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針對在前不久發布《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的關于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文件精神,本文結合作者的一些教學實踐經驗,圍繞小學語文教學中對經典文學作品誦讀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古典文學 誦讀
中國傳統文化在其漫長的發展歷程中,高峰迭起,璀璨瑰麗。而作為我國傳統文化最具活力的組成部分的經典文學作品,她真實生動地描繪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歷史畫卷與精神風貌,蘊含著我們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保持創造力的活水源頭。通過對這些經典文學作品的誦讀,可以達到后人與前人溝通,可以引領小學生走進宏大、開闊、高尚的精神世界,可以幫助他們有力地抵抗丑惡,改變貧乏和平庸,遠離虛無和輕浮,同時獲得對于古典美、傳統美的認識與理解,從前人的智慧中吸取思想養料。余秋雨結合自己人生的“文化苦旅”斷言:“幼小的心靈純凈空廓,由經典奠基可以激發起他們一生的文化向往。”
小學時期,是兒童思維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時期,這一時期的兒童往往處在記憶力最佳狀態,誦讀經典名著,有益于人格智能的培養、對歷史文化的了解和對文學造詣的訓練,這是有科學依據的。而科學家研究證明:兒童誦讀經典的過程類似念唱,可以同時動用左右腦功能,使左右腦運作得以同步。根據研究,左右腦有同步效用時,學習效率可增加2至5倍。兒童只要反復誦讀一篇文章,耳朵聽進什么,眼睛看到什么,只要放松跟著念就行。這種直覺的學習法,能讓腦內的壓力得到舒解,完全松懈、有趣,使腦波從s波轉換至A波,也就是說,讀經背經一而再,再而三地有機會舒解身心壓力,并能在A波的腦與潛意識互動過程中加強了創造力、靈感、注意力、判斷力及記憶力。因此,小學生學習語文尤其要多誦讀文學作品,多吟詠詩詞散文,多背誦名篇佳句。
語文課負有傳承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務,但是,小學語文對經典文學作品的誦讀教學的現狀卻不盡如人意。誦讀局限于語文課本,局限于語文書本中的講讀課文。局限于講課文的名家名篇,局限于名家名篇的“基本篇目”,加上一部分教師的古典文學功底薄弱,使得小學生的誦讀視野僅是一條狹窄的胡同。針對這些情況,近年來,很多專家學者都紛紛倡導和呼吁,讓經典誦讀陪伴童年。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古典文學作品的誦讀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要制訂誦讀計劃,循序漸進地進行誦讀
新課標中推薦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一流大家的精品,強調學生朗讀,要求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品味、揣摩、感悟、積累,逐步學會欣賞,防止把理解與欣賞變成支離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學知識傳授,提倡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同時,課程標準對閱讀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標,并要求學生學會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等。因此,首先,我們要以共同誦讀與自選相結合原則,確定好必讀的篇目;其次,要有序地安排好誦讀的時間和進度;再次,制定學生誦讀的方式方法;最后,根據作品的難易程度以及學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可以在完成必背篇目的基礎上自選喜愛的古詩練習,鼓勵學生超前完成。
2.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而“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由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在對古代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如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育部教材審定專家劉國正曾提出的兩點建議:其一,讓學生熟讀背誦,感受其中的詩美,受到熏陶感染;其二,教師只稍略加點撥,學生不懂的,留待以后加深理解。具體說來,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要采用多種方式,激勵學生進行多次誦讀。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通過激勵學生興味盎然地誦讀,使學生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效果,從而提高誦讀的質量和效率。其次,對重點字詞句及藝術空白給予巧妙點撥。古詩文語言精警含蓄、意趣無窮、跳躍靈動,常給人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之感。為了使學生在誦讀積累過程中能夠感受盡可能豐富的“詩美”,受到更多的“熏陶漸染”,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巧妙點撥。通過教師的點撥,可以引導學生調用自身積累,發揮獨特想象,就可以變抽象為形象、靜止為靈動,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古代經典文學作品的情趣與哲理。最后,把對古代經典文學作品誦讀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外界環境的持續浸染對于小學生誦讀和理解古代經典文學作品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教師要特別注意結合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組織,把古代經典文學作品誦讀活動與學生的校園、家庭生活結合起來,取得更好的效果。
3.活動形式和方法多樣,激勵誦讀興趣
當前,對古代經典文學作品的教學最大的不足就是只重講解傳授。很多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環節時往往把解詞釋義作為重難點。教學過程中也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此詞何意,彼句怎解,寫作特點如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云云。教師缺乏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缺少學生通過自身的誦讀來理解作品。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首先,教師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其次,應開展形式多樣的誦讀活動,激勵學生誦讀興趣。
4.誦讀活動應與語文學科相結合
我們的古人就曾經說過“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回吟。”兒童少年在這個時期養成一個良好的誦讀古詩的習慣,形成一個誦讀的氛圍,多讀一些淺易的古典文學作品一定會終生受益的。在古詩文的誦讀活動中。應注意與語文學科緊密結合,讓學生在誦讀中享受學語文的樂趣,學以致用充分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學生的理解力畢竟是有限的,特別是低段年級的學生,對于一般的白話文都很難理解,更不必說難懂的古詩了。為了讓學生充分地將情感投入到古詩中,在背誦古詩前,先要給他們設置一個情境,或講講與古詩情感有關的但又貼近我們生活的事情,從而使學生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