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東部郊區處于京津冀區域的京津唐和京津保兩個核心三角區內,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區域發展的主軸,也是區域重要的經濟聯系方向,因此東部郊區在區域發展格局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東部郊區依托北京——天津的區域發展軸心,在城鄉兩極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城鎮網絡體系,有利于在區域范圍內整合各種發展要素,依據區域交通網絡和城鎮網絡重新匹配產業、功能和人口布局,以達到促進區域聯合和逐步實施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目標。
通過網絡建設促進東郊城鎮發展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地理學教授McGee研究提出了“灰色區域理論”(Desakota),指出發展中國家在大都市區域發展中有著不同的形式,主要表現為:一是在大都市的外圍地區出現了城市交錯帶,這些交錯帶呈現出一種既不同于城市,又不同于農村的發展路子和管理模式;二是在大都市之間,沿主要的交通干線形成了發展走廊;三是在發達的區域,出現了中小城鎮的強勁發展勢頭。灰色區域理論指出持續高速增長直接導致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地域空間擴展,誘導了空間結構的重組,并據此提出了城市與鄉村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種城鄉融合、城鄉一體的空間形態的城市化道路。
北京城市的東郊為北京與天津雙核心城市相互作用下的地區,類似于大都市影響下的“灰色區域”。北京與天津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區域人均收入也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對消費結構起到引導的作用;具有比較便捷的交通條件和完善的交通網絡。北京城市東部郊區聯接兩個大都市,尤其受到北京城市產業、功能和人口擴散的推動作用明顯,具備依托兩地機場、高速公路網和城際軌道交通網構建層級明晰的城鎮體系的優勢條件。
東郊城鎮網絡體系的建設目標是:以北京和天津為主軸、以新城為輻射帶動基地、以中心鎮為節點、以小鎮形態的城郊社區為基礎單元的網絡狀城鎮體系。
東部郊區的城鎮網絡由四個層面的內涵組成:一是大都市級的北京和天津;二是城市級的郊區新城,主要為通州、順義和亦莊新城;三是城鎮級的中心鎮,主要為分布在通州、順義和亦莊地區的中心鎮;四是小鎮級的“城郊社區”,主要由分布在東郊各鎮域中的村莊集聚發展而成。
東部郊區城鎮網絡在空間格局上,有兩個主要的發展方向,即由北京指向唐山的東西聯系方向;順義新城——通州新城——亦莊新城——天津的南北聯系方向,從而使得郊區城鎮網絡形成了“一橫一縱”的十字骨干構架。骨干構架由城際高速公路、城際軌道交通和城市快速干道組成,在十字骨干構架基礎上建設聯結各城鎮節點和各基礎單元的城市干道,從而形成層次和規模分明的網絡體系。北京中心城區疏解的城市功能、產業和人口,沿城鎮網絡的交通走廊進行協同布局,各新城引導發展的功能也沿交通走廊展開,構成分工協作、相互關聯的城鎮建設與發展格局。
以集約資源為目標的城鎮網絡節點建設
城鎮網絡的建設直接關系到東部郊區原有城鎮和村莊的發展,北京郊區共有33個中心鎮和143個建制鎮,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城鎮和大量散布的村莊處于東部發展帶中,因此城鎮網絡的建設涉及到原有城鎮的發展和村莊的空間重組。
2003年,北京市共有143個建制鎮,每鎮平均人口約2.47萬人,平均鎮區人口僅5000人,33個中心鎮平均鎮區人口規模僅約1.1萬人。建制鎮鎮區人均建設用地面積約170平方米,遠遠高于國家人均120平方米的用地指標高限。而一個城鎮鎮區至少集中3至5萬人,在發展時才能真正節省資源和成本,獲得規模效益和聚集效益。現時城鎮數量多、規模小,形不成聚集效益;土地使用不集約,發展不平衡,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的存在,迫切需要通過城鎮網絡的建設來進行有效統籌和協調。
東部郊區原有的新城和城鎮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具有較好的基礎條件,在城鎮網絡體系的建設中,應依托現有的建設基礎對已有的新城和中心城鎮建設采取集約化和規模化的發展方式。即整合新城和中心城鎮的建設用地、產業用地等發展資源,并通過調整用地結構和產業布局實施規?;ㄔO和規?;洜I,根據總體規劃確定的目標嚴格控制新城和城鎮的建設規模,完善城市發展帶上的節點——新城和城鎮的各項建設。鑒于在北京中心城區中各種功能空間高度密集,影響城市發展的綜合效益的現實,在郊區新城和城鎮建設中,以整合城市空間、改善生活環境、完善基礎設施為建設的重點,并重點引進總體規劃確定的商業金融、行政辦公、會展和文體等城市功能的建設項目。
在郊區新城和城鎮建設的同時,發展支撐郊區城鎮網絡建設的交通網絡,通過城鎮間便捷化和協同化的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新城與中心城區之間的交通聯系、加強新城之間以及新城與中心城鎮之間的交通聯系、加強集聚社區與新城、中心城鎮和產業園區之間的交通聯系,形成網絡狀的郊區城鎮發展走廊。加強新城和城鎮的生態綠地建設,保護自然空間和自然景觀為城鎮創造良好的環境,同時通過生態綠地的建設限定郊區新城和城鎮發展的邊界,配合集約化的建設模式,達到防止城鎮空間超標膨脹的目的。
以集聚為方向的城鎮網絡基礎單元建設
郊區農村居住點比較分散,宅基地超標嚴重,大部分為平房,土地集約利用程度低。2003年,北京農業人口為329萬,人均建設用地面積約245平方米,遠遠高于國家標準150平方米的高限。另外,基本上每個鄉鎮甚至村莊都有1至2處產業用地——工業大院,分散零亂,占地大,經營粗放,土地產出率低,還存在惡性競爭、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
對郊區大量散布的農業村莊,建議采取遷移合并在空間上重新集聚的方式進行建設,并通過加強產業經濟能力、提高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和完善基礎設施配置等建設措施,引導城市人口和產業人口的轉移集聚,從而建設起郊區城鎮網絡的基礎單元——“城郊社區”。針對農村居民點分散、農業經濟實力弱、村莊建設用地浪費現象嚴重和村莊基礎設施缺失等問題,獨立的舊村改造不僅會導致大量的建設資金投入,而且會導致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因缺乏規?;\行而效率低下,因此以空間集聚為方向的城郊社區建設是應對郊區多種問題的關鍵環節。
作為城鎮基礎單元的城郊社區,由于其在郊區城鎮網絡中數量相對較多,因而集聚建設的方式對于郊區土地資源的高效集約使用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城郊社區作為基礎單元的建設,一方面通過交通網絡的建設加強與城鎮的連通,使其功能建設成為整個城鎮網絡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另一方面通過便捷的交通條件承接從市區疏散的人口和產業,成為容納經濟和人口增長的集聚地。
建設不同于以往鄉村社區的緊湊集聚形態的城郊社區,有利于郊區三農問題的解決,即推動農業經濟向非農經濟的轉變、農民向城鎮居民的轉變、農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轉變,促進郊區農村的城鎮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