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丹紅”事件到最近的“問題奶粉”事件,社會對食品安全日益關注。建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使民眾獲得安全和有保障的食品是政府職責所在。
正因如此,“問題奶粉”事件曝光后,政府快速打響一場食品安全保衛戰。“問題奶粉”各方當事人和責任人受到嚴厲懲處,一系列穩定市場和保障食品安全的舉措快速推出。
“問題奶粉”事件后,國家質檢總局組織了全國嬰幼兒奶粉和液態奶三聚氰胺專項檢查,要求企業召回問題產品并進行整改,嚴格從原輔料到整個生產過程的質量安全控制。
政府動作密集而富有節奏。9月19日,國家質檢總局開通食品熱線電話。10月8日,衛生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部等四部委聯合公布乳制品及含乳食品三聚氰胺臨時管理限量值。對在食品中人為添加三聚氰胺的,將追究法律責任。10月10日,國務院公布施行了《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條例明確各監管部門職責分工,并對監督檢查職責提出嚴格要求,建立違法生產經營者“黑名單”制度。條例很嚴厲,“黑名單”制度使擾亂市場秩序的黑心廠家被迫退市。奶制品行業駛入規范發展的軌道。
《食品安全法》也被提上議程。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上對食品安全法草案進行了第三次審議,從國家法律高度切實保障公眾食品安全權益。
這次“問題奶粉”事件中,北京市未雨綢繆,迅速反應。毒奶粉事件發生幾天后,北京市場上就進行了專項檢查,9月17日,媒體上公開披露檢出三聚氰胺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名單。同日,北京市質監局向市內所有乳制品生產企業派駐工作人員,實施駐廠監管。從2008年9月24日開始,帶有新標識的乳制品開始陸續投放北京市市場。
“問題奶粉”事件讓公眾在餐桌前猶疑。北京市已建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則給公眾信心保障。北京市從食用農產品生產源頭開始,強化食品安全監控,形成了從“田間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監控體系。北京市還以食品安全監管組織網絡建設為重點,建立日趨完善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方面,北京市走在全國前面。
2008年,北京市進一步完善已建立的各項食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深入推進食品、鮮肉、食鹽、農業投入品等現代化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大力推動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在食用農產品源頭、生產加工、物流配送和銷售企業的應用,加大食品市場檢測密度、增加抽檢品種、加大抽檢頻率,對不合格食品采取堅決下架、退市措施。北京市從“菜籃”、“米袋”、“油壺”、“奶罐”全線保障市民享用放心食品。
剛閉幕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要進一步提高農產品最低收購價格和落實農業補貼政策。糧食價格的進一步理順,在源頭上為食品安全問題的合理解決提供動力。扭曲的價格會間接刺激造假沖動,逐步理順農產品價格體系,合理凸顯農產品和農業勞動價值,既提高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熱情,也給食品安全系上一條更有力的纜繩。
從理順農產品價格體系,落實農業補貼政策,到建立行業準入和退出標準,直至擬定《食品安全法》,從源頭到終端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脈絡漸次清晰。而北京市在打造這套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路上一直在努力。
溫家寶總理曾說,食品是從田野到餐桌的一個完整的鏈條,每一個環節都要進行有效而有力地監督。食品安全問題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從生產源頭到消費終端。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是一切安全的保障,是和諧安全的投資環境不可或缺部分。構筑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關涉國計民生,更關涉每個人生命財產安全。就在成文之際,四川廣元“蛆柑”事件令公眾對食品安全再生憂戚。政府在輿情產生不安甚至信任危機時,要勇敢擔當,嚴懲不法商販和失職人員,“亂世用重典”盡管激烈,但加大監管懲治力度必須要有切實舉措,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才不是花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