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在管理,管理必須從源頭入手。用制度實現從規劃布局、技術生產、檢驗銷售全過程的控制和管理,是生產“放心”農產品、保障人民健康、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管理;制度
中圖分類號:F3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9-0073-02
農產品是生產出來的,抓好源頭管理,加強生產環境、生產資料、生產過程、產品銷售的規范化控制,堅決做到不合格產品“生產不了”和“銷售不出”,就抓住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矛盾。
一、“自由農業”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癥結所在
1983年的美國《時代》周刊曾將中國食品列為“全球四個最好”之一。但不知從何時起,農產品質量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中國農產品正面臨嚴重的信任危機。究其原因,是缺乏約束的“自由農業”制造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麻煩。
1.中國成為了世界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的傾銷地,植物產品質量安全隱患重重
2007年7月31日的《中國化工報》報道,2006年度,中國化肥消費量達到5 100萬噸,其中農用化肥施用量占4 800萬噸,化肥消費量占全球消費總量的30%。而中國的耕地,僅占全球的9%。目前,中國的施肥強度已達到383公斤/公頃,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為防止水土污染而設置的255公斤/公頃的安全標準,達到了全球平均水平的3.3倍以上。
2006年第1期《湖南信息》介紹,目前,中國年化學農藥使用量為25萬~30萬噸,位居世界第一,占全世界農藥使用總量的17%,單位面積農藥用量是全球水平的5倍左右。
超量使用化學肥料,一是增加生產成本;二是使土壤板結,地力下降,對肥料的依賴性增強;三是導致農產品品質下降;四是使土壤、水源和農作物受到重金屬、無機鹽、有機物和病原體的污染,植物產品積累有毒物質,危害人體健康。
超標使用化學農藥的危害性更大。一是造成大量人畜,特別是幼小動物中毒和死亡;二是高毒高殘留農藥長期積聚于土壤、水源和農產品中,人體致癌、致畸、致突變的群體大量增加;三是嚴重污染了河流、湖泊、庫塘、水井、大氣等生態環境,破壞了生物多樣性。
在2004年10月30日召開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04年年會上,中外專家共同認為,中國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已到極限,對生存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損害。
2.水產養殖業疫病頻繁,動物產品質量安全缺乏保障
現階段,中國水產養殖以家庭散養為主,由于缺乏科學養殖知識和技術,抱著“只要牲口不死,就能賺錢”的樸素經營理念,對于動物發病的處理方法,就是大劑量、多品種地使用抗生素等添加劑。據2006年8月28日《消費日報》披露,中國每年有6 000噸抗生素用于飼料添加劑,占全球抗生素飼料使用量的50%。
超量和輪換使用抗生素,容易引起細菌耐病,導致動物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近年來的禽流感、“口蹄疫”、“藍耳病”、“豬鏈球菌”疫情,給部分地區的養殖業造成了重大損失,也給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敲響了警鐘。而“化肥養魚”導致致癌物質亞硝酸鹽積聚,安全事故時有耳聞。
此外,高致病性禽流感對人身生命的威脅,食用和接觸存在安全隱患的動物制品,對人類的生殖質量、抗病能力和身心健康負面影響的研究,都受到了社會的高度關注與警惕。
3.法律法規執行缺位,致使問題農產品“從田間(欄舍)到餐桌”層層過關
現階段,中國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國家機關有: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農業部、衛生部、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相關法律法規有《農業法》、《產品質量法》、《食品衛生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標準化法》、《環境保護法》、《動植物防疫法》、《畜牧法》、《漁業法》、《進出口商品檢驗法》、《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植物檢疫條例》、《農藥管理條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獸藥管理條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和《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2007年7月2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簽發了《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國務院第503號令)。
職能部門不可謂不全,法律法規不可謂不多,由于種種原因,農產品質量安全“喊得兇,抓得松,落了空”的現象普遍存在,部門監管和法律法規執行缺位問題備受社會非議。
二、“制度農業”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振興的出路所在
