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主要說明如何在地理課堂上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一架紙飛機,引導學生通過活動學習用經緯網定位的知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其主觀能動性,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筆者深刻地認識到: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教育機智,挖掘、開發(fā)利用身邊的課程資源,通過“活動”帶動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地理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 教育機智 課程資源 活動式教學
多數(shù)學生在學習用經緯網定位時,普遍感到很困難,我也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讓他們輕松愉快地掌握這部分知識呢?昨天,我給六·一班的學生講述“用經緯定位”這部分知識時,使出渾身解數(shù),一節(jié)課下來,很多學生還是很惘然。于是,我決定本節(jié)課再和學生們一起將這部分知識復習一下。
我提前來到教室,剛走上講臺,一架紙飛機撞到我胸前而墜地。這位學生的舉動讓我受到啟發(fā),我很快有了主意:學生不是很喜歡做游戲嗎,為何不……打定主意,我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幅經緯網平面圖,然后把學生的位子作了相應的變動,使得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對應的經緯度位置。
游戲開始了,學生瞪大雙眼,不知道老師要玩什么新花樣,都好奇地等待著。我舉起紙飛機,大聲向學生們交代著:“我手中的紙飛機很會飛,飛到哪位同學的面前,你就要以最快的速度報出自己所在的經緯度位置,然后準確地在黑板的示意圖中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再用力把它拋給下一位同學……”我的話音剛落地,學生們便紛紛舉起稚嫩的小手:“老師,拋給我!”“老師,拋給我!”見此情景,我也有點激動,順手用力往學生當中一拋,50多個孩子的目光跟著紙飛機一齊落在了平日沉默寡言的王佳同學面前,教室里頓時安靜下來,我也暗自為他著急、捏把汗。只見他不緊不慢地說道:“我的位子是南緯60度,東經80度?!蔽仪椴蛔越貫樗泻霉恼?,學生也紛紛喝彩鼓掌,教室里更加活躍起來。
“我的位子是西經70度,南緯50度?!憋w機著陸處所在的同學急切地報告著位置,那架勢真有點像電影里的故事情節(jié)。
“我的位子是西經70度W,南緯50度S?!睂O宇翔的回答引起全班同學哄堂大笑。
“有什么不妥嗎?”我問到。
“西經和W、南緯和S不能同時用。”發(fā)言總是搶先的王子煜糾正道。
“我的位子是經度0度EW,緯度30度。”又是一陣哄堂大笑。
“他說錯了,0度經線不需要加上E或者W,因為度數(shù)是0度的經線,它是唯一的一條,而且是東西經度的分界線;緯度分南緯和北緯,他沒有說明是南緯還是北緯?!睂W習委員糾正道。
“是呀,他的位置是有點特殊!”我故作驚訝道。
“老師,我的位置更特殊!”
“是嗎!那他的位子應該怎么說呀?”我面向全班同學,明知故問。
“(0°,0°)?!睂W生一起響亮地回答。
“拋給我,拋給我?!?/p>
“快點拋給我呀,××”紙飛機就這樣在此起彼伏的聲浪中飛舞著,飛舞著……只見速度越來越快,呼聲越來越急促,黑板上的記號越來越多。
一節(jié)課從頭至尾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其主觀能動性,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架小小的紙飛機讓我看到了學生真正的投入,看到了學生久違的激情,也看到了學生強烈的問題感知意識,這不正是我夢寐以求的嗎!為什么一架小小的紙飛機會引發(fā)出每位學生的學習激情呢?如果一架紙飛機也算是一種課程資源的話,我僅僅是在“開發(fā)利用”中賦予了它新的意義,而使之成為學生傾情投入,展示自我,表達自我的載體。如此看來,是否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追尋意義、傳遞信息的可能載體呢?回答顯然是肯定的,關鍵是我們的教師如何發(fā)揮自己的教育機智,充分挖掘、開發(fā)利用身邊的課程資源,而不必怨聲載道,抱怨教學條件差,去一味地追求先進的教學儀器、設備等。
新地理課程標準提倡我們用“活動”帶動教學,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方式方法,要敢于與學生一道嘗試。關于用經緯網定位的教學,我曾經讓學生先仔細聽,然后討論,做練習,鞏固知識點,但總有一部分學生像是在做夢,不知道所以然。后來,我又嘗試采用問題解決式教學法,通過設置各種實際問題情景,讓每一位學生都很自覺地參與進來,可是還是有那么一部分同學似乎不知道應該想什么,做什么。這次,我是最成功的,這表明,我已經找到了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一種得體的游戲活動,讓我感到學生并不需要太多的說教,也不需要太多的理性訓練,他們要的是一種參與,一種投入,一種能釋放身心的實踐體驗活動。正如杜威所說:“學習即生活”,沒有生活味的學習是沒有情趣的,也是沒有什么生命力的,當然就談不上對學生有什么意義了??磥恚顒邮浇虒W給學生搭建了最好的平臺,無疑是學生不斷探索,架構發(fā)展可能的美好載體。正如有人認為的那樣,要設法讓學生“動”起來,學生只要真正“動”起來,就會生成意義,生成無限精彩,生成一個個難忘的回憶來。所以,我認為,要學生扎實地掌握知識,絕不是靠多次的重復,而是靠興趣、靠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而達到的。把大量的抽象教材轉化為具體的活動,把學生心理狀態(tài)調整到“身臨其境”的境界,這樣的教學方法能把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器官的功能同時發(fā)揮出來,加強了教師的講授效果,強化了課本知識,使教學效果達到了較高的層次。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具體的東西要比抽象的東西更易被感知和記憶,做過的印象要比聽過的、看過的印象更清晰和深刻。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僅靠先進的電教手段,是很難把學生的心理調整到最佳狀態(tài)的。這就要求地理教師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讓學生在活躍、輕松而又熱烈的氣氛中落實課本知識。
因此,如何挖掘身邊的地理課程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地理興趣,是教師在教學研究中永遠值得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