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確立人文教育思想在體育教學中的基礎地位、體育課堂教學切入人文教育思想的優勢及現代體育回歸人文精神的必由之路三個方面,闡述了人文教育思想與現代體育課程建設的關系,強調重視體育教育人文性的研究,建立“以人為本”的體育教育體系,這是體育學科建設的要求,也是時代的要求。
關鍵詞 人文教育思想 體育教學 “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觀,它把教育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嚴、人的終極價值聯系起來,以人文精神培養現代人,以全面發展的視野培養全面發展和特長發展的人。健康體魄是人的全面發展所依附的基礎,健康、長壽是人類發展的基本標志,新世紀的體育事業、體育教育將溶入“以人為本”的基本發展理念,成為人類社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中的一項重要事業。可以期望“以人為本”將會成為新世紀體育發展的主旋律。
一、確立人文教育思想在體育教學中的基礎地位
在人類的教育史中,體育有其重要的地位。這里重申人類體育實踐是“肉與靈”的統一,是人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統一,體育的自然屬性是人類維持、增強和改造自身機能、形態的手段與方法;體育的文化屬性是改造自身精神狀態的手段和方法。因此,體育便是人類維持、增強和改造自身機能、形態和內在精神的科學方法和人文方法。體育教育應該弘揚人的生命意義和價值意義,著眼于塑造良好發展的理想人格,關懷人的困難和痛苦,容忍人的弱點和缺點,發展人的自主性和自覺性,鼓勵和促進人的創造才能,激勵個性與民主發揮等,使體育在人的良好發展中,體現對人健康成長的關懷,成為人的一種高質量的生活方式,以達到人類自我實現的崇高目標。人文教育并非只有人文學科,才能完成對人的人文教育過程。在步入二十一世紀的歷史進程中,教育思想正發生著巨大的轉變,一個強有力的旋律是人文教育思想下的“育人”、“育體”、“育精神”,而非“制造工具”。體育是一動態的、發展著的事物,帶有時代的烙印并由其他學科不斷滲入而日臻完善的學科。用簡單的話講,體育是關于人文的科學。因此,人文教育思想應該成為體育實踐的基礎,如果體育背離了人文思想必然走向異化和極端。要培養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有精神的人,體育有其特定的意義,在教育的過程中,一旦忽視了受教育者的靈魂,教育的靈魂也就泯滅了。
二、體育課堂教學切入人文教育思想的優勢
隨著人類自身文化的發展,體育社會化進程的躍進,社會有體育教育的大環境,學校也有體育課堂教學的小環境。在學校體育課堂教學環境中,其要素應該是學校文化、教學內容、身體活動、教師、學生、場地、器材等,他們相互作用構成學校體育的教學環境。體育課程是一種“活動課程”,與其它“非活動課程”的教學相比,有明顯不同的運作形式。“非活動課程”以教室這一相對狹小的空間為場所,學生靜態地坐在桌前,教師在講臺上居高臨下,容易形成權威態勢,教師以口授的方式輸出信息,學生被動地接受信息,無法了解學生是否理解和領會。而體育教學課堂不同于一般文化課的非活動教學課堂,體育課場地空間大,教學場所相對寬闊開放,場景豐富以及滲入陽光、空氣等自然因素,即便是場館,也有豐富的色彩、聲音、器材等的和諧環境,教師、學生、教材、器材、自然環境等共同輸出信息。學生主動接受信息。教師身體力行的示范,使得教學效果直觀,學生之間的互相練習,情感的交流等,也體現著老師與學生的貼近、學生與學生的貼近、師生和器材的貼近,體現著師生與環境諸因素的相互融合,構成了和諧的畫卷。這一景象正是體育教育切入人文教育思想的優勢之所在。體育教師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教學手段、方法的多變性、綜合性,形成師生交流、學生與學生交流、師生與環境交流的優勢,準確地把握權威與民主,放任與限制,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同時啟迪學生的創造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并與教師之間、學生之間達到心靈上的交融與溝通,使學生體驗民主與自主的人格,從而培養學生健全健康的性格,體現人文教育的回歸。
我們必須充分地認識到人文教育思想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要體現在體育課程的教學中。人文的基礎在于“以人為本”,體現人的自由和諧與良好發展,把“全面發展”與人的“特長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長期以來,學校體育教學受競技運動的影響,如技術動作無法跳出統一的規則束縛,場地器材均按競技運動的統一標準設置等,這些都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學校體育教學依然是實用主義和科學主義占主導地位,現實的目標實際停留在“功利”和“實用”上,人文的教育理念尚未轉化為具體的實踐。
體育教育雖有培養強壯身體的功能,但如果僅為滿足社會生產力的需要,或為某種功利主義,那只是人對物質需要所采取的一種間接手段和方法。體育教育觀念要從以往追求物的層面向追求人的自我完善、發展、高尚、智慧層面上升而轉變,實現體育教育觀念的超越和向著教育本質回歸。我們要摒棄傳統教育觀念,特別是體育教育中陳舊的觀念以及現代競技的“異化”傾向,以反省、發展、揚棄、繼承的方式建構新的體育人文教育觀念。
三、現代體育的必由之路:走出“功利”、“異化”的誤區,回歸人文精神
我們再次強調:人的真正本質不是人的生物性,而是人的意義性和價值性。人類對現實世界物質財富及其利益的追求,僅僅是人在創造自身生存的基礎,并不是人的意義本身。體育教育在滿足社會需要時對人的需要滿足,只是對人的一種物質需要的間接滿足形式,這也只是人實現自己本質意義的基礎,而不是人本質意義的實現本身。因此,停留在滿足社會需要層次上的體育教育和其他的教育還不是意識和思想成熟進步的教育,其教育思想和觀念還需要升華與發展。淡化了對人本身精神世界的關注,忽視在人的本質層面上的精神養成和人格修養,體育教育必將變得虛偽和世俗,而蛻變為貪欲和功利的工具。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于“以人為本”,人文教育正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們不能不再次強調。人文教育思想在體育教育、教學中的基礎地位,沒有人文的教育必將導致殘缺和體育教師異化為純粹的知識、技能、技術傳授者和權威者,而失去體育教師天然的高尚,充滿活力、公正、理性、關愛、氣節的職業的本質特征;要將體育的人文精神充分展示給學生,充分利用體育課堂切入人文教育的優勢。在實踐中,要創造師生、場地、教材、器材等要素融合的快樂情景,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拋棄教師的權威意識,努力減少社會壓力給學生帶來的焦慮等心理的不適,引導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心境,體現回歸生活,回歸自然的感受,使學生認識自我,找到自我,將個性在體育的課堂中充分的發揮出來,留下汗水和歡笑,帶來健康和快樂,等等。我們認為“快樂體育”“輕松體育”等都體現了人文體育教育思想在體育教學的再現,是體育教學的發展方向。
總之,人文精神是體育的文化性的主要方面,體育本身就是人文教育、人文精神、人文理想的產物。因此,我們應該樹立人文教育思想在體育教學中的基礎地位,這是合乎人類的發展,合乎體育教育的歷史發展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