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黨中央與時俱進、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在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加強農村制度建設方面的一項制度創新。
這項制度創新符合時代的要求和廣大農民的意愿,對于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近年來,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經營土地的積極性,因為土地的增值,使農民在種田中得到了實惠。隨著農村產業政策的調整,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現象日趨增多,有效推動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
但是當前農村土地流轉存在著機制不健全、操作不規范、監管不到位等問題,有些流轉土地使用人隨意改變土地使用性質和農業用途,更有甚者肆意破壞土地結構,對土地進行掠奪式經營。少數地方政府為政績而在交易過程中發生“權力尋租”的現象,包括進入農村的資本會以占有最大化的利潤為根本出發點,占用耕地,建娛樂場所和進行房地產交易,侵犯農民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
一些地方“逼農賣地”的現象屢屢發生,造成的惡果令人痛心。據報道:某縣采取少批多征、批非征耕、未批先征等手段,違法占用農民耕地千余畝,土地補償和安置費包干4萬元/畝,不再給予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
由于征地補償標準低,加之社會保障不健全,該縣一些失地農民生活困苦,有的只得外出打工,有的不得不外出承包他人土地。結果引發激烈沖突,造成政府和群眾的關系極度緊張。
還有一個縣,一些鄉村干部假借新農村建設之名,以每畝不足2萬元的超低價強迫農民出賣土地,變相用于商品房開發和其他建設,使一些失地農民得不到應有的生活保障。
雖然國家三令五申,禁止農地私下買賣,但當地政府部門曲意維護,壓制和打擊報復上訪村民,導致侵害農民土地事件愈演愈烈,直接威脅到耕地安全及新農村建設的聲譽。
除此之外,許多地方由于傳統觀念、法律存在缺陷和村級組織“設障”、村規民約不合法等因素的影響,因侵害出嫁、離婚、改嫁農村婦女土地承包權而引發的糾紛也呈現出增長趨勢。
這些事例都說明:一旦農民失去土地,存在就業和社會保障的缺失,再加上自然災害和人生困境的因素,就會陷入經濟困境,導致社會動蕩和曲折發展。因此,為了完善土地經營權流轉制度,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切實保護農民的權益,促進農村改革發展步伐,維護社會的安定和諧,國家應制定農村土地流轉辦法。
國家制定農村土地流轉辦法,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精神,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線,尊重農民意愿,因地制宜;嚴格規范政府行政行為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確保土地集體所有的性質、用途和農民土地承包權益不變,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進一步改革和完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農村宅基地制度和國家建設征地制度。從而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合同意識、法律意識和政策意識,積極引導他們依法流轉、依法經營,并有力地推動現代農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作者單位 九三學社河南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