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世紀以來,我國的許多職業技術學院與廣播電視大學合并,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高職教育)與現代遠程開放教育(開放教育)正處于相互溝通與合作階段。多年的實踐證明,高職教育與開放教育兩種教學模式在具體的教學模式上各具特色、各有側重。本文針對高職教育與開放教育兩種教學模式存在的一致性和諸多矛盾,提出兩條腿走路的辦學建議。
關鍵詞 高職教育 開放教育 教學模式 研究
新世紀以來,我國的許多職業技術學院與廣播電視大學合并,高等職
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業技術教育(高職教育)與現代遠程開放教育(開放教育)正處于相互溝通與合作階段。
高職教育主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為此,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和強化社會服務就成為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著力點,由此帶動了專業的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了教學模式,形成了“雙實教學”、“訂單式培養”、“工學交替”等職業教育模式。
開放教育與傳統教育相比,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它具有開放性:即教育目標、教育資源、教育方式、教育場所和時間開放,它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幫助人們隨時隨地學習,使全民共享優秀教育資源;靈活性:學習者可以自己選擇時間、地點、內容、學校、教師去學習;普及性:能為不同基礎、不同經歷、不同背景、不同職業的受教育者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機會;終身性:現代社會人的知識是需要隨時更新優化的,而基于現代遠程教育本身具有的優勢,它已成為大眾終身學習首選的形式。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特征集中體現在辦學的開放性和教學現代化兩大命題的研究和實踐上。
多年的實踐證明,高職教育與開放教育兩種教學模式在具體的教學模式上各具特色、各有側重。本文以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寧夏廣播電視大學為例,就教學模式進行分析。
一、高職教育與開放教育兩種教學模式的一致性
高職教育與開放教育兩種教學模式的一致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高職教育和遠程開放教育的最終教育目標都強調應用型和職業型的人才的培養。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強調技術技能性,強調生產、建設、管理一線的實踐性,強調應用性。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是素質教育、終身教育,其培養目標是“適應21世紀社會經濟發展和信息化社會需求,具有創新能力和較高綜合素質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的都不是純理論性人才,而是應用型和職業型的人才。
二是高職教育和遠程開放教育在專業設置和教育內容上都強調實用性。遠程開放教育、高職教育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社會需求為目標,強調實踐應用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它們要求學生掌握與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也更注重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按實際需求施教,不太強調學科化,注重的不是理論和學術,而是技能所注重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也就是說,崗位需求的持續發展,是適應新技術、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三是高職教育和遠程開放教育都注重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高職和電大的學生除了在學校的實驗室做實驗外,更注重校外的生產實習、實訓,二者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所占比例都比較大,這就為學生鍛煉實踐能力、解決實際問題創造了良好的實際動手的環境。
二、高職教育與開放教育兩種教學模式的不一致性
高職教育與開放教育兩種教學模式的一致性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高職教育與開放教育的教育對象不同。目前,我校高職教育的對象分為三類:一是普通高中畢業生;二是對口升入高中的職業高中畢業生(包括中專畢業生與技校畢業生);三是五年一貫制高職錄取的初中畢業生。形式為脫產在校生,尚未走向工作單位,缺乏實踐經驗;現代遠程開放教育學員主要為在職人員,形式為業余學習。其學習目的一般是為了適應工作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以及在人們心中的評價,通常具有一定
二是高職教育與開放教育的學科側重不同。高職教育偏重于工科、農科等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方面的學科。設專業32個,初步形成了機電、數控、信息、管理、農牧等專業優勢。現代遠程開放教育開設的多是偏重于第三產業學科。設37個專業,主要為財經類、法學類、教育類、行政管理類。這幾類在全區分布較廣、學員人數較多。
三是高職教育與開放教育的教學方法不同。高職教學更強調與企業、社會的結合。學生到企業生產實踐與在學校學習相互交替。如第一學期就到企業實習,由企業負責學生的入學教育,學生通過輪崗實習,感受企業文化;第二、四、五學期學生在學校進行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技術技能的學習;第三學期又到企業進行頂崗參加生產實踐;第六學期則獨立上崗并完成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而遠程開放教育更加重視“導學”,重視網絡資源建設以及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持服務。這就需要會集優質力量,制作出多種形式的課件(如網絡課件、IP課件、CAI課件)、直播課堂、音像及文字教材等。同時要具備網絡學習的條件(如視聽閱覽室、計算機多媒體教室、語音教室、網絡教室等),提供學習支持服務(如咨詢答疑電話、語音信箱、網上教學平臺、學習小組等)。教學方法上有面授輔導,但課時通常占教學計劃總課時的三分之一,而且課堂上主要是講重難點。除次以外,更多的是通過直播課堂、IP課件、BBS為學生“導學”,導心理、導方法、導疑難。
