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得以應用于語言測試,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語言測試(CNLT)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CNLT考試系統的建設應把握三個關鍵環節,即試題庫的建設、系統的安全性和系統的穩定性。然而,縱觀CNLT的歷程,它仍面臨著許多挑戰。
[關鍵詞]CNLT 語言測試 外語測試 信息技術
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語言測試(Computer-and-Network based Language Test,下文簡稱CNLT)從最初的單機環境到現在的網絡化環境,綜合了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現代網絡技術及數據庫技術,是網絡時代計算機在教學和管理中的重要應用,是現代科學技術所帶來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的重要變革。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的日益普及,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語言測試已成為大勢所趨。國際上許多著名的測試,如TOFEL, ITLES, GRE,等等,都已經采用CNLT的形式,我國的大學英語測試(CET)也正在醞釀以CNLT替代傳統的紙筆考試(Paper-and-Pen based Test)。但總體來說,CNLT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
一、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語言測試的優勢
Canal(1986)曾預言計算機化語言測試(Computerized Language Assessments)的時代即將到來,并預示了一場測試方式的革命,即由紙筆測試向計算機化測試的轉變。CNLT的推廣對提高考試的信度、效度,促使教師更新教學觀念,減輕學生的考試負擔和心理壓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
1.CNLT有利于發揮考試對教學的反撥作用
“語言測試是隨語言教學發展而來的”(韓寶成,2002)。這說明測試是為教學服務的,考試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檢查教與學的基本情況的必備手段。然而,在以往的外語教學實踐中,由于過于注重終結性評估,測試的作用被無限擴大,有時甚至成了整個外語教學的惟一評估手段。在這種情況下,難免會出現教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教師考前劃范圍的現象。久而久之,教師的教學觀念出現偏差,學生的學習態度日趨消極。結果是教師不注重課堂教學質量,學生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推行CNLT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CNLT需要龐大的試題庫支持,庫內試題涵蓋面較之傳統測試要寬廣得多,這就迫使師生將主要精力投放到基礎知識和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上,而不再寄希望于臨考前劃出一定的范圍去背。另一方面,由于CNLT出卷方便,考試隨時都能進行,因而可以幫助教師利用形成性評估獲取教學反饋信息指導教學,突破對終結性評估的過度依賴,從而使得對學生的評價更為全面、客觀。
2.CNLT大大減輕考試與考務管理的負擔
在進行傳統的紙筆測試時,教師出題、組卷、考試組織與實施、試卷評閱、成績統計分析與上報,等等,是一個漫長的周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在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語言測試過程中,這些環節大部分都由計算機自動完成,使教師從這些繁重瑣碎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不僅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減輕了教師的負擔,使教師可以將主要精力轉移到如何利用考試分析改進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效果等具有創造性的教學工作中。
同時,CNLT考試過程的自動化大大減少了人工出卷和閱卷(如錯評、漏評、錯登、漏登等)的差錯,也減少了查卷、錯誤反饋、成績更正等工作,提高了職能部門的工作效率,特別是減輕了教務部門制卷、分發試卷等工作,以及各教學部門考后收集、整理試卷等事宜。
3. CNLT更加公平公正,更能準確地反映學生在知識能力等方面的差異
相對于傳統的紙筆考試,CNLT能根據預定的考核目標選取覆蓋面廣、難度適中的試題,避免了人工組卷時出現的偏題、怪題,使組卷更加科學合理。另外,成熟的CNLT系統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組卷策略,如AB型(考場內只有兩種不同試卷)、梅花型(考場內有五種不同試卷,前后左右均不相同)、N型(考場內所有試卷均不相同)等,這大大降低了考生作弊的可能性;同時,借助于電子監考、電子身份驗證等技術手段,可進一步保證考場秩序,使考試更加公平公正,其成績也更為可信。
以項目反應理論(IRT)為基礎的計算機適應性語言測試近年來正在成為研究熱點。這種CNLT的特點是:可以根據考生已經答過的題目實時地判斷考生的真實水平,并動態地給出下一道難度相當的題目。IRT理論使得考試不再是一刀切的東西,而是具有了個性化;同時,由于題目是隨著考試的進行動態生成的,因此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又由于這種動態生成的試題不是隨機的,而是以考生的答題情況為依據的,因此這種CNLT具有更高的信度和效度。
4.CNLT有利于提高學生自我評價能力
Heloc(1981)指出“自我評價是學習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語言測試不僅是教師獲取教學反饋信息的途徑,也是學生調整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手段。在參加CNLT考試后,學生不僅可在第一時間知道結果,完善的CNLT系統還會立刻對學生的答題做出評價。這樣,結合平時的學習情況,學生就可以給出自我評價。而傳統的考試,等老師閱卷打分后才知道結果,評價帶有明顯的滯后性,不利于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提高。
