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增強學生的主題意識,為其提供廣闊的參與時空,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現有知識背景出發,給他們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使學生在建構認知k,-象的同時,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形成想象空間,達到創新的目的。
關鍵詞 數學課堂 創新思維 創新人才
我國現正在全面推行“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沒有科技創新,總是步人后塵,經濟就永遠受制于人,更不能縮短差距。如何培養創新精神、實施創造教育,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嶄新課題。下面結合多年數學教學實踐經驗,筆者談一點粗淺認識。
一、創造意識空間,參與嘗試機會
教學要改革、要創新,首先要轉變改革者自身的思想,教師必須從以前的教學模式和思維定勢中跳出來,用“一切從培養能力出發,一切以提高素質出發”的新角度去審視教材、備課、上課、作業、考試這些教學中的基本元素。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勒溫·懷特和李比特根據教學中師生關系不同性質,把師生關系分為三類:專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師生交流中,其情感最好,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敢于闡述自己的不同見解。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更新觀念,樹立民主、平等教學作風,把自己變成“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同時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接受型的被動學習為探索型、發現型的學習。鼓勵和支持學生提出問題,以完全平等姿態與學生一起查閱資料,尋求答案,真正實現課堂中的教學相長,培養學生自主、自強、自控、自信的心理素質。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上,需要打破傳統的以教師出題來鞏固練習的教學環節,安排學生,師生之間“互問互檢”教學手段。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出題目,互相檢查對新知識理解,互相針對課本主要內容改編或創編一些新題目,將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促進創新意識的發展。
二、激發學習動機,形成自主參與
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勵因素。良好的新課導入能夠引起學生注意,促使學生盡快全身心的投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機;明確本節學習目的,建立起知識間聯系,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奠定基礎,因此,要努力提高導入新課的
性和科學性。導入要明確重點、難點,展示目標,讓學生明確本節課重、難點以及要解決的問題,使學生明確目標,主動參與,也使學生產生“越是難學越能學好”的好勝心,強化心理素質健康發展。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采用靈活的導入方法。
生的創造性表現在創造性學習活動與知識的運用中,往往由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情境所激發,產生創新意識并轉化為創新能力。已學習的知識不能解決的問題,就需要尋找新知識來解決。例如,在學習余弦定理時,就可以從勾股定理導入。在△ABC中當角C=90度時,三角形三邊a,b,c滿足關系式c2=a2+b2,當角C不是直角而且銳角或鈍角時,它們之間又會是什么樣的關系呢?這種以舊拓新的導入,不僅讓學生找到知識問的支點,而且使學生明確了新知識所帶來的更為廣闊思維空間,從而激發了學生創新的動力。
探究型活動方式并不要求學生重新發現教材中所有知識來源,但適宜進行重演和再現知識產生過程,對學生的創造性心理品質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在進行錐體體積公式教學時,將圓錐中盛滿水,倒入等底同高的圓柱中,共倒三次,恰使圓柱中盛滿水。這個實驗說明圓錐體體積為等底等高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那么這個結論是否正確呢?如何從理論上證明呢?直觀演示點燃了學生求知欲,激發了學習興趣,使其創新心理處于待發狀態。
三、鼓勵質疑反問,培養創造思維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關系應充分體現平等與和諧。教師的提問是一項重要教學手段,成為發展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能的鑰匙。學生的質疑與反問是一個知識擴展的過程,可以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和創造性。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指出了一切思維都是由問題引起的。所以,根據教學實際,恰如其分的提問,能開拓、引導學生思路,指導學生去探索所要達到的途徑,點燃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使教學具有針對性。
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在新舊知識聯結處設問;在教材關鍵處設問;在探索規律中設問;在容易混淆地方設問。并且,教學活動中所提出的問題應具有新穎性和挑戰性,維持學生活動適當難度,以激勵學生的創造性,培養他們學習能力。
四、著力學法指導,提高參與能力
增進學生自主意識的關鍵在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培養自學能力,指導學生逐步學會看書,提出問題,歸納知識。從書本上獲取知識是學習的途徑之一,所以在教學中注意指導學生養成看書的習慣,看懂書上的數學表達方式,依據自學提綱,尋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義,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主體獨立參與學習,發揮主體作用奠定基礎。
運用探究式教學,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堅持學生是探究的主體,根據教材提供的學習材料,伴隨知識的發生、形成、發展全過程進行探究活動,教師著力引導多思考、多探索,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親身參與問題的真實活動之中。讓學生親身品嘗到自己發現的樂趣,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和創造欲。真正實現主動參與。
積極創造條件,把數學開放題帶進課堂。數學開放性型題指條件不完備,結論不確定,解題策略多樣化的題目。由于它具有與傳統封閉型題不同的特點,因此在數學教育中有其特定功能。數學開放題教學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與合作的機會,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造了條件;數學開放題的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構建,積極參與的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數學意識,真正學會“數學地思維”;數學開放題的教學過程也是學生探索和創造的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開拓精神和創造能力。
總之,創造型人才首先要具有創新意識,養成推崇創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為榮的意識;第二要有創造性思維,必須有打破常規、突破傳統的觀念;第三要有創造性能力,具備淵博的知識、廣博的視野和綜合、交叉、開拓新領域的能力,掌握吸引新知識和創新新知識的方法論;第四要具有健全的人格,要求行為主體必須具備獻身科學、獻身事業的內在動力和堅強意志,具備敢闖、敢冒險、敢于懷疑、批判的科學精神,具備良好的精神狀態和思想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