育不僅僅是知識傳授的教育,也不是一種口號,而是一種實際行動,更重要的是能力培養的教育。1979年,美國總統顧問在演講中就提醒我們:“我們正跨入一個新的時代——亟須一種新的創造精神的時代。”這個創造性的時代,需要“骨髓中都充滿未來思想和未來意識的人”(阿爾溫·托夫勒)。素質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想象、動手實踐等方面的能力。素質教育是指教育者基于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利用各種有利條件,通過多種有效途徑,以適當的方法引導全體受教育者積極主動地。最大限度地開發自身的潛能,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實現個性充分而自由地發展的教育。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素質教育是注重發展人的創造力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實施教育時,必須以發展人的創造力為基本出發點。所以創造力和素質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三、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一)課堂教學中學生創造力培養的環境策略
課堂教學中,良好的教學環境交往模式,民主的空氣是培養學生創造力必不可少數的環境。可是怎么樣才能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交往模式和民主的空氣呢?我認為,必須實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主要是教師要創造無憂無慮的開放課堂氣氛,允許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提出問題。同時在進行教學時,要注意學生的準備性原則,也就是說,必須根據學生的原有準備狀態進行新的教學。人本主義學家羅杰斯認為,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發揮創造性思維的先決條件。因為在壓力束縛和順從盛行的地主,必然缺少自由的心理氣勢,缺少學生充分發揮自我的空間。這就要求教師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導和組織教學活動。維果斯基認為,人的思維與智力是在活動中發展起來的,是各種活動社會性相互作用不斷內化的結果。所以教師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導和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有成就感。
(二)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人格
創造性人格是指學生所具有的某種特殊的對創造力發展和創造任務完成起促進或保證作用的個性特征。哪里有興趣、愛好、哪里就有學問。好奇心是培養學生創造性人格的前提。好奇心突出表現為質疑問難,教學應鼓勵學生多提問題,使學生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使學生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好奇心轉化為求知欲,學生就會主動提出問題,提出任務,在活動中堅持不懈,努力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即使有外部刺激的干擾,個體仍會保持開放心態,在解決問題時敢于冒風險,并能創造性的將問題解決。學生是有主動能動性的,假如我們放開手腳,讓他們充分發揮,那么就會有許許多多的,具有創造性的發現、發明。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
(三)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力的認知
長期以來,我國都受幾千年封建文化的深刻的影響,尤其是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影響更是深遠,于是形成了教師有絕對的主動權,完全掌握了學生的命脈,學生不得對“先生”的話有異議,否則就是大逆不道。這樣在施行教學中,學生只是聽話的機器,只能正襟危坐,只能按部就班地,踩著老師的腳印,時刻都在背誦老師的“圣言”,不敢有所懷疑,完完全全地成了“揚聲器”。這樣就會束縛學生的創造性,把學生圍于一室,學生是沒有發言權的,是沒有創造力的,所以我們急切地需要一種適合發展學生的創造力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從禁錮的牢籠里解脫出來。葉瀾教授不是在呼吁“把課堂交給學生”嗎?是的,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合理的知識結構是創造性認識的前提。對于學生來說,合理的知識結構就是對各學科全面發展,又對某一學科有特殊的興趣,故只有擁有最大限度的信息或知識才有創造的可能,在合理的知識結構上掌握創造思維策略,有助于創造力的呈現與提高。一般認為,培養創造性思維有集體激勵策略、對立思維策略、轉換思維策略、移植思維策略、分合思維策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加強這些創造思維的訓練,幫助學生掌握思維方法,更好地靈活運用知識,提高創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