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云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少數民族眾多,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都極其豐富。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進一步加強, 西部鄉村文化存在的條件與環境都發生了明顯而又深刻的變化, 這給云南省的經濟和文化建設都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關健詞:Hofstede文化測度;中國;東西部;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9-0177-02
中國文化植根于農村,是以農業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著名學者錢穆先生認為中國文化是典型的大陸農耕文化,與西方濱海商業文化是兩種根本不同類型的文化。
本文希望從Hofstede視角下分析中國東西部的文化差異,以進一步探求云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契機。
一、理論基礎和文化測度模型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霍夫斯泰德(Hofstede)通過一項對53個國家和地區的10萬余名職員進行的問卷調查,從價值觀的角度概括出民族文化的四個維度:個人主義/集體主義(Individualism / Collectivism)、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不確定性規避(Uncertainty Avoidance)、陽剛/陰柔文化(Masculinity / Femininity)。
1.個人主義/集體主義( 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 。這一維度用來測量個人受集體影響的程度。“個人主義”是指一種結合松散的社會組織結構,其中每個人重視自身的價值與需要,依靠個人的努力來為自己謀取利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較為淡漠,與集體保持著一種精神上的獨立。“集體主義”則指一種結合緊密的社會組織,其中的人往往以“在群體之內”和“在群體之外”來區分,他們期望得到“群體之內”的人員的照顧,但同時也以對該群體保持絕對的忠誠作為回報。他們對集體的偏好強于個人獨立決策的偏好,共識和協作比個人采取行動付出努力更有價值。
2.權力距離( Power Distance) 。指社會成員對社會或組織中的等級制度或權力分配的容忍、接受程度。權力距離大的社會對等級制度或權力分配不公所造成的不平等現象的容忍程度高。社會呈現明顯的等級階層, 權威階層擁有特權, 并盡量通過各種權利象征物來表明自己的地位, 以受到尊敬。權力距離小的社會比較追求平等公正,權力均衡, 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程度較低,對社會或組織的參與程度高。
3.不確定性規避 (Uncertainty Avoidance) 。指社會成員在面對風險、新生事物或不明朗事件時所采取的態度。不確定性回避程度大的社會,人們比較保守,不愿意冒風險,較可能排斥新生事物。人們會通過構建各種規則和制度, 增加可預期性來減輕壓力。而對不確定性回避程度小的社會,人們能夠泰然地接受不確定情景, 對未知的情景、觀念和人物表現出較大的容忍度,喜歡維持一種寬松的環境,容易接納各種新生事物,不太關注制度和規則。
4.陽剛/陰柔文化 (Masculinity Versus Femininity) 。即社會上居于統治地位的價值標準,指社會成員對個人成就和生活態度的看法。在陽剛社會中, 居于統治地位的是男性氣概,如自信武斷,進取好勝,對于金錢的索取,執著而坦然。人們傾向追求個人財富及事業成就,贊賞決斷能力,競爭、雄心壯志和職業成就受到重視。
二、Hofstede文化測度下中國東西部的文化差異
(一)西部鄉村文化的特征
根據霍夫斯泰德的模型,我們來分析一下當前中國西部鄉村文化的特征:
1.集體主義。集體主義是中國傳統社會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中國鄉村文化的顯著特征。集體主義強調集體利益,重人性中的共性,而輕個性, 對集體有著深厚歸屬感,忠于集體利益。具體表現為重視家庭倫理和宗法制度,強調社會秩序及人際關系的和諧、平衡,并提倡中庸之道。歷來,在中國農村形成的是以家族為中心,強調建立以親緣關系為主的親疏遠近人際關系的集體主義價值觀。
2.權力距離大。中國文化強調人倫關系,所謂“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社會中每個人都被給予了明確的位置,進而建立一個禮治的秩序。梁漱溟認為,中國是一個以家庭為核心的“倫理本位,職業分途”的社會構造,不同于西方的“個人本位、階級對立”。這種倫理關系,就是權距之體現。中國長期以來就是一個高權利距離的國家,中國鄉村社會存在著明顯的等級差距, 享有特權被視為一種榮耀, 權利和財富的炫耀成為成功的標志。個人的行為舉止仍然受到上級組織的強烈約束,領導的看法和思路對下級有著極大影響。
3.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回避程度較高。在中國鄉村,人們對風險、新生事物和未來的態度比較消極,回避風險、循規蹈矩, 遵守規則,不鼓勵創新、冒險和自我表現。
4.柔性社會傾向明顯。中國傳統文化不鼓勵個人奮斗,成名成家,不鼓勵競爭和優勝劣汰,鼓勵人們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提倡共同富裕和助人為樂。中國人自古就強調人文關懷和天人合一, 重視家庭和睦和社會和諧, 強調道德精神追求。
(二)東部沿海城市文化的特征
根據霍夫斯泰德的模型,東部沿海城市文化的主要特征可歸納為:
1.個人主義傾向日益明顯。個人主義是社會的核心理念,是社會文化的顯著特征。人們強調個人和個人利益,重人性中的個性,而輕共性;崇尚個人意志、利益高于集體規范、集體利益;個人的行為有較大的選擇自由。
2.權力距離逐漸縮小。社會法制比較健全,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較少,思想較自由和開放,人們有多種發展的選擇余地;“人生來平等”的觀念根深蒂固,人們的等級觀念較淡薄,上下級認為彼此間天生是平等的,下級對上級的依賴是有限的,并且偏好商量,下級很容易接近并敢于反駁他們的上級;組織的行政權力分散,等級制度不呈金字塔式,社會成員對社會上或組織中存在等級制度的容忍程度(即權力距離)較低。
3.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回避程度降低。對風險、新生事物和未來的態度比較積極,冒險精神較強,能夠容忍叛離的個人觀念和行為,鼓勵創新和自我表現。
