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的目光中,美國金融危機正從虛擬經濟蔓延到實體經濟,進而對實體經濟形成拖累。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下行的擔憂進一步加劇,“保經濟增長”成為主基調。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國GDP增長9.9%,創下2004年以來新低。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認為,美國金融危機后,中國最直接面臨的問題是出口受限,進而影響企業收入、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中國的經濟結構是外需依賴型,出口不利則對國內經濟運行產生連鎖反應,導致一系列問題出現。在此背景下,中國就要啟動內需,用內需代替外需,緩解外部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
國際大環境的變化讓我們意識到“打鐵還需自身硬”,尤其在動蕩的國際經濟環境中,增強自體經濟內生能力,啟動內需,成為中國抵御外部金融風險和市場波動,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的必然而必須的選擇。
中國經濟啟動內需的著力點在于增加企業活力和居民收入。首都經濟研究會理事長張昌法說:“啟動內需要從上述兩方面努力”。同時,還要提高居民的消費意愿。如此,經濟鏈條才能進入良性循環。
王小魯則從更具體的角度看待金融危機和啟動內需,“中國要在美國的這次危機中強烈意識到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性,要從過度依賴外需向倚重內需的方向轉變。”啟動內需需要全社會參與,王小魯說啟動內需涉及政府、企業和個人,政府的作用最為關鍵。啟動內需,政府大有可為。王小魯認為,政府可以采取更加積極的財稅政策擴大內需,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資。
就在商務部公布3486項商品出口退稅率從11月起調高幾日后,10月22日,信息時報的消息說,有靈通人士透露財政部提交的千億元減稅規模的增值稅全面轉型方案已獲國務院批準,減稅規模保底為1500億元,有望達到2000億元,2009年1月1日起實施。
農村市場成為啟動內需的一方熱土。政府對農村地區的扶持政策和財政投入,既立竿見影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又能激發農村市場的投資、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新近閉幕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賦予農民更充分有保障的土地承包權,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權。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放寬農村金融準入政策,加快建立農村金融體系。啟動農村土地承包權流轉,發展農村金融,帶動財富在土地上的流動,新的權益流轉和農村金融跟進,將啟動農村新一輪財富循環。但土地承包權流轉的政策設計與執行中,要真正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合理分享土地增值和財富增值。
而防止在土地承包權流轉和農村金融的盛宴中,農民淪為盤中餐又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王小魯強調啟動農村市場,要特別重視消弭教育水平的差距。教育權益不平等會轉變為收入不平等。要從基礎抓起,加強教育,尤其是農村教育和職業教育。好鋼用在刀刃上,政府在農村教育上的投資,既縮小了未來收入差距,政府投資本身也在擴大內需。但要有切實措施使教育資金不流失或被挪用。
王小魯說,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導致高儲蓄,低消費,低收入者無力消費。因此,要有長期性政策把收入差距限定在可控范圍。完善社保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增加政府投入,解除中低收入者后顧之憂,增加公眾對經濟的良好預期,從而使過緊的消費需求開閘放水,溫和釋放。
啟動內需過程中,我們要審視自身資源和要素稟賦,立足國內市場,利用多種資源要素,面向內外兩個市場發展經濟。中國制造業已有的重要產業優勢是中國實體經濟的重要支撐,保持中國制造業的就業吸納優勢,挖掘制造業的創富作用,善待和呵護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讓中國制造業平和升級為中國創造,在穩健與創新中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同時,要探索全國統一的資源要素大市場的形成,使要素資源的流動更為公平和富有效率。這會促進內需市場啟動更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