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來,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歷程說明,全面推進商務開放與發展,努力擴大對外貿易規模,千方百計擴大消費,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全面加強口岸建設是促進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日前,本刊記者圍繞改革開放30年來,寧夏在商務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及今后的發展戰略專訪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商務廳廳長馬夫。
記者:投資、出口,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力量。作為投資重要組成部分的利用外資,以及出口和消費,是商務工作的主要內容,也是開放型經濟的重要衡量指標。請馬廳長具體談一下改革開放以來寧夏商務工作的主要成績。
馬夫: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央和寧夏自治區支持商務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動下,寧夏商務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成為自治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2007年,全區實現進出口總額15.8億美元,其中,出口10.9億美元,分別是1978年的53.5倍和48倍,對外貿易占自治區GDP的比重從1978年的3.5%提高到14.4%以上,對自治區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明顯。2007年,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2.8億元,是1978年的46.2倍,其中,城市市場175億元,是1978年的63.6倍,農村市場58.4億元,是1978年的25.5倍,消費對全區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穩步提升。2007年,全區合同利用外資金額3.1億美元,是1984年的44.5倍;實際利用外資1.7億美元,是1985年的57.9倍。其中,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5045萬美元,是1985年的201.8倍。外商投資對寧夏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促進明顯增強,投資主體明顯提升,投資領域不斷拓寬。改革開放以來,寧夏到境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的地域從非洲擴展到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境外投資領域從設立境外辦事機構,加工組裝發展到獨資建廠、資源開發;受援項目涉及科技、教育、衛生、農林、水利,飲水、扶貧、沙漠治理等領域,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寧夏城鄉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2008年4月1日,銀川河東機場航空口岸被國家民航總局批準對外國籍飛機開放,開通了每天銀川-廣州-香港定期航班,完成了寧夏穆斯林群眾從銀川出入境赴沙特朝覲事宜,改變了寧夏居民不能直接出入境的局面。
記者:寧夏是如何努力擴大對外貿易規模,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推動寧夏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
馬夫: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按照原外經貿部的總體部署,認真實施“大經貿”、“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戰略,推動進出口穩步發展。特別是中共“十六大”以來,我們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圍繞自治區五大優勢特色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以擴大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以及優勢農產品出口為重點,以培育和提升優勢特色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拓展寧夏商品國際市場占有率為目標,大力實施“科技興貿”和“品牌”戰略,推動自治區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傳統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高新技術和機電產品競爭力不斷增強,出口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對外貿易與自治區經濟增長的互動關系越來越強。1978年,寧夏的地區生產總值(GDP)為13億元,2007年達到879億元,人均GDP達到1840美元。與此同時,進口額由691萬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4.96億美元;出口額由2271萬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0.88億美元。外貿依存度從1978年3.53%上升到2007年的14.44%。對外貿易有力地推動了相關產業的技術進步,促進了自治區經濟結構調整。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大幅度地提高了自治區輕工、紡織、化工,機械、電子、冶金等行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培育出了如鉭鈮鈹稀有金屬材料、特色醫藥、光機電一體化、雙氰胺,金屬鎂、羊絨制品、輪胎等一批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具有寧夏特色的外向型產業,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形成了一批有較高技術和資本含量、國際市場有較高收入和需求彈性、有較強國際市場競爭優勢的新型出口產品門類,如分別占世界市場17%、41%,70%,40%和40%份額的鉭粉、鉭絲、鹽酸四環素、紅霉素。泰樂菌素,培育和發展了中色寧夏東方有色金屬集團、青鋁集團、圣雪絨集團等一大批外向型企業群體。
記者:積極推動內貿流通,千方百計擴大消費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舉措。那么,寧夏是如何開展工作的?
