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業設計是語文教育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新課程標準下的作業設計必須利于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探究學習,以提高其多方面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 語文教學 新課程 自主學習 作業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標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
作業設計是語文教育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新課程標準下的作業設計必須利于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探究學習,以提高其多方面的綜合能力。
筆者就傳統作業設計改革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新課標之下的作業設計作一些分析探索。
一、傳統的作業模式已走入了死胡同
教育主管部門僅以作業量、作業批改情況為教學評價標準,更是非改不可。有一則故事,說一老師布置孩子把“a”寫三頁,一學生居然投機取巧,每頁只寫一個大大的“a”,也是三頁,弄得老師哭笑不得又無話可說。人們在反思老師一定要注意語言的嚴密并驚嘆這投機學生的聰明詭譎的同時,卻又體味到一絲苦楚與無奈,體味到學生對陳舊作業模式無言的抗議。還有一則,說的是一位老師開車闖紅燈,被交警攔下,她急著說要去給孩子們上課,而交警卻說“太好了!這是我多年的心愿,去,把‘我闖紅燈’4個字抄寫200遍!”這黑色幽默分明揭示了機械的作業模式對學生造成的心靈創傷是終生難愈的。
這樣的作業不能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只能帶來痛苦,也就沒有什么存在的意義。
二、作業改革中,前人不斷摸索
談到新的教師角色的轉變: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管理者轉變為引導者;居高臨下轉變為“平等中的首席”。作業的設計與完成其實也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體現的其實是對人之本性的尊重,把握住這一點,作業成績的內容與形式應該有一個更動人的面目了。
三、關于作業內容與形式變革的幾點意見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了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作業設計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一切為了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作業的設計應該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
傳統作業形式需要在針對性與反饋上下功夫。傳統知識點的目標練習并不是不搞了,只是要盡量安排在以上各作業形式中靈活訓練,還要精選典型題目做針對性訓練,在訓練過程中要注意問題反饋,對于學生的知識缺陷一定要由學生提出意見,老師再去引導,要重視這一過程。
蘇格拉底對他的學生說:“我一無所知,唯一比你們知道的多是——我知道我不知道。”蘇格拉底是要告訴學生要自信與自豪,同時又要始終保持謙遜為人的作風。咱們做老師的可不能自認為無所不能,包攬一切,要放手讓學生去做,以學生活動為目標,激發他們參與的興趣,培養他們自信而又謙遜的品格,本著尊重學生,熱愛學生的精神,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