市場經濟最強大的優勢是競爭與優勝劣汰,最顯著的特征是規則與合作共贏。面對千家萬戶的農業生產,必須用制度管人、管事和管市場。打造“制度農業”,是生產“放心”農產品、保障人民健康、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由之路。
1.簡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
按照國際通行做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規定,明確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第一責任單位,賦予相應的行政執法權限,建立起從中央、省、市、縣到鄉延伸至村“一條鞭,縱到底,橫到邊”的無縫監管體系,實現從規劃、布局、技術、生產、檢驗、銷售一體化即“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的控制和管理,“全國一盤棋”,建立嚴密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組織體系,規避“多頭監管,有利扯皮,無利推諉,監管失控”的體制缺陷,構建“政府主管,農業部門主抓,相關部門配合”的良性管理體系。
2.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組織領導和公共財政投入力度
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落實“領導抓,抓領導,真正實干”措施,一是各級行政首長為第一責任人,要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人力、物力、精力的到位,政策具有“含金量”,當前要重點解決縣鄉農業部門“缺錢養兵,無人打仗”的問題;二是各級農業部門負責人為直接責任人,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當做三農工作的中心來抓,年初有任務,月月有活動,年年有起色,保持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長治久安。
3.推行HACCP等國內外先進食品安全控制標準
HACCP是《食品危險分析和關鍵控制點規范》的英文縮寫,是聯合國食品標準委員會推薦使用的食品安全控制指導綱要,廣泛應用于各國食品生產領域。
HACCP重視預防和以科學為基礎的風險分析和防范,對包括原輔材料的生產、食品加工和流通,及至消費的每一環節的物理性、化學性和生物性危害,進行分析、控制以及控制效果驗證,通過建立加工控制系統和微生物檢測規范,防患于未然,保障食品安全。
近年來,中國相繼制定食品國家標準3 000多項,行業標準近4 000項,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有關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2 000多項,其中食品衛生標準、食品檢驗方法標準等1 000多項,涉及種子、品質、生產規范、檢驗方法以及產品標準等內容,都要在今后的生產實踐和市場監管中全面推行實施。
4.提高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的組織化程度
今后,所有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要通過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入股農業龍頭企業或成立經濟聯合體,提高科技素質和團結協作意識,開展行業自律,維護農產品質量形象和合法權益。
5.堅持生產資料使用許可和產品上市準入制度
首先,加強試驗示范,篩選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種苗、肥料、農藥、飼料等生產投入品進入生產環節,大力推行有機和綠色食品生產標準,嚴禁高毒高殘留和有毒有害生產資料進入生產領域。其次,加強檢驗檢測,嚴格監控信譽等級低的業主入市銷售,嚴禁問題農產品進入流通環節。
6.建設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和銷售市場
第一,加大環境整治力度。嚴格禁止“廢渣、廢水、廢氣”排放,搞好城鄉以根治“白色污染”為主的垃圾集中填埋,打造藍天白云、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優美城鄉環境。
第二,配套農業基礎設施。重點解決鄉村道路硬化、排灌溝渠暢通、電力進田入戶等基本生產條件,以及農機具普及、土壤增肥、田地園田化、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配套措施,建設高產穩產優質高效安全的生產基地。
第三,優化區域布局。堅持“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原則,按照專業化、規模化、區域化、名優化、高效化、安全化的要求,建設各具特色、市場暢銷的專業農產品供應基地。
第四,配套銷售市場。按照滿足供應、方便群眾、功能齊全、規范有序的標準,建立國家、省、市、縣、鄉、村級農產品銷售市場,方便質量安全監管。
7.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力度
參照編列消防、森林、緝毒警察序列的做法,建議編列食品安全警察,配套食品安全檢察庭和食品安全法庭,在全社會營造高度重視食品質量安全的濃厚氛圍,“嚴管重罰”,嚴厲打擊監管不力、胡作非為、摻雜使假危害食品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殺雞給猴看”,形成震懾勢頭,變“要農民生產安全食品”為“農民要生產安全食品”,變“要求部門盡職監管”為“部門必須盡職監管”,實現“自下而上,上下互動,齊抓共管,法律監督”的理性管理局面。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