四是高職教育與開放教育的學習形式不同。高職的教學基本上是以班級為單位按學期組織教學,學生一般無法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地點、內容和進度。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手把手的輔導;而遠程開放教育學習形式靈活,具體的說就是參加遠程開放教育學習的任何學員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從任何章節開始學習任何一門課程,同時遠程教育的教學和學習服務系統對每個學員的個性資料、學習過程和階段情況等能實現完整的跟蹤記錄,學生可從中獲得的學習資源不僅數量大,而且是多視野、多層次、多形態的。但由于網絡學習主要是人機交流,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面對面的交流較少。
五是高職教育與開放教育的實踐教學比重不同、投入不同。據發達國家統計表明,職業教育成本是普通教育成本的2.5倍,而高職教育的辦學成本就更高,可見實施高等職業教育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雄厚的物質基礎為基本保證。高職教育是技能教育,因此要加強實踐教學,首要的前提是要積極改善實踐教學的條件,為實踐教學創造一定的物質基礎。現代遠程教育因為學生本身就在本企業或本行業,每天的工作任務就是實踐實踐再實踐。如法律類、醫學類、教育類、財經類、建筑施工類,學生大部分都來自于本行業。一方面,學校通過建設一定的實踐基地(如計算機實驗室、會計模擬實驗室),以及與社會有關行業簽訂校外實踐基地(如與法院、律師事務所、中小學校、銀行)協議,以使實踐教學面更寬。另一方面,學生本身的工作崗位就是實踐基地,這樣既節約了教學和實踐成本,又能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中,以提高實踐能力。
三、關于同時開展高職教育與開放教育的建議
實踐證明,同時開展高職教育與開放教育,其教學模式雖然也有一致性,但更多的是存在諸多的不同和矛盾。為了更好更快地建立既適合高職教育又適合遠程開放教育的教學模式,現根據我校(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寧夏廣播電視大學)的經驗,特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實行高職教育和開放教育兩條腿走路,分類管理。開放教育經過近3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不同于普通高校,也不同于一般成人高校的一整套教學模式和管理運行機制。尤其是省級電大不但是辦學機構,更重要的職能是負責全省電大遠程教育的管理。高職教育雖然是以職業教育為特點的教育類型,但總體講仍然屬于普通高等教育,其教育對象是校園內的全日制學生,有本身的教育規律,教學模式、管理模式與電大遠程開放教育又有諸多的不同點,高職教育的工作著眼點在校園內,社會對高職學院的評價主要依據的是全日制教育的辦學情況。職教育在我區剛剛起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以實現我校高職教育的跨越式發展;而同樣電大遠程開放教育輻射我區各市縣,也同樣需要人力、物力、精力。目前,五校合并后,由于兩種教學模式在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對象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各行政部門職能趨于復雜,造成精力分散。為使兩種教育形式得以發展,建議實行分類管理。
二是研究開發優質的網絡資源,為高職教育和遠程開放教育學員共享。合校后,我校師資隊伍與科學研究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為我校研究開發優質的網絡資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兩類教育辦學形成許多共同的專業,為我校研究開發優質的網絡資源找到了結合點。目前,我校已進入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行列,在建設計劃中,專門有一個創建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的項目,就是要對需求量大、覆蓋面廣的專業,由中央財政安排經費支持研制,包括專業教學目標與標準、精品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實驗實訓、教學指導、學習評價等要素,以規范專業教學基本要求,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專業教學資源庫建成后,可為全國1100多所高職院校數百萬師生提供優質專業教學資源;遠程開放教育也是會集了全國名校、名師共同建設優質的網絡資源;在此基礎上,我校針對各專業實際情況,繼續研究開發我校的、我區的、全國的優質網絡資源。依托已經較為成熟的遠程教育平臺,把課程放上一個平臺,為構建終身學習體系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服務。
三是加強教學模式的溝通與交融。隨著開放教育要從成人補學歷和補文憑的教育模式向多元化多層次的教育培訓模式轉型,今后遠程開放教育不僅要有成人的學歷與文憑教育,也要有職業技能培訓;要有長期的注冊學生的學歷教育培訓,也要有短期模塊化、單一技能的培訓提高;要有職業資格認證考試培訓,也要有各級職業教育教師專業與教學能力的提高性培訓,在轉型中需要教學內容向高職教育融入,需要高職教學中將企業、社會參與到人才培養計劃的制定、教學的共同組織、實踐教學的比重更大等等這些特點融入進來。而高職教育隨著推廣彈性學制和學分制,隨著選修課數量大大增加,學會學習、終身學習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這也就需要高職教育在教學方法上向開放教育融入,加強網絡信息化的建設,加強網絡資源的建設,加大對學生心理、方法、疑難的“導學”,重視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持服務,使教師、學生在任意時間和地點都能夠共享優質的教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