馬夫:我們把發展內貿流通作為商務領域引導生產、促進消費、繁榮市場,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舉措,以保障市場供應為核心,以建立健全市場流通體系為重點。以實施流通現代化為手段,有力地促進了商貿服務業的發展,改善了經濟增長方式。一是市場運行監測網絡體系的逐步建立,為準確判斷市場走勢,及早發現市場波動苗頭,提高市場供應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動性,引導供給和需求,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二是市場應急調控手段的逐步建立,提高了政府部門應對市場波動的調控能力。三是現代農村商品流通網絡的逐步形成,有力地推動了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消費不安全、不方便,不實惠的問題,擴大了消費。四是現代流通方式的不斷發展,流通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流通行業管理水平,整體上提升了流通行業競爭力。五是現代商業物流體系建設速度的不斷加快,正在成為推動自治區新型工業業、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改善工農業流通環境、提升城市服務功能的重要助推器。
記者:我們注意到,這些年寧夏一直努力實施“引進來”戰略,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以此推動寧夏經濟結構的調整。
馬夫:是的,我們把利用外資作為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管理和設備的重要手段,作為商務領域促進自治區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強化招商服務,推動自治區利用外資工作平穩發展,進一步提高了利用外資在促進自治區產業結構中的作用。一是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帶動了相關工業的發展。隨著利用外資領域由餐飲、農業等傳統行業向機械、冶金、化工等自治區重點行業的延伸,外資在促進自治區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方面的帶動作用日益顯現。如銀川佳通輪胎公司,通過兩次合資,企業的產品線逐步完善,資產規模快速擴大,已成為國內同行中為數不多的類別最齊全的輪胎生產企業之一。二是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理念,促進了自治區企業管理水平的提升。隨著一批世界跨國公司落戶寧夏,在帶來投資的同時,也為合資企業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理念,如寧夏長城須崎公司,通過引進英國MEEHANITE公司先進技術和GE公司“六∑”管理方法,使公司一躍成為GEPS全球最佳供應商、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企業連續16年被評為全國同行業綜合經濟效益第一名,成為中國機械工業企業核心競爭力100強企業。三是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企業發展中的資金困境。尤其對于地處西北地區的寧夏企業,由于融資環境相對比較差,外資的引進,在推動企業實施技術改造,科研開發,市場開拓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如石嘴山市碳素廠,被挪威埃肯集團公司收購后,充分利用埃肯公司遍布世界的市場營銷網絡以及充足的資金供應,實施了大規模技術改造,并開發了一批具有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產品,產品迅速占領世界市場,經營業績不斷改善,成為自治區重要的出口企業之一。
記者:寧夏在實施“走出去”戰略,穩步發展對外經濟合作,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是如何做的?
馬夫:我們按照國家實施“走出去”戰略的總體部署,以進一步提高自治區經濟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能力為目標,以資源和市場為重點,引導和鼓勵具有比較優勢、有較強實力的企業,積極發展境外加工貿易、境外資源開發,農業開發和對外承包工程業務,促進了自治區技術和勞動力的輸出,拓寬了重點企業的原料來源,提升了自治區利用國外市場和資源的能力。同時,通過實施國際多,雙邊援助項目,較好地促進了自治區科技、教育。衛生,農林、水利、飲水、扶貧、沙漠治理等領域的發展,有力地改善了南部山區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轉變了落后地區的思想觀念,提升了落后地區的開放度。
記者:我們高興地看到,寧夏正在積極加強口岸建設,改善了開放環境,構筑起對外開放的新優勢。
馬夫:我們根據寧夏自治區不沿邊,不靠海、沒有口岸,嚴重制約擴大對外開放的現實,加快了口岸建設的進程。寧夏國際空港物流中心,寧夏惠農陸路口岸、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陸路口岸的建設,將為在全區范圍內形成以空港、陸港為牽動,主要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重點物流企業為支撐,集口岸物流體系、農產品物流體系、商業物流體系,生產資料物流體系為一體,連接國際國內,覆蓋全區城鄉,具有寧夏特色的現代物流新格局創造了條件。
記者:改革開放30年來,寧夏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商務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未來幾年,寧夏商務工作的思路是什么?
馬夫:今后5年,寧夏商務工作的思路是,以推動寧夏商務跨越式發展為主題,積極打造區域國際物流新中心和對外開放特別是對穆斯林國家經貿合作新平臺,著力實施“三新”工程,現代商業物流體系建設工程、商務民生工程、科技興貿工程,外經貿拓展工程、商務人才培訓工程,努力構建市場運行監測網絡、現代物流信息網絡、空港交通運輸網絡,加強商業文化建設、市場中介組織建設和機關效能建設,以商務工作的跨越式發展促進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