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課程要求學生從被動、依賴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主動、自主的學習方式。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教學策略主要是:轉變教學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激發學習內部動機,保持自主學習的持久動力;發展元認知,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加強思維訓練,使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 化學教學 自主學習 教學策略
作為師范學校的教師,反思教學實踐中是存在著這些現象: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而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得知識,依靠學生查閱資料、集體討論為主的活動少;教師經常布置的作業多是書面習題,而很少布置如觀察、制作、實驗、讀課外書、社會調查等實踐性作業;學生有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看法與意見的機會不多。
因此課程改革的關鍵就是促進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盡管自主學習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倡導自主學習的呼聲越來越高,但人們對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仍感到困惑和迷茫,致使自主學習在實踐中出現了形式主義的傾向。
一、自主學習的內涵
“自主學習”是針對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的,與之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他主學習。國內外教育學者對自主學習進行了大量研究,其中美國學者B.J.齊莫曼認為,當學生在元認知、動機和行為3個方面都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時,其學習就是自主的。我國學者龐維國認為,如果學生在學習之前能夠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做出具體的學習準備,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學習方法做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后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那么他的學習是自主的。
二、化學教學中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策略
本次課程改革強調的自主學習,是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高品質的學習,它不同于放任自流的自學,是在教師組織、引導下的學習。只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得力、引導得法,才能使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1.轉變教學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
沒有什么教學目標能夠比讓學生成為獨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學習者更為重要。因此,教師應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從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轉變到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上來;從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到以探索、發現、協作解決問題等為主的探究教學模式上來。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能動作用,做到心中有學生,著力為學生的個性發展、長遠發展“引路”和奠基。
2.學習內部動機,保持自主學習的持久動力
動機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前提。教學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其求知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1)培養求知興趣,維持學習動機。在化學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化學學科的特點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來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一是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發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和探求之心,著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渴求知識的濃厚興趣。二是積極開展各種課外興趣小組活動,讓學生在小實驗、小制作和小發明等自我創造活動中生發強烈的求知興趣和創造欲望。
(2)適時進行激勵,強化學習動機。在教學中,教師要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激勵,以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動機。激勵的措施主要有:1)期望激勵。教師以滿腔的熱情關愛每一個學生,以各種方式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期望。2)表揚激勵。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多表揚、少批評。3)成功激勵。教師可采取分層教學的方法,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實行分層指導,為每一個學生創設成功的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經常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3.元認知,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即個人對自己的認知過程和結果以及與之有關的事物的認識。從元認知的角度來看,學生的學習活動并不僅僅是對所學材料的識別、加工和理解的認知過程,而且也是一個對該過程進行積極監控、調節的元認知過程。
4.強思維訓練,使學生學會獨立思考
學會思考是學會學習的重要標志。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著力訓練學生的思維,幫助、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善于思考。
(1)激活學生思維。教師要通過“激疑”、“質疑”和“解疑”,讓學生在獨立探索及與同學的共同探索中發展思維。為此,教師要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探索營造良好的氛圍。比如,可采用實驗法、提問法、實物展示法、多媒體演示法等創設問題情境,有效地啟發、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從而激活其在探究學習中的創造性思維。
(2)展示思維過程。學生是在思維活動過程中學會思維的。由于教材內容蘊含作者的思維方法和思維活動,且思維活動本身又是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因而教學中要適時地向學生展示思維的過程,把凝結在知識背后的思維方法及思維發生發展的過程展現出來,著力引導學生參與到這些思維活動之中,讓兩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以使學生既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應用知識,又能促進思維的發展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3)訓練思維策略。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和技巧,加強思維策略的訓練,以提高學生思維的有效程度。比如,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猜想、自我質疑、自主探究、實驗探索、合作嘗試、變式訓練等,著力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逆向思維、創造思維,使之逐步掌握各種思維策略,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
5.化課堂教學結構,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不僅需要圍繞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實際,實施科學的教學方法,而且需要優化整合教學過程中的諸多要素,增強課堂教學的開放性。教學中經常運用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為:
(1)探究式。這種結構注重學生的獨立鉆研,要求學生自己探究知識。基本教學程序為:揭示主題、提出問題一自讀自解、質疑探究一引導、點撥、反饋講評。例如,在《元素周期律》的教學中我要求學生自己做實驗、分析、思考,自己得出結論。
(2)討論式。這種結構是由教師提出有思考價值和有探討余地的問題,如“為什么”和“怎么樣”等,引導學生自己去尋求答案。討論中雖然是學生唱主角,但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并及時進行歸納,對同一問題做多角度、全方位的總結。例如,在“同分異構體”的教學中,我提出戊烷應有幾種同分異構體呢?讓學生討論,老師來引導,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情境式。這種教學結構最突出的是教學情境。教師可運用各種手段創設自主學習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樂于學習。其程序為:創設情境-思考研討-組織演示-歸納提高。需說明的是,教師要著力為學生創設一種探究的問題情境,以引發思考,激發興趣,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