二、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語言測試系統的關鍵環節
1.試題庫的建設
CNLT考試系統的建設不僅形式上與傳統考試截然不同,更重要的是應體現出其科學性,以保證考試的信度和效度,而試題庫的建設是其核心。入庫試題的質量直接決定著整套試卷的科學性,并相應地決定著能否考出學生的真實水平和能力、能否反映出真實的教學狀況,同時也會左右整個教學狀況的改進和發展。
試題庫里的每一道題的設置都應該獨具匠心,都必須在一定的理論模式下進行模擬試測,對題目賦予若干參數,進行必要的等值分析。目前國外試題庫建設多只用到單參數項目反應理論模型,即只考慮題目的難度值。專家們也在研究在多參數項目反應理論(考慮題目的難度、信度、區分度等)指導下的試題庫的開發。理想的試題庫里的試題應表現在分數的可比性、組織上的嚴密性、內容上的廣泛性、對考生的預測性以及經濟上的可行性。因此,試題庫是一個具有較大信息量的試題的科學組合,CNLT試題庫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
2.系統的安全性
CNLT考試系統雖然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但相對于傳統考試而言,也存在著一些安全漏洞。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試題泄密:考前試題被非法復制;或先考的考生竊取當次考試試題,最終導致部分題庫被泄露公開。另一個突出問題是考試結果不夠安全:由于CNLT的各種數據(如試卷、考生成績、統計分析,等等)都是存在于電子媒介的,因此就有可能丟失,從而造成嚴重后果。此外,如果系統開發存在一定的缺陷(而這通常又難以避免),軟件有可能被破壞,或遭到黑客攻擊,導致系統癱瘓,以致考試無法正常進行。因此,提高CNLT考試系統的安全性是不容忽視的環節。
3.系統的穩定性
由于CNLT的實施通常都是比較大規模的,因此,當大規模數據并發時,如果系統不夠穩定,就會造成擋機、數據丟失等情況的發生,嚴重的話,會直接影響到考試的實施和組織。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不僅與CNLT系統自身有關,還與其運行環境和網絡環境有關。
三、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語言測試所面臨的挑戰
縱觀國外CNLT的歷程,其發展之快令人始料未及,但CNLT最終能否與紙筆測試并存或取代紙筆測試?Canale所預言的測試方式的革命是否已經到來?應該說CNLT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同時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如項目分析與試題等值技術的研究;如何完善計算機的評分系統,提高測試精度;考生對計算機的熟練程度對語言測試效度的影響,等等。
另一個面臨的主要挑戰與CNLT實現的技術基礎有關。技術條件的限制(如人工智能的發展滯后于CNLT的要求)還不足以徹底實現CNLT閱卷的完全自動化,這就導致雖然理論上,CNLT可以實現傳統考試的所有題型(并且還可以實現有一定特色的題型,如動畫試題、視頻試題),但在學生考試后,仍然需要人工批閱一部分主觀試題,如作文,從而使CNLT的效能大打折扣。
此外,一個比較現實的挑戰是如何實施CNLT的口語考試。計算機化口試(Computerized 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簡稱COPI)是應用語言學研究的一個成果。它是在模擬面試型口試——磁帶錄音法(Simulated 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Tape-recorded,簡稱SOPI)和口語測試——人工法(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Humans,簡稱OPI)的基礎上研究出來的。計算機化的口語測試已在某些語言測試中實施,如HSK(漢語水平考試),但由于技術限制,口語測試同樣需要由人工來評分。然而,這種新型的口語測試形式,其問題還不僅僅在于人工評分,一個更為突出的值得考慮的問題源自于口語考試的特殊性:對于CNLT而言,即使它的口語語料庫開發得非常完善,人機互動也非常方便,但是,考試面對的終究還是一個機器。這種人與機器之間的對話(恐怕目前的情況還不能稱之為“交流”),究竟對學生會產生好的還是不好的影響(比如,CNLT是否會減低學生口試過程中的心理焦慮、是否會影響口試的質量),是一個值得長期跟蹤和研究的問題。
三、結束語
無疑,計算機和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語言測試中的應用是無限的。CNLT考試系統適用于組織大規模統一考試和考務管理,適當的功能設計可以保證考試科學、高效、公平、安全,并可節省大量人力物力資源,提高考試的標準化和規范化,有助于增加考試的權威性及可靠性,有益于實現教學管理和考試現代化。但CNLT今后的發展還需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從而日臻完善,并最終造福于語言測試和語言學習。
參考文獻:
[1] Canale, M. The Promise and Threat of Computerized Adaptive Assessment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A]. Technology and Language Testing [C]. Washington, DC: TESOL, 1986.29-46.
[2]韓寶成.語言測試的新發展:基于任務的語言測試[A].陳國華,戴曼純主編.當代語言學探索[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271-279.
[3]高淑玲.語言測試的歷史演變及發展趨勢[J].西北大學學報, 2006, (4):155-158.
[4]李清華.基于紙筆的語言測試與基于計算機的語言測試的等效研究綜述[J].外語界, 2006, (4):73-78.
[5] Helo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
(作者單位:東北財經大學國際商務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