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綠色信貸政策作為一項市場手段,是對利用行政手段及法律手段來控制中國環境污染問題的一個重要補充。該政策自2007年實行以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政策實行的預期效果還有很大差距。通過建立綠色信貸執行過程中地方政府與銀行、企業與銀行的博弈模型,指出了綠色信貸政策難于落實的根本原因在于執行中各方利益的損失。規制綠色信貸機制約束外的其他融資團體,確保污染企業不能從其他渠道獲得貸款;把政府、企業和銀行的環境成本內部化;同時建立有效的信息溝通機制是綠色信貸下一步有效開展的關鍵。
關鍵詞:博弈模型;綠色信貸;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F83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9-0108-02
一、綠色信貸政策推行原因分析
2007年7月12日,國家環保總局、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聯合發布了《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提出以“綠色信貸”機制為主要手段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盲目擴張。文件指出,各級環保部門要依法查處未批先建或越級審批、未經環保驗收即擅自投產的違法項目,并及時公開查處情況;金融機構要依據環保通報情況,對未通過環評審批或環保設施驗收等新建項目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
國家推行“綠色信貸”政策,基于兩方面原因,一是把市場手段作為防治企業環境污染的行政與法律手段的補充[1],二是銀行也要履行社會責任來減少環境污染。
1.行政與法律手段的補充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骨干行業,卻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部門。據統計,2007年上半年工業增加值提高18.5%,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提高20.1%,高于工業總能耗1.6個百分點[2]。國家雖然利用行政手段對污染嚴重的企業進行調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效果并不明顯。據報道,2007年8月份國家環保總局對11個省區126個工業園區進行檢查,發現有110個存在環境違法問題,占檢查總數的87%。同時中國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并不完備,對企業約束力較差。在行政和法律手段對污染企業遏制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國家提出利用市場手段進行調控。
2.銀行社會責任的履行
作為社會機構重要組成部分的銀行業,雖然其經營不直接消耗大量的能源并產生廢棄物,但若向那些高耗能、高污染但投資回報高的企業發放貸款,就會導致環境惡化的加劇。從這一角度看,違反綠色信貸原則的銀行是環境污染的間接制造者。在中國深入發展循環經濟、強調企業社會責任的現狀下,不僅生產性企業要延伸生產者責任,作為服務行業的金融業更要履行社會責任,對那些未通過環境評估的企業停止貸款,督促其改進技術,減少環境污染。
二、綠色信貸政策效果的博弈模型分析
綠色信貸機制自2007年7月實施以來取得了局部性、階段性成果:截至2008年1月,主要金融機構向“兩高”行業發放中長期貸款共計1. 5 萬億元,增幅比上年末下降9個百分點[3]。但綠色信貸的實施仍遭遇不少阻力,很多地方銀行只是作了一些表面調整,實質并未按照“綠色信貸”要求對不符合環境標準的企業限制或者停止貸款。
從博弈論角度看,“綠色信貸”機制推行較為緩慢的原因在于“兩高”企業大多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是地方稅收的主要貢獻者,政府難以從根本上遏制其發展[4~6];而這些污染企業又是銀行的貸款大戶,在企業環境污染的信息透明度較差的情況下,銀行貸款會享受豐厚的利息回報,提升銀行企業的經營利潤;而開展“綠色信貸”銀行將損失重要的客源與前期對企業的投入回報,銀行自身的利益會大幅減少。
1.銀行與地方政府間的博弈模型分析
地方政府與銀行的博弈模型如下:

其中:GC1——政府對污染企業進行查處,通報給銀行要支付的監督考察成本。GR1——當地環境保護得到的收益。GC2——銀行實行綠色信貸政府減少的監督成本。T——政府每期從這些企業獲得的稅收收入。BR1——銀行不實行綠色信貸政策獲得的收益。BR2——銀行實行綠色信貸后獲得的無形收益。BC1——污染企業被查處后銀行受到的貸款損失。BC2——污染企業轉向其他融資渠道貸款使銀行喪失客源受到的損失。
