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心理學角度,立足醫藥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針對網絡成癮的特點和類型,從調查反饋現象中分析網絡對個體的危害和成癮的原因,提出網絡成癮和個性成熟度之間的關聯,提高人們對網絡合理使用的警覺性,并提出防治方式。
[關鍵詞]醫藥類 大學生 網絡成癮 剖析與防治
一、網絡成癮的剖析
(一)特點和類型
“網絡成癮”系行為成癮的一種,是指由于過度使用網絡而導致的明顯的社會、心理損害的一種現象。他們都具有共同的特點:突顯性、情緒調節作用、耐受性、停藥癥狀、沖突、反復。筆者利用“Yong KS的網絡成癮診斷問卷”和“個性成熟問卷”兩張用表對醫藥類大學生的網絡成癮情況做了調查。在個性成熟度的問卷中發現,接受調查的醫藥類學生,其人際關系處理能力上表現得最強。其次,是在團體的討論會中的表現和應對能力較為成熟,行為方式較為妥當。測試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的成熟度分數處于50分左右,即處于一般成熟的臨界狀態。這個符合大學生20歲左右個性的兩重性。這種可塑性的個性使他們更有可能網絡成癮,這一結論與國內的有關報道是一致的。醫藥類大學生的網絡成癮特點較為明顯地表現在情緒調節作用上,上網易產生激動、興奮、緊張等情緒體驗,來獲得內心安寧,或實現逃避現實、麻木自我的目的。這一點與專業學習的壓力和當前醫藥專業大學生的就業趨勢壓力有很大的聯系。
(二)網絡成癮的原因
網絡成癮作為一種心理障礙,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1.網絡本身的特點和現實的壓力
網絡本身有新異、可操作性、匿名性、即時性,因為使用文字交流使網絡交流具有的高自我揭露和高親密感。在生活壓力面前,一些人沉溺于網絡,在虛擬空間中尋求安慰和減壓,網絡的這些特點正是使得人們在上網的時候就可以利用網絡空間更好地滿足真實生活中需付出艱苦努力才能感受的改變感知體驗的需要、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的需要。
2.個體的心理缺陷
研究表明,網絡成癮傾向較為嚴重的個體,不僅在其社交焦慮、羞恥感和說謊等方面的水平顯著高于正常的網絡使用者,而且抑郁程度也顯著高于正常群體。調查中發現,那些被診斷為網絡成癮者的學生,其人際交往的回答普遍過于自信。原因是當今社會對大學生的需要方面把人際交往能力提到最為重要的一點,而學生們正當年少氣盛,爭著要得到社會、周圍人的贊許需要較高。這一點和國內外的一些研究是一致的
3.社會媒體的不恰當引導
媒體對世界軟件行業巨頭蓋茨和美國在線的董事長史蒂夫等人的吹捧,讓很多人患上了“蓋茨、史蒂夫崇仰癥”。網絡精英迅速成為大學生所推崇的成功人士,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許多大學生把上課的時間挪用于休息、睡覺,把本應該睡覺的時間上網。
(三)網絡成癮的危害
網絡成癮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分析如下:
1.生理方面的危害
上網時間并不是判定網絡成癮的直接標準,然而網絡成癮者最明顯的表現是:花大量時間上網。這種長時間在電腦前僵坐的狀態,容易引起人體腕關節綜合癥、背部扭傷、視力下降、暗適應能力降低等不良生理反應。同時,因為長期癡迷于網絡,會造成睡眠剝奪和生物鐘紊亂,由此導致了人體植物神經紊亂,體內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降低,引發出心血管疾病、緊張性頭疼、胃腸神經官能癥等各種疾病,甚至導致死亡。
2.心理方面的危害
(1)認知危害。①不利于感覺培養。目前,大多數網絡是一個單調的純粹的視覺世界,無法提供對人類認識外部世界來說非常重要的各種感覺信息——聲音、手勢、表情、眼神、氣味、溫度,視覺成為獲得信息的唯一通道,網絡成癮者長時間上網,必將嚴重影響對信息認識的準確性,并產生相關心理活動的扭曲,如感覺遲鈍、注意力分散、記憶力衰退等;②容易使思維混亂。網絡世界中,各種信息繽紛雜亂,成癮者長時間面對各種超量的信息,必然使思維的速度受制于多余信息,造成思維的阻斷或破裂;③使道德認識模糊。色情、暴力、兇殺等不健康的內容充斥網絡世界,不同的文化與道德沖突也不可避免,成癮者長期沉醉于此,極易淡化網絡虛擬世界與現實生活的差異,產生道德認識的模糊,引發行為中的道德失范;④陷入自我意識危機。網絡成癮者流連于虛幻的網絡世界,隱匿了真實身份的自我,以假面具來偽裝自己,長此以往,極易失去自我感和現實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分解,產生自我意識的危機。
(2)人際交往危害。網絡中的交往僅停留在簡單的符號傳遞上,缺乏手勢、語言、表情等媒介,缺乏現實情感的體驗,當網絡成癮者在網上尋求情感滿足、對網絡產生依賴感的同時,必然導致對現實情感與人際交往的疏遠,造成語言表達能力的下降,產生“交往剝奪”感。
(3)學習危害。目前,在校生因迷戀網絡造成學習成績下降,甚至曠課、逃學的現象日益普遍。武漢大學生上網率已高達80%。其中,僅以網上聊天為重要目的者占84%。
二、網絡成癮的防治方式
針對調查反饋的成癮情況,我們對醫藥類大學生網絡成癮的防治方式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1.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
高校教育與管理工作的重點是培養大學生鑒別是非的能力,積極開展各種網絡活動,自身裝備“網絡心理健康防火墻”,使大學生自覺地維護自己的身心健康。
(1)培養學生面對現實的勇氣和信心。在學生碰到困難的時候能及時給予幫助,通過心理上的開導,行為上的引導,協助他們克服困難完成任務。
(2)以身作則,合理使用網絡。通過模范示范的教育方式讓青年學生明白網絡世界是現實的延伸,但是不能取代現實世界,它只是人類知識共享的另一種高速渠道。
(3)培養他們良好的個人愛好與興趣,使網絡不再是業余時間的第一選擇。
2.加強成癮者的自我教育
(1)學會自我控制的方法,培養成癮者的自我控制能力,通過聽音樂、漫步靜思、與摯友暢談、給親朋好友寫信等方式,發展積極的自我感覺,學會面對困難不畏懼、不焦慮、不回避,積極應對,合理解決。必要時找心理輔導人員尋求心理幫助。
3.開展心理疏導,進行心理咨詢與治療
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對學生進行心理普測,篩選出不同等級的網癮學生,并實行不同程度的心理輔導和教育。對網絡成癮者,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積極的心理疏導、咨詢與治療,可采取一些心理療法進行心理與行為矯治。
總之,面對信息網絡的新挑戰,面對大學生對網絡使用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我們必須積極建立適應網絡時代的教育新模式,積極做好上網學生的教育和心理疏導工作,運用立法手段保證網絡的安全運行和使用,通過法制教育、網絡正確利用和網絡道德教育,以提高網絡的利用率,避免網絡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張翠紅.大學生網絡成癮與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6, 20 (11).
[2]曹松林大學生上網成癮的原因及其對策淺探[J].湖南冶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7(3):9.
[3]金鵬,林暢.大學生上網成癮的問題研究及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8):160.
[4]吳國正.虛擬社會中的人際交往特點初探[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1,(7).
(作者單位:廣東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