4.剛性社會傾向增加。重視個人財富、成就,鼓勵競爭、個人奮斗,崇拜個人英雄,推崇優勝劣汰。
三、西部鄉村文化在云南經濟發展中的具體表現
(一)家庭和家族觀念
中國自秦漢以來家庭就一直既是社會經濟結構的基本單元,又是政治組織的基礎。云南等西部鄉村在特定的經濟地理條件下,主要還是以家庭為中心的倫理本位的集體主義,人們不太習慣于契約方式的經濟活動,不大愿意參與社會組織和市場經濟活動。
(二)平均主義觀念
云南省大部分農村經濟文化建設嚴重滯后,人口整體素質較低,其他兼業機會也少,耕作是農民主要的收入來源。他們往往會比較鄰里間貧富程度,較少考慮效率,平均主義觀念仍然強烈。人們注意力更多地在于集體范圍的和諧和幫扶,而不在鼓勵個體的奮斗成就和效率。
(三)集權主義觀念
在云南地區特殊的歷史和地理條件下,集權思想仍然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社會經濟生活,內心深處仍然堅信政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農民永遠都只能是遵守和服從。集權主義思想仍然盛行,這是中國鄉村文化權力距離較大的真實體現。
(四)重義輕利的經濟觀念
在云南地區,農本商末觀念仍然有很大市場,市場意識淡薄,人們不懂得在商品交易中獲取利潤。在現實經濟生活中表現為重情義、重人情,輕利益;重信用、重道德,輕合同。人們在交往時十分講究“面子,人們的交易行為屬于多次重復博弈。
(五)封閉保守的經濟觀念
地處中國西南邊陲的云南省分布著眾多的少數民族,再加上傳統宗教的密布,形成了西部獨特的“孤島文化”。
在云南省由于受傳統觀念小農意識的影響,經濟主體更注重企求心理安全和安穩,缺乏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不尚競爭尚和平。主要表現在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目光短淺,自我封閉;因循守舊,故步自封,不圖改革等。人們往往不是積極通過努力主動改善自身環境,而是倚仗政府的組織和安排,甚至于“等靠要”。即使創業,也是不愿與人聯合,不敢擴大投資。
四、啟發和建議
我們應摒棄鄉村文化中狹隘的本土觀念,加強溝通,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提高多文化的寬容度和兼容性。同時又不能盲目地落到其他優勢文化的俗套或框架之中,要保持自身長處和特色,要重視和明晰雙方的文化及其差異,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文化的多元化。從根本上說,東西部本都屬于中華民族文化體系,而非獨立的一個文化體系或陣營。我們這里所作的區分僅僅是因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歷史和經濟地理原因形成了東西部的一些文化差異,以及由此帶來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路徑的差異。
總而言之,東部沿海受西方海濱文化影響略多,更多的帶有商業文化的特征;而西部特別是云南地區受傳統的民族文化影響深刻,是本土文化保存較多的地方。我們在云南省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了解和考慮到這些差異,才能有的放矢,走出一條更適合當地情況的正確道路。
參考文獻:
[1] 宋志平.非正式制度與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J].經濟管理,2005.
[2] 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3] 李英.西部非正式制度對制度創新的約束及對策[J].經濟問題探索,2000.
[4] 張繼焦.非正式制度、資源配置與制度變遷[J].社會科學戰線,1999.
[5] 康芒斯.制度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6] 李琪.歐洲管理學者看中西企業文化差異[J].人大復印資料,2001.
[7] Marieke de Mooij,Geert Hofstede.Convergenceand divergence in consume behavior:impli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retailing[J].Jour
nalof Retailing,2002,(5).
[8] Sean Dwyer,Hani Mesak,Maxwell Hsu.AnExploratory Examin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National Culture on Cross - National Pro
ductDiffus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2005,(2).
[9] Cheryl Nakata,Sivakumar.National Culture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 Integrative Review[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6,(1).
[10] 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A].梁漱溟全集:第2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564-566.
[11] 杜玉亭.傳統與發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杜玉亭.從基諾族例看世紀之交的中國民族學[J].民族學,1997,(2).
[12] 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1989,(4).
[13] Greet Hofstede.Cultures and O 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 ind[M].M c Graw - H ill BookCO,1991.
[14] 約翰·B.庫倫.多國管理——戰略要徑[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413.
[15] 哈羅德·孔茨,海因茨·韋里克.管理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3:721.
[16] 楊福泉.論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少數民族文化保護[J ].思想戰線,1998,(5):1.
[17] 曲青山.挖掘西部民族文化資源[N].光明日報,2004-09-14.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