從博弈模型中看到,一方面,從銀行角度,在地方政府對排放超標的企業查處時,如果銀行貸款就會形成不良資產,銀行利益損失為BC1;如果銀行不貸款則由于履行了社會責任,獲得無形收益BR2。因此,在政府對企業進行查處時,銀行最好的策略是實行綠色信貸政策。在政府不查處時,銀行對企業貸款的收益為全部利息收入BR1;如果實行綠色信貸政策,雖然獲得收益BR2,但不能獲得巨額利息收入,同時企業轉向其他金融機構合作,銀行市場份額和競爭力都下降,收入減少BC2;在經濟增長仍以經濟指標為主,企業社會形象這一無形資產還難于計量的情況下,BR1要遠大于BR2-BC2,因此在政府不查處時,銀行最好的策略就是貸款。
另一方面,從政府角度,銀行如果對企業繼續貸款,政府對其進行查處會使其稅收減少,并增加檢查成本,因此政府最好的選擇就是不查處。若銀行實行綠色信貸政策,表明企業的環境污染存在問題,政府如果進行查處,雖然會節約由于監管成本GC2,但會減少稅收收入及政府業績;如果政府不進行查處,其收入T+GC1> GR1-GC1,因此政府最好的選擇就是不查處。
銀行與政府的博弈結果就是政府不對污染企業查處,銀行對其貸款,雙方獲得各自的最大收益。這是典型的個人利益最大化,但整個社會利益即環境保護所帶來的長期重要價值受到損失的囚徒困境模型。因此,在仍以經濟增長為主要政績觀的情況下,地方政府不重視環保的長期價值,綠色信貸政策很難在地方上實行。
2.銀行和企業間博弈模型分析
銀行與污染企業間的博弈模型如下:
其中:R1——企業獲得貸款經營帶來的企業收益。C1——企業治理污染所花費的成本。C2——企業不能從銀行獲得貸款的損失。F——企業被查處交納的罰款。BR1——銀行向污染企業貸款所獲得的收益。BC1——企業被查處所獲得的損失。BR2——銀行實行綠色信貸后履行了社會責任所獲得的收益。BC2——企業轉向其他融資渠道貸款使銀行受到的損失。
從博弈模型中看到,一方面,從銀行的角度,如果企業積極治理污染,銀行貸款會獲取收益BR1,若不貸款,企業轉向其他渠道融資受到損失BC2,因此銀行最好的策略是貸款。如果企業不治理污染,銀行貸款要承擔企業被查處造成的損失BC1,包括利息和不能收回的本金;銀行不貸款給企業,會得到無形收益BR2,但會由于客源流失損失BC2;由于 -BC1 另一方面,從企業角度,如果銀行對企業進行貸款,企業不治理污染獲得的收益為R1-F,而企業治理污染獲得收益為R2-C1。由于目前對企業的罰金F<企業治理污染成本C1,因此企業最好的選擇是不治理污染。如果銀行不貸款給企業,企業轉向其他融資渠道雖會增加轉換成本C2,但同樣會獲得收益, R2 - C2 - F > R2 - C1 - C2。可見在存在其他融資渠道時,企業仍不會治污。 因此,銀行業和污染企業的博弈結果就是企業不治理污染,銀行不對其貸款,這樣會導致多方收益受到損失,銀行不再通過這些貸款大戶得到利息收益,而企業不會治理污染改善環境效益,相反會繼續污染環境。此時環境沒有得到保護,綠色信貸政策不再發揮效力。 三、促進綠色信貸政策順利推行的激勵約束機制 1.環境污染成本作為經濟發展成本的內在要素 從企業角度看,只有把污染的成本作為企業發展的內在成本要素,企業才會有積極防治環境污染的動力。從政府角度看,只有把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作為GDP負增長的一部分進行扣除,才能反映出地方經濟發展的真實水平,環境問題才會得到足夠的重視,環境保護的效果才會有更大幅度的提升。從銀行角度看,在查處力度不斷加大及對企業環境信息真實了解情況下,銀行會從風險角度出發,對這些污染企業進行嚴密審核,減少其風險損失。因此,把環境污染成本作為企業、政府和銀行的內在成本要素是保證“綠色信貸”政策順利實施的關鍵。 2.規范綠色信貸機制約束外的融資團體 在“綠色信貸”機制沒有完全約束力的情況下,企業可以通過民間資本、外資金融機構進行融資,國內金融機構單方面對污染嚴重的企業不予貸款會喪失高利潤回報的客源,而企業又沒有治理污染,這樣對環境及金融機構的收益都是損失。因此需要制定政策法規來規范信貸資金市場,要求境內的所有融資渠道都要承擔起社會責任,保證那些污染企業只有排污達標才能獲取貸款,這樣綠色信貸機制才能起到效果。 3.消除環境評估信息傳遞的瓶頸 從博弈模型中看到正是缺乏對污染企業真實、及時的信息,銀行對企業貸款還存在博弈關系。因此,環保部門及時向銀行通報企業環境評估的真實有效信息,讓銀行有充分的數據資料了解企業的污染狀況,銀行才會積極的實行“綠色信貸”政策,更大范圍履行社會責任。這樣企業和銀行之間不再是博弈關系,而是明確的污染違規銀行就不會再貸款的對決關系,從而保證“綠色信貸”機制的順利執行。 參考文獻: [1] 馬小明,趙月煒.環境管制政策的局限性與變革——自愿性環境政策的興起[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6):19-23. [2] 周仕憑.以綠色信貸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擴張[J].綠葉,2007,(8):4-5. [3] 戚永曄.是成功的環保盛宴還是又一次無疾而終[J].經濟縱橫,2008,(3):49-50. [4] 李本慶,丁越蘭.環境污染與規制的博弈論分析[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4):541-545. [5] 燕興勝,尹華北.地方政府在環境污染上規制失效的經濟分析[J].天中學刊,2007,(22):47-49. [6] 楊鳳娟.從經濟學及博弈角度分析環境污染[J].生產力研究,2007,(18):6-8.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