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年多,“北京市重點用能企業在線節能監測平臺”因其先進全面的信息化解決方案使54個政府機構和近百家企業受益多多,而在“2008中國北京國際節能環保展覽會”上,這個監測平臺又一次引起參展各方的極大興趣,好評如潮。以10家已經使用的政府機構為例,通過低成本改造,一年大約可節約100多萬度電!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樣的在線監測平臺不僅能如實反映單位實時用能情況,還能對企業用能情況資金對比分析,自動繪制成用能報表,對水、點、煤、油、氣、熱、冷、溫度等數據進行在線監測,提供能耗統計,節能診斷,能效管理,分析決策的綜合性系統運營平臺。
這套系統的開發者是北京誠信能環科技有限公司,和系統相比,這個公司顯得沉默許多,就是這家沉默的公司這些年來每年都能夠自主開發出新技術,使得他們在節能領域的步伐比對手邁得更快。節能環保展上,抽空接受記者采訪的該公司副總經理牛紅日表示,在節能服務領域,誠信能環提供的是一套整體解決方案,他們形成的是一個綜合的產業鏈,這是一個重要的競爭優勢。這可以看作是對節能服務領域商業模式變革的一種表態。
牛紅日介紹,這套在線監測體系的研發完全基于一個偶然:由于公司非常注重客戶維護,他們在進行客戶調查時發現,很多用戶對能源管理比較差,尤其是能源計量技術。以水電來說,有些單位的用水和用電量只有一個收費表而沒有計量表,更不用說分類計量表了。在進一步調查的過程中他們發現,這些單位在照明和空調使用上也是如此,到底哪一方面用能、耗能更多對企業來說都是一筆糊涂賬,節能環節就別提了。由于這些企業對各個環節能耗都無法檢測,往往最后只有一個總數,不僅用能數據統計比較落后,管理手段也不先進——這個現象引起了公司的高度重視并進行調研,調研發現:如果有一種細分的在線用能監測系統,不僅能詳細、全面反映單位用能情況,還能對超出標準的環節進行改進,也能大大減少人力,解放勞動力,還能提高能源管理水平。
“從2004年開始,我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進行研發,2006年3月系統測試通過。從2007年開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用戶使用我們的在線監測平臺。投入市場后市場反應良好,市發改委、北京節能環保中心等節能主管部門也積極推廣應用該項技術,先后應用在54家政府機構和100家重點用能企業。監測平臺不僅對各單位的照明、動力、空調、重點耗能設備的用電量等實現了分類在線監測,同時還可以自動生成圖表,在線監測到電壓偏高、負載率偏低、功率因素不合理、供熱調節不規范等不合理的用能問題。”采訪中牛紅日也提到,一些企業的用能問題一旦被診斷出,公司是可以根據企業的不同要求作出各種節能改造方案并進行執行的。經過這幾年的積淀,他們已經成為集能源信息管理、能源設計咨詢、節能工程、電氣工程、售后服務五大業務板塊為一體的綜合性能源環保公司,不僅具備對單一系統進行節能改造的專業實力,更具備了對整體耗能系統進行綜合能源管理的能力。
牛紅日并沒有對這套系統的商業模式變化做評價,但當記者問及:為何北京多家節能服務提供商難以發展壯大這個問題時,牛紅日提到:“節能產業在中國的發展客觀地說還處于初級階段,我們作為節能服務企業首先要提高技術水平,著力技術創新,因為技術是一個產業發展的基礎。此外從服務模式上來講也要從客戶需要出發,從單一模式走向綜合性系統服務。”他繼而表示,誠信能環愿與行業同仁共促中國節能產業的發展。
牛紅日同時指出,誠信能環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一直保持持續增長地位的另一個原因是擁有一套科學有效的研發機制,能夠從非常多的技術可能和技術創新中篩選出對本公司未來有用的技術。他們經常針對一個具體的項目組織專門的人調研,然后再做開發。多年來他們公司在技術研發的投入上一直比較大,平均每年在營業額的5%。這樣的研發機制與綜合管理系統相得益彰,保證了誠信能環總是有經費能適時開發出新的技術。“我們現在的綜合能源管理服務不僅涵蓋各個能源領域,而且涉及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現在已經形成了標準化,具有可復制的功能。”
當提到目前備受推崇的合同能源管理時,牛紅日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我國引入合同能源管理的時間不長,現在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配套的金融、技術、商務等方面的產品和服務還很少,市場還不成熟。合同能源管理是促進節能產業發展的有效模式,但就我國而言,政府和企業都還有大量工作要做。”采訪最后,牛紅日提到,在中國的誠信體系沒有完全建立之前,節能服務企業在篩選客戶上也應該慎重。
“我們公司的名字中之所以有一個‘誠信’,那是我們也在期待和呼喚著